基本信息
书名:王阳明全集
定价:168.00元
作者: 王阳明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2016309
字数:
页码:13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删改足本,明代隆庆刻本,简体横排版!
n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王阳明诸多门人所汇辑的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全书共三十八卷,并由内阁首辅徐阶亲自作序!这是版专业的王阳明的全集。本次出版的简体版,就是以这一版《全书》为底本编校的。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文本。
n
◆补编50多条语录,近30篇诗文,以及近50篇关于王阳明的祭文传记序跋。
明末至今,后人又发现了一些王阳明的诗文语录,以及关于王阳明的文章。本次出版在前人搜集基础上整理而成两卷补编,分别是第三十九卷《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补编》和第四十卷《旧本未刊祭文传记序跋补编》。
全面了解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读本!
本书不仅收录了王阳明毕生语录和文章,还收集了明代以来关于王阳明的各种传记祭文,以及关于王阳明著作的各种序跋。对于读者充分了解王阳明,以及理解阳明心学,实在是必不可少。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王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一样深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他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这些大人物,都是王阳明的粉丝
徐阶、黄宗羲、刘宗周、张居正、何心隐、张廷玉、曾国藩、左宗棠、章太炎、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毛……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n
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明朝时,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我们的古代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内容提要
阳明先生的讲学语录和诗文著作,在他生前已由其门人陆续单独刊行。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部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quan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
《王阳明全集(套装1-4册)》在编校上遵从原版体例和文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三十九卷《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补编》和第四十卷《旧本未刊祭文传记序跋补编》,均为编者在前人搜集基础上整理而成。全套书名改成《王阳明全集》。
目录
《王阳明全集:册》
n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阶
诰命
新建侯文成王公小像
侄子正愚百拜赞
客座私祝(王阳明手迹)
镇远旅邸书札(王阳明手迹)
别诸伯生诗轴(王阳明手迹)
传习录序 徐爱
阳明先生文录序 邹守益
阳明先生文录序 钱德洪
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后语 王畿
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序 徐阶
刻文录叙说 钱德洪
卷一 语录一 传习录上
卷二 语录二 传习录中
卷三 语录三 传习录下(附朱子晚年定论)
卷四 文录一 书一
卷五 文录二 书二
卷六 文录三 书三
卷七 文录四 序记说
卷八 文录五 杂著
《王阳明全集:第2册》
卷九 别录一 奏疏一
卷十 别录二 奏疏二
卷十一 别录三 奏疏三
卷十二 别录四 奏疏四
卷十三 别录五 奏疏五
卷十四 别录六 奏疏六
卷十五 别录七 奏疏七
卷十六 别录八 公移一
卷十七 别录九 公移二
卷十八 别录十 公移三
《王阳明全集:第3册》
卷十九 外集一 赋骚诗
卷二十 外集二 诗
卷二十一 外集三 书
卷二十二 外集四 序
卷二十三 外集五 记
卷二十四 外集六 说 杂著
卷二十五 外集七 墓志铭 墓表 墓碑 传 碑刻 赞 箴 祭文
卷二十六 续编一
卷二十七 续编二 书
卷二十八 续编三 杂著
卷二十九 续编四
卷三十 续编五 三征公移逸稿
卷三十一 续编六
《王阳明全集:第4册》
卷三十二 年谱一
卷三十三 年谱二
卷三十四 年谱三
卷三十五 年谱附录一
卷三十六 年谱附录二
卷三十七 世德纪
卷三十八 世德纪附录
卷三十九 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补编
卷四十 旧本未刊祭文传记序跋补编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明朝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之乱等军功而封新建伯,隆庆时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后期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王守仁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开创的心学被后人称为“阳明学”,不仅风靡明朝末期,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影响至今。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明朝的王守仁和清朝的曾国藩。而王守仁在思想上的成就和贡献,更是冠绝明清两朝。
文摘
教条示龙场诸生(摘自第三册《续编一》第231页)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摘自册《传习录上》第32页)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摘自册《传习录下》28页)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摘自第二册《公移一》99页)
照得本院巡抚地方,盗贼充斥;因念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顾莅事未久,尚昧土俗;永惟抚缉之宜,懵然未有所措。访得所属军民之家,多有规图小利,寄住来历不明之人,同为狡伪欺窃之事;甚者私通贼,而与之传递消息;窝藏奸宄,而为之盘踞夤缘;盗贼不靖,职此其由。合就行令所属府县,在城居民,每家各置一牌;备写门户籍贯,及人丁多寡之数,有无寄住暂宿之人,揭于各家门首,以凭官府查考。仍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背写本院告谕,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动静;但有面目生疏之人,踪迹可疑之事,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慝,十家连罪,如此庶居民不敢纵恶,而奸伪无所潜形。为此,仰抄案回道,即行各属府县,著落各掌印官,照依颁去牌式,沿街逐巷,挨次编排,务在一月之内了事。该道亦要严加督察,期于著实施行,毋使虚应故事。仍令各将编置过人户姓名造册缴院,以凭查考;非但因事以别勤惰,且将旌罚以示劝惩。
客座私祝丁亥(摘自第三册《外集杂著》89页)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不愿狂懆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谓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摘自第三册《外集二》02页)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别诸生(摘自第三册《外集二》04页)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中秋(摘自第三册《外集二》05页)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摘自第四册《年谱一》第4页)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寓京师。
龙山公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先生年才十一。翁过金山寺,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先生从傍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大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明年就塾师,先生豪迈不羁,龙山公常怀忧,惟竹轩公知之。一日,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一相士。异之曰:“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
