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上下)(精)

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上下)(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红英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题跋
  • 藏书
  • 辑释
  • 清代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 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6293
商品编码:3023259382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上下)(精)
  • 作者:李红英
  • 定价:320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9629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7-01
  • 印刷时间:2016-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676
  • 字数:7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由李红英所著的《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上下)》以**图书馆藏袁克文旧藏善本题跋为主,附作者搜集的袁克文所写题识提要等。正文先述该部善本的题名、卷数、版本、行款等,其次略述其递藏源流,*后以该书中袁克文的题跋为主线,阐释版本源流及相关内容。本书以**图书馆藏袁克文旧藏善本题跋为主,附作者搜集的袁克文所写题识提要等。正文先述该部善本的题名、卷数、版本、行款等,其次略述其递藏源流,*后以该书中袁克文的题跋为主线,阐释版本源流及相关内容。

目录

序/杨恕
凡例
寒云藏书述略
寒云藏书印鉴
八经阁中的娜娠秘宝经部藏书题跋
宋刻递修本《八经》
元刻《周易兼义》
宋绍兴刻《古三坟书》
宋婺州唐宅刊《周礼》
宋刻《纂图互注周礼》
宋绍熙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
宋刊《春秋传》
元刻《春秋经左氏传句解》
宋龙山书院刻本《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
宋余氏刻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宋刻元修本《孟子注疏解经》
元刻《四书章句集注》
宋庆元刻本《辅轩使者*代语释别国方言》
宋绍兴刻本《群经音辨》
宋绍兴齐安郡学刻本《集古文韵》
元刊《广韵》
元刻《韵补》
蒙叟挥泪两《汉书》史部藏书题跋
宋刻百衲本《史记》
蒙古中统本《史记》
清影宋钞本两《汉书》
宋黄善夫刻本《后汉书》
宋元旧本《隋书》
宋刻《京本增修五代史详节》
明弘治刻本《司马温公经进稽卉录》
宋刻递修本《舆地广记》
元刻本《新编方舆胜览》
元刊《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
宋刊《水经注》残本
宋刻两汉《会要》
元至正刻本《通鉴总类》
莲华精舍中的清净子部藏书题跋
宋刊《纂图互注苟子》
宋刊《伤寒明理论》
清鲍廷博钞本《一角编》
明钞本《书苑菁华》
明成化刻本《草书集韵》
明刻《太音大全集》
明龙山童氏本《文房四谱》
明弘治碧云馆活字印本《鹛冠子解》
宋刻《挥麈第三录》
明成化刻《程史》
明弦歌精舍刻本《虞初志》
明正德杨氏清江书堂刻本《新增补相剪灯新话大全》
宋刊《册府元龟》残帙
宋刻《妙法莲华经》
宋刻元椠《北山录注》
明刻《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
元刻《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宋刻《五灯会元》
元刻《老子庸斋口义》
宋刻《百川学海》
三琴趣斋主人的词曲人生集部藏书题跋
明铜活字印本《刘随州集》
元詹光祖刻本
《黄氏补干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
宋刻《韦苏州集》
元刻《唐陆宣公集》
元刻《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
宋刊《皇甫持正文集》
宋刻乾道间公文纸印本《歌诗编》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
元建安虞氏刻本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元刻《后山诗注》
宋庆元黄汝嘉重刻《倚松老人文集》
宋嘉泰刻本《于湖居士文集》
元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宋嘉泰吕乔年刻本《东莱吕太史别集》
宋嘉定刻本《友林乙稿》
宋刻元修本《后村居士集》
旧钞本《巴西文集》
明正统刻本《书林外集》
明成化刻《姑苏杂咏》
清吕无党钞本《鼓柑稿》
清劳权钞本《松雨轩集》
宋绍兴明州刻递修本《文选》
明刻《玉台新咏》
宋刻《迂斋标注诸家文集》
明刊《极玄集》
宋刻《唐僧弘秀集》
宋刊《圣宋文选全集》
宋庆元刻本《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
清黄氏士礼居影元钞本《皇元风雅》
元刻《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
宋刊《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
宋淳祜本《中兴以来*妙词选》
明刊《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明刊《盛世新声》
附录
**图书馆藏寒云旧藏善本知见录
征引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人雅集与书海探秘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智慧的载体,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而题跋,则是书籍灵魂深处的低语,是前人与后人之间,或作者与读者之间,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深刻印记。它们或洋溢着赞赏,或饱含着批判,或寄托着情怀,或昭示着考证。《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上下册,精装)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无数珍贵题跋,并对其进行详尽考释的学术巨著。它并非单纯罗列古籍上的题跋文字,而是将每一则题跋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下,抽丝剥茧,深入剖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文人雅集图景,引领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进行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秘之旅。 本书的精髓,在于“辑释”二字。编纂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历代流传的众多古籍中,精心搜辑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史料价值和思想深度的题跋。这些题跋,来自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文人墨客,他们或是名垂青史的大儒鸿篇,或是才情横溢的文坛巨匠,或是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家,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籍籍无名的寻常读书人。每一位题跋者,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字,为所读之书增添了另一层解读的维度。 “辑”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挑战的任务。搜集过程需要遍览浩如烟海的古籍,辨别真伪,考证出处。编纂者如同辛勤的园丁,在时间的荒原上,细心甄选,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珠玉一一拾起。这些题跋,可能散落在宫廷藏书、私人书斋、寺院梵宇,甚至在战乱中遗失的残篇断简里。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或是一种失传的文化信息。 而“释”,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仅仅收集题跋文字,其意义有限。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编纂者对每一则题跋进行了深入的考释。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会呈现题跋原文,更会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这种解读,包含多重维度: 首先,是题跋作者的考证。题跋往往署名,但有些署名模糊不清,或者使用的是笔名、号,需要编纂者根据其文风、内容、联系其他史料,来确切考定题跋作者的身份。弄清楚谁是题跋者,是理解题跋内容的第一步,也可能因此牵扯出作者生平、交游、思想的诸多信息。 其次,是题跋成书背景的梳理。每一则题跋都与其所依附的书籍紧密相连。