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经典藏书:国语
定价:20.00元
作者:尚学锋,夏德靠 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101059434
字数:
页码:3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
《中华经典藏书》系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领导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rd;
内容提要
《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其中所收录的,多为历史人物分散的言论,这些言论和国家兴衰、历史变迁有关。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载上起西周穆王时期,下迄鲁悼公,前后跨越五百多年。从编写体例来说,它是一部国别体的以记言为主的史料集,因此被称作“国语”。
目录
周语
祭公誎穆王征犬戎
邵公誎厉王弭谤
芮良夫论荣夷公
富辰誎襄王以狄伐郑以及狄女为后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鲁语
曹刿论战
曹刿誎庄公如齐观社
臧文仲如齐告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叔孙穆子聘于晋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入晋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齐语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桓公霸诸侯
晋语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
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申生伐东山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夷吾出亡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杀丕郑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吕甥迎惠公于秦
惠公斩庆郑
文公自狄适齐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卫文公不礼重耳
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骨并胁
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
郑文公不礼重耳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重耳婚媾怀赢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秦伯纳重耳于晋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胥臣论教诲之力
赵文子冠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祁奚荐子午自代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医和视平公疾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董叔欲为系援
史黯论良臣
楚语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范无宇论国为大城未有利者
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必亡
王孙圉论国之宝
吴语
越王句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申胥自杀
吴晋争长未成句践袭吴
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句践灭吴夫差自杀
越语
句践灭吴
范蠡进谏句践持盈定倾节事
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范蠡谏句践勿许吴成卒火吴
作者介绍
文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本文记载了祭公劝谏周穆王不要伐犬戎的话。文中提出了“耀德不观兵”的思想,反对穷兵黩武。祭公认为,统治者应该体恤百姓的痛苦而为其除害,对远方之人,应以感召为主,“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这样就能做到“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后来孔子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周穆王不听劝告,终导致了远人的叛离。
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日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③。夫兵戢而时动④,动则威⑤,观则玩⑥,玩则无震⑦。是故周文公之颂日⑧:‘载戢干戈⑨,载橐弓矢⑩。我求懿德11,肆于时夏12,允王保之13。’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14,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15,明利害之乡16,以文修之17,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18。
注释:
①穆王:即周穆王,周康王之孙、昭王之子,姓姬名满。犬戎:西北游牧民族,又称西戎。
②祭(zhai)公谋父:祭国国君,谋父是其字。祭,西周王畿内的小国,是周公之后。祭公世世做周朝的卿士。
③耀德:宣明德化。观兵:显示武力。
④戢:聚。时动:按照时令而动,指春夏秋三季务农,冬季讲武。
⑤威:畏,使人畏惧。
⑥玩:黩,轻慢。
⑦震:震恐,畏惧。
⑧周文公之颂:指《诗经周颂时迈》。相传这是周公在武王伐纣后所作。周文公:即周公,姓姬名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⑨载:则,就。戢:收藏。
⑩囊(gao):盛弓矢的袋。这里是装进袋子的意思。
11懿德:美德。
12肆:陈设施行。时:是,此。夏:指中国。
13允:信,确实。
14懋:勉,努力。性:情性。
15阜:大,增加。器用:指武器和农具。
16乡:通“向”,方向。
17文:指礼法。
18保:守。滋:多。
