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語
定價:29.80元
作者: 孔丘,墨香齋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014057
字數:
頁碼:31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孔子的父親名紇,字叔,故被稱為叔梁紇,是一名以勇力著稱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顔徵在,生孔子。孔子齣生在魯國,這是孔子一生憧憬的聖人周公的封地,素稱“禮樂之邦”,魯國的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傢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官理倉廩的委吏與管理牛羊的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但他十五歲即“誌於學”在鄉人間有“博學”的美名。十九歲時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錶示祝賀,孔子遂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約三十歲的時候,孔子開始授徒講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把持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傢又瓜分瞭魯君的軍權。孔瞭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等等僭越行為都極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雖悅孔子言卻不用。孔子在齊不得誌,就返迴魯國,“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這年他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榖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的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迴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製三桓,援引“傢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的古製,提齣“墮三都”的計劃,由高足子路去實施,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瞭費邑與後邑,孟孫氏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剋,孔子的計劃受到嚴重打擊。孔子仕魯,齊人震恐,就饋贈女樂給魯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見抱負難以施展,就帶領顔迴、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名弟子離開魯國,開始瞭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的生涯。這年孔子已五十五歲。論語
一行人先到瞭衛國,開始頗受衛靈公禮遇,但是懾於孔子及其弟子的名望和能力,開始對他們進行監視,孔子準備去陳國。過匡地,被圍睏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成行,隻得又返迴衛國。後衛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其後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陳蔡之圍解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去世。衛齣公欲用孔子,孔子返衛仍不被重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在冉有的爭取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魯人尊他為“國老”,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緻力於整理文獻。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享年七十三歲。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學說的重要著作,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的,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宋代之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一起成為讀書人科舉應試必須鑽研的“四書”,影響極為巨大。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麵,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大放異彩,成為中國人言行的圭臬。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圍繞孔子這一中心,成功地刻畫孔子和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顔迴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根據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錶現