编纂者会尽可能地考证题跋所附书籍的版本、流传、内容梗概,以及该书在当时的接受度和学术地位。理解题跋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对这本书的看法,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题跋者下笔的意图。 再次,是对题跋内容的阐释与分析。这是“释”中最具学术深度的部分。编纂者会逐字逐句地梳理题跋原文,解释其中可能晦涩的词语、典故、用典。他们会深入分析题跋者对书籍内容的评价,是赞赏其史识,是肯定其见解,还是指摘其谬误?题跋者对书籍的评价,往往折射出当时的学术思潮、价值取向,甚至是政治氛围。本书的编纂者,会带领读者洞察这些细微之处,理解题跋者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的深邃思想。 再者,是题跋与其他文献的关联考证。优秀的题跋,往往能够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或者引发新的研究。编纂者会积极地将题跋内容与其他史料、笔记、书信、奏折等进行比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跨文本的比较,能够更全面地还原历史真相,或者发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宏大的历史叙事。 此外,本书还可能涉及到题跋与书籍流传的关系。有些题跋,本身就成为了书籍流传的重要证据,它们记录了书籍辗转易主的过程,甚至是书籍内容被修订、增补的痕迹。编纂者会在这方面进行细致的梳理,为书籍史、版本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寒云藏书题跋辑释》并非仅仅面向专业的古籍研究者,它同样会吸引那些热爱历史、喜爱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对于他们而言,这本书就像一扇扇开启的窗户,让他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阅读本书,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人雅集。你可能听到陆游在《山海经》上的批注,体会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你可能看到苏轼在佛经上的感悟,感受他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你可能跟随董其昌的笔触,领略他对书画鉴赏的独到见解;你可能与钱锺书在某本译著的扉页上“神交”,感受他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思考。每一位题跋者,都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与书籍对话,也与未来的读者对话。 本书的上册和下册,可能是按照一定的脉络进行编排的。或许是按照朝代顺序,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明清;或许是按照书籍的类别,分为经史子集,或者儒释道等;又或许是按照题跋者的身份,汇集不同类型的文人。无论哪种编排方式,都将使得全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 精装的装帧,不仅体现了本书的珍贵价值,更彰显了编纂者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翻开它,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份典雅与厚重。书中的插图、照片,如若有,则会更加生动地呈现题跋原文及其所依附的书籍,让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和丰富。 总而言之,《寒云藏书题跋辑释》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学术思想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文人精神、知识传承的一次深情回溯。它不是一本提供故事的读物,而是一本邀请你一同走进历史深处,一同聆听古人声音,一同探索知识奥秘的智者之书。阅读本书,你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一次与古往今来智者对话的珍贵机会。它将带领你走进古人的书房,聆听他们的低语,理解他们的思考,感受他们对文字、对书籍、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对于一个书痴来说,拥有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册子的手感和视觉冲击力是无可挑剔的。从装帧的牢固度到内文的印刷质量,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执着。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拿在手中阅读,比例都很协调。我注意到,即便是页眉页脚的设计,也流露出一种古典的平衡美学,没有丝毫的冗余或突兀。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内容本身,它成了一种可以长期拥有和把玩的收藏品,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享受。我向来对那些文字密集、缺乏留白的旧式印刷品不太感冒,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设计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做到了视觉上的友好。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排版美学。装帧的工艺也相当考究,无论是线装的坚固程度,还是封面材质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我试着在不同的光线下阅读,发现它的油墨附着力极佳,即便是微弱的光线下,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一点对于需要仔细揣摩文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重量和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方便携带,但又不失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我挑选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的外观去的,但拿到手后,我对它内在的质感也充满了好奇。书的整体感觉非常“沉静”,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以实用和美观为核心。封面那种没有采用高光覆膜的哑光处理,让它更显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掂量一下,份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用料扎实,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可比。书页的裁切非常规整,边缘处理得干净利落,体现了印刷装订的专业水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仿佛进入了一种专注于文本的境界,外界的喧嚣似乎都被这本厚实的书籍隔绝在外了。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体。它没有盲目追求时髦的亮色或复杂的图样,而是选择了沉稳大气的配色方案,与书名本身的气质高度契合。书页的韧性很好,不用担心轻易撕裂,而且纸张的白度控制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清晰度,又避免了过度漂白带来的刺眼感。我特别喜欢它内封和扉页的设计,那几笔简洁的留白处理,起到了很好的视觉过渡作用,让人在正式进入正文前,有一个缓冲和沉淀的时刻。每次打开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在快节奏的阅读中是难得的体验。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淘到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光是看封面那古朴的墨痕和雅致的字体,就让人心生欢喜。书脊挺括,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即便只是把玩,也觉得心神宁静。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行距疏密有致,字号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每次翻开它,都像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古籍修复工坊,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书册的整体质感透露出一种厚重感和收藏价值,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供奉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摩挲一番。这种对实体书的珍视,在当下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与匠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