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
定价:29.80元
作者: 孔丘,墨香斋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014057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故被称为叔梁纥,是一名以勇力著称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在鲁国,这是孔子一生憧憬的圣人周公的封地,素称“礼乐之邦”,鲁国的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官理仓廪的委吏与管理牛羊的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在乡人间有“博学”的美名。十九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遂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约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授徒讲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把持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军权。孔了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等等僭越行为都极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虽悦孔子言却不用。孔子在齐不得志,就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这年他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古制,提出“堕三都”的计划,由高足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孟孙氏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的计划受到严重打击。孔子仕鲁,齐人震恐,就馈赠女乐给鲁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见抱负难以施展,就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生涯。这年孔子已五十五岁。论语
一行人先到了卫国,开始颇受卫灵公礼遇,但是慑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名望和能力,开始对他们进行监视,孔子准备去陈国。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成行,只得又返回卫国。后卫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其后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陈蔡之围解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去世。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返卫仍不被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在冉有的争取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鲁人尊他为“国老”,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享年七十三岁。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宋代之后,《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成为读书人科举应试必须钻研的“四书”,影响极为巨大。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人言行的圭臬。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围绕孔子这一中心,成功地刻画孔子和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根据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一如“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论语》也是如此。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高足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才是正途。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还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除此之外,孝悌、正直、自省、诚信等等美德也都围绕着“仁”这个中心各放异彩。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许多篇章谈到为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来说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本书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忽纰漏之处,恳请读者谅解。正文中关于孔子生平以及诸弟子情况无法进行详细介绍,因而在附录部分中收录了《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两篇,可供读者参考。
序言
这本书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古朴又不失雅致,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绝不是那种廉价的平装本可以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纹理的纸质,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强烈的反光刺激。而且,排版布局也做得极其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典籍,也能被处理得如此清爽易读,这对于我们这些想静下心来啃原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先哲的私密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电子阅读器无法替代的。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处理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时,绝对是秉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热忱,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观点输出,我必须给出一个高度肯定的评价。它并非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具时代洞察力的现代解读。作者在论述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框架,他敢于直面传统理论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内在秩序”与“外在规范”之间张力的探讨,这个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一些老生常谈的哲学命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而是学会了从多维度进行辩证思考,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认知深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最近尝试阅读了几本不同的历史著作,但唯独这本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对于史实的梳理脉络清晰得令人称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数个世纪的纷繁事件时,他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将复杂的政治角力、社会变迁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不像某些学院派的写作者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更倾向于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比如,书中对某位战国时期君主的性格侧写,简直是入木三分,读完后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决策时的那种踌躇满志与最终的无奈落寞。这种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血有肉故事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在其中获得深刻的思考。
评分装帧设计之外,这本书的附录部分也着实是加分项。很多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敷衍了事地放一些简单的注释,但这里的内容丰富得让人惊喜。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校注,还收录了多篇权威学者的导读文章,这些导读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针对本书不同章节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梳理和背景介绍。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一份非常详细的“相关人物关系图谱”,对于梳理书中复杂的人物脉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看得出,出版社是把这本书当作一个严肃的学术普及读物来对待的。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风格真是独树一帜,简直是文学和学术的完美结合体。我通常对一些古籍的现代译本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译者为了“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原著的神韵。但在这本书的译文里,我看到了难得的平衡。译者似乎深谙原文的韵味,他没有采用那种过于直白、甚至有些“口水话”的翻译腔调,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文言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体会到原作者那种凝练而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又不至于因为生僻的词汇而卡壳。尤其是一些诗词和格言的翻译,译者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韵律,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音乐性。这不仅仅是一份“转述”,更像是一次精妙的“再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