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谏他说:“不可以。先王宣明德化而不显示武力。武力聚藏起来,按照时令而动,动就使人畏惧,显示武力别人就会轻慢,轻慢就不会畏惧。因此周公的《颂》诗说:‘就把干戈藏起来,就把弓箭装起来,我追求美德,施行于中国,王确实能保有它。’先王对于百姓,努力使他们德行纯正,情性笃厚,增加他们的财用而改善他们的器具,明确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来修饰,使他们从事有利的事情而避免祸患,心怀感激而畏惧威严,因此就能保有国家而越来越壮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①,以服事虞、夏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③,我先王不窑用失其官④,而自窜于戎、狄之间⑤,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⑥,修其训典⑦,朝夕恪勤⑧,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⑨,不忝前人⑩。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11,莫弗欣喜。商王帝辛12,大恶于民⑩。庶民不忍,欣戴武王14,以致戎于商牧15。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16。
注释:
①后稷:农官。
②虞:指虞舜。夏:指夏启。周人的祖先弃在舜时为后稷,不窗在夏启时为后稷。
③弃稷不务:指夏启之子太康废除后稷之官,不复务农。
④用:因。
⑤自窜于戎、狄之间:指不窗失去后稷之官,迁至西北,与戎狄邻近。
⑥纂:继承。绪:事业。
⑦训:训教。典:法典。
⑧恪勤:恭敬勤勉。
⑨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载德:成德。
⑩忝:辱。
11保民:养民。
12商王帝辛:即商纣王,名帝辛。
13恶于民:被民所厌恶。
14戴:拥戴。
15致戎:兴兵。商牧:商朝的城郊牧野。
16恤:体恤。隐:痛苦。
译文:
“当初我们的先王世世做农官,为虞舜和夏朝效劳。等到夏朝衰败的时候,废弃农官,不再劝民务农,我们的先王不窑因而失去官职,自己迁徙到戎狄中去,不敢荒怠旧业,时时称述祖德,继承修习其业,奉行其教训和法度,早晚恭敬勤勉,敦厚诚笃地去遵守,忠实诚信地去奉行,一代接一代地培养德行,不辱没前人。到了文王、武王,发扬前代的光明而更加慈爱温和,敬神爱民,百姓无不欣喜。商纣王帝辛,被百姓深恶痛绝,百姓不能忍受,高兴地拥戴武王,兴兵于商郊牧野。这是先王不从事于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百姓的痛苦而为之除害。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①,邦外侯服②,侯、卫宾服④,蛮、夷要服④,戎、狄荒服⑤。甸服者祭⑥,侯服者祀⑦,宾服者享⑧,要服者贡⑨,荒服者王⑩。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11,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12,有不祀则修言13,有不享则修文14,有不贡则修名15,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16。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17,告不王18。于是乎有刑罚之辟19,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20,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21,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注释:
①邦内:指王畿之内千里之地。甸服:周代制度,将王畿外围按远近每五百里划分成一个区域,称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各书记载略有差异。这里的甸服指王畿之内。《礼记王制》:“千里之内曰甸。”服,指服事天子。
②侯服:指王畿之外五百里范围。
③侯、卫:指《周书康诰》所说的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内的诸侯。宾服:诸侯常以宾客身份向周天子纳贡,故称宾服。
④:指侯卫以外的区域,离王城三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 里。要(vao)服:指与周朝要约盟好,服从周
朝。
⑤戎、狄:离王城四千五百里以外的地区。荒服:指极其荒远之地。荒,远。
⑥祭:向天子纳贡,供给日常祭祀之需。
⑦祀:向天子纳贡,供给每月祭祀之需。
⑧享:向天子纳贡,供给四季祭祀之需。这里指祭祀时的献礼。
⑨贡:供给天子岁贡,要服者每六年朝见一次天子。
⑩王:远方蕃国尊奉周天子为王,执其礼来朝见。
11终王:指一个蕃国之君对每位天子只来朝见一次。终,指终其世,周朝嗣王或蕃国之君即位才来相见,故称终。
12意:志意。指畿内有不供日祭的人,则天子修其志意以自责,使其感化。
13言:指号令。
14文:指训典礼法。
15名:指尊卑职贡等名号。
16序成:指上述五种情况依次完成。修刑:使用刑罚。
17让:谴责。
18告:用辞令告晓。
19辟:刑辟。
20备:武备。
21勤民:劳民。
译文:
“先王的制度:王畿之内称作甸服,王畿之外称作侯服,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内的诸侯称作宾服,蛮、夷称作要服,戎、狄称作荒服。甸服内的诸侯向天子供给日祭之需,侯服内的诸侯向天子供给月祀之需,宾服内的诸侯向天子供给时享之需,要服的向天子供给岁贡,荒服的戎狄尊奉天子为王,携带礼物来朝见。诸侯有的供给日常祭祀,有的供给每月、每季的祭祀,每年来纳贡,戎狄终世来朝见,这是先王的训典。有不来供日祭的,天子就修其志意以自责,有不来供月祀的,天子就修其号令,有不来供时享的,天子就修其典法,有不来供给岁贡的,天子就修其名号,有不尊奉天子为王的,天子就修其文德。五种事情依次完成还有不来的,就动用刑戮。于是就有诛罚不供日祭的,攻伐不供月祀的,征讨不供时享的,责让不来岁贡的,喻告不来朝见的。于是就有了刑辟诛罚,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武备,有了威责的命令,有了文告的辞令。发布命令陈说辞令还不来,就进一步修德而不劳民去远方征伐,因此,近处的人没有不听命的,远方的人没有不服从的。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①,犬戎氏以其职来王②。天子日:‘予必以不享征之③,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④!吾闻夫犬戎树悖⑤,帅旧德而守终纯固⑥,其有以御我矣⑦!”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释:
①大毕、伯士:犬戎的两个君长。终:去世。
②以其职来王:指犬戎的新君长携带珍宝来朝见周王。职,职分。带珍宝来朝见周天子是犬戎的职分。
③以不享征之:以宾服之礼来责备犬戎未能助天子祭祀之需,兴兵征伐。
④几:危。顿:困败。
⑤树惇:树立淳朴之性。
⑥帅:遵循。守终纯固:生性专一,终身不变。
⑦御:抗拒。
译文: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的君长来尽职分朝见天子,天子说:‘我要因为犬戎不供时享而征伐,并且向他显示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了先王的训典而使大王遭遇危败吗?我听说犬戎立性淳朴,遵循其先君的旧德,生性专一,终身不变,他们有办法抗拒我们了!”