……
序言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明穆宗朱载垕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徐渭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纪晓岚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张廷玉
★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严复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梁启超
★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章太炎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孙中山
★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钱穆
★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杜维明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启发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当年明月
★要相信王阳明,相信心的力量比什么都大。
——俞敏洪
作为一名对明代历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最原始、最权威文本的资料集。这套“全集”无疑满足了我的核心需求。它收录的文本的广度和深度,是我之前见过的任何单行本都无法比拟的。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手稿影印件的清晰摹本,甚至还有一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对比。对于我们这些钻研历史细节的人来说,这些差异至关重要,它能揭示出文本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和某些观点可能的修正。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比了不同版本的《传习录》的几处关键论述,发现这套书提供的底本质量非常高,几乎可以断定是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最接近底本的版本之一。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阳明的思想,更是触摸到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你的目标是进行严肃的学术梳理或者深度挖掘,那么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没有它,你的研究深度必然会打折扣。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不失灵动”。在内容上,它的覆盖面极广,从早年的科举文章到晚年的书信尺牍,几乎囊括了王阳明所有重要的文本类型。这种全面性使得读者可以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王阳明形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个“顿悟的圣人”的刻板印象上。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阳明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挑战时,其心学理论是如何逐步完善和深化的。比如,早期的“格物”如何被他自己修正和超越,这个转变的过程,在书中通过文本的对比被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地“收录”,而在于“组织”和“阐释”。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引导读者按部就班地体验这位伟大学者的思想旅程。对于想系统掌握阳明心学精髓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市面上任何精选本都无法替代的,它值得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本以为这套书会是一本只能供在书架上“镇宅”的学术巨著,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自己竟然能跟着它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反思。我过去总觉得阳明心学太宏大,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总是在谈论“圣人之心”。然而,这套书的特点之一是它将阳明的“事功”和“心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书中很多篇章记录了他如何处理具体的行政难题、如何安抚民心,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些记载非常鲜活,读起来毫无距离感。比如,他处理某些贪腐官员的态度,体现了他对“良知”在实践中如何落地的深刻理解。这让我明白,心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玄学,而是指导人生实践的指南针。它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回归到那个最本真、最诚实的自我判断上来。每次感到迷茫时翻开它,总能从中找到一股清醒的力量。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心学这一块很感兴趣,但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资料看得我头昏脑涨。直到我发现了这本,它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首先,它对王阳明思想的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从早年的“格物致知”的探索,到中年“致良知”的顿悟,再到晚年对“知行合一”的系统阐述,每一步的逻辑递进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感觉,作者显然是花了大力气做足了注释和导读。特别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原文旁,都有非常贴合语境的白话解释,让人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旁边亲自为你讲解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对阳明心学与当时其他学派(比如程朱理学)的比较分析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辨析,让我对阳明心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内圣”的追求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一条可以切实遵循的路径。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张通往理解阳明心学的导航图,推荐给所有想真正“学以致用”的人。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全集”两个字的分量太重,总怕内容庞杂,阅读体验会很差。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非常讲究。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非常适合反复翻阅。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王阳明的书信和语录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堆砌原文,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和归档,比如将论学问的、论政治的、论修身的,分开置于不同的卷册中,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我有时候只需要回顾某个特定主题,比如他如何处理军事上的困境时所引用的哲理,就能迅速定位。而且,对于那些涉及具体历史事件的批注,都做到了言简意赅,绝不拖泥带水。这套书的细节之处,处处体现了编纂者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完全不是那种随便拼凑、应付了事的“全集”,而是真正下了功夫打磨的作品,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也是对这位伟大思想家应有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