穆王不听,于是就征伐犬戎,得到犬戎进献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的戎狄不来朝见天子了。
邵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事件的起因是周厉王极其暴虐,使国人不堪忍受。本文记载了邵公对厉王的劝谏之辞,其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邵公主张尊重舆论,让民众充分发表意见,反对厉王用的办法来弭谤。他所列举的天子广开言路,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民情的做法,是原始社会中民主制度的遗存,也是西周初年出现的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中的体现。西周中期以后,统治者改变了这些做法,周朝就逐渐衰败了。
厉王虐①,国人谤王。邵公告日②:“民不堪命矣③!”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⑦,乃不敢言。”邵公日:“是障之也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⑨。川壅而溃⑩,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11,为民者宣之使言12。故天子听政13,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4,瞽献曲15,史献书16,师箴17,瞍赋18,矇诵19。百工谏20,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瞽、史教诲24,耆、艾修之25,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7;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8,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9,行善而备败30,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3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2,胡可壅也3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4?”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35,三年,乃流王于彘36。
注释:
①厉王:周厉王姬胡,周夷王之子。
②邵公:即邵穆公虎,是周朝的卿士。
③不堪命:不堪忍受厉王的政令。命,令。
④卫巫:卫地之巫。
⑤监:察。相传巫的神灵,能知道何人谤王。
⑥道路以目,在路上相遇,不敢说话,以目示意。
⑦弭:止。
⑧障:堵塞。
⑨防:河堤。这里作动词用,是堵塞的意思。
⑩雍:堵塞。溃:决口。
11为川者:治理河流的人。决:疏浚。导:畅通。
12宣:开导,使他们发表意见。
13听政:处理政事。
14列士:各等的士。周朝的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献诗:指进献能反映民情的诗歌。下句的“献曲”意同。
15瞽(g):无目的盲人。这里指乐师。
16史:即外史,其职责是掌管历史文献。
17师:即小师,掌管音乐之宫。箴:讲述有规诫意义的言辞。
18瞍(sou):无眼珠的盲人。赋:不歌而诵。这里是指赋公卿列士所献之诗。
19礞:有眼珠的盲人。《周礼》:“矇主弦歌讽诵。”诵:即讽诵那些箴谏之语。
20百工:为天子服务的各种工匠。谏:指百工通过他们的工作巧妙地向天子进谏。
21庶人:平民。传语:传播有关时政得失的言论,使天子知道。
22近臣:天子身边的侍臣。尽规:尽其规谏之责。
23亲戚:指天子的同姓大臣。补察:弥补过失,监察时政。
24瞽、史教诲:瞽和史用他们掌握的天道方面的知识来教导天子。《国语周语下》:单襄公日:“吾非瞽、史,焉知天道?”韦昭注:“瞽,乐太师,掌知音乐风气,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史,太史,掌抱天时,与太师同车,皆知天道者。”
25耆、艾:天子的师傅及老臣。耆,六十岁的老人。艾,五十岁 的老人。修之:整理瞽史的教诲,上告天子。
26悖:逆,错乱。
27于是乎出:从这里生出来。是,此。
28原:广平的土地。隰(xi):低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的土地。沃:可以灌溉的土地。
29善败:毁誉。善,赞美。败,毁,批评。
30行善而备败:凡是百姓赞美的就实行,百姓批评的就防范。
31阜:增加。
32成而行之:考虑成熟就表达出来。行,指表达。
33胡:何,怎么。
34与:赞同。
35国:国人。公序本“国”字下有“人”字。
36流:流放。彘(zhi):晋地,在今山西霍县境内。
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人毁谤厉王。邵公对厉王说:“百姓不堪忍受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让他监察毁谤的人,发现之后,报告厉王,厉王就把他杀了。国人于是不敢说话了,走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示意。厉王大喜,告诉邵公说:“我能止谤,国人不敢讲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百姓之口。堵塞百姓之口,比堵住河流的危害还大。河流壅堵而决口,伤人会更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疏浚它让它通畅,治理百姓的人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和各种士献诗,瞽献乐曲,外史献典籍,小师进箴言,瞍赋诗,矇讽诵,百工各以其职事进谏,庶人传播各种议政之语,近臣尽规谏之责,父兄子弟补察缺失,瞽史用天道加以教诲,师傅、老臣加以整理而上达于王,然后王加以斟酌采纳,因此政事得以实行而不错乱。百姓有口,如同土地有山川,财用从那里生出来;如同平原低地上有良田沃土,衣食从那里生出来。嘴用来发表言论,毁誉就从中生出来,实行百姓所赞美的,防范百姓所批评的,这是增加财用、衣食的办法。百姓用心考虑问题用嘴表达出来,考虑成熟就自然表达出来,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他们的嘴,还有多少人能拥护您呢?”厉王不昕,于是国人没人敢说话了。过了三年,国人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芮良夫论荣夷公
本文记载了芮良夫对的批评。所谓,就是垄断利益。统治者,实际上就是与民争利,是把一切好处据为己有。这与爱民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芮良夫提出,统治者应“导利而布之上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反之,就会众叛亲离。周厉王不听,重用之人,自己终被国人流放。
……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对“国语”这个主题抱着一丝疑虑,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某个时期的官方说辞或者过于晦涩难懂的古代语篇,导致阅读体验不佳。然而,实际翻阅后发现,选篇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似乎搭建了一个宏大的对话场域,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思想流派中那些最能代表“国语”精髓的篇章巧妙地串联了起来。这种编排方式,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孤立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的流动。特别是那些被我们日常语言所忽略,却在古代语境中意义非凡的词汇和句法,被抽出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人思维方式的侧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他们的逻辑、他们的情感,通过这精选的文字,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对我们民族语言根基的深度溯源。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经常遇到的困境是,一套好的译注本往往会过度依赖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反而削弱了原典本身的张力和美感。但这本“国语”的选本,在注释上拿捏得非常精妙,可以说是做到了“点到为止,留有余地”。它没有将所有晦涩之处都用大段的现代叙述给填满,而是倾向于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和词义辨析,把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悟。这种“克制”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我发现,很多过去读不懂的地方,在有了适度的背景提示后,豁然开朗,但那种“悟道”的惊喜感却丝毫未减。这套书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它教会你的,是如何在古老的文字中自主地寻找意义的路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标准答案。
评分购买这套书,其实也是对一种阅读态度的回归。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碎片化的知识,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啃那些“硬骨头”。然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具有跨越时代的挑战性与深刻性。这本“国语”的选篇,无疑是具有相当的阅读门槛的,它要求你放慢节奏,甚至需要反复推敲某些段落的语序和虚词的用法。但正是在这种“慢读”的过程中,我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沉淀下来。那种从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打磨出来的文字的密度和力量感,是当代任何快速成型的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真正的智识积累,需要时间和毅力的投入,而这种投入,最终会以精神上的充实和思维的深度作为回报。
评分这套“中华经典藏书”系列,虽然我手头这本聚焦于“国语”的选篇,但光从装帧和出版社的信誉来看,就让人对整个系列的文化厚度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稳、内敛的气质,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透着一股书卷的香气,而不是那种刺眼的光亮感。装帧设计上,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几笔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古典的韵味,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中华书局的用心之处,他们在整理和注释上的严谨性,是其他一些出版社难以比拟的。很多时候,我们读古文,缺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理解文字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脉络。一套好的经典藏书,应该像是时光的隧道,引导我们去触摸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注释部分清晰明了,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对于深入研读经典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速食的读物,而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去品味的宝物。
评分我尤其看重出版社的专业性,因为涉及到如“国语”这类基础而又核心的文化载体,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对历史的误读。中华书局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这套藏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进行校勘和辑录。从纸张的耐用性到印刷的清晰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对于那些正在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希望为下一代储备真正有价值的精神食粮的读者来说,选择这样的版本是完全明智的。它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可以世代传承的文化资产。拥有它,就像在自己书房里设立了一个精神的灯塔,随时可以回去汲取中华文明中最坚实、最纯粹的力量。这份厚重感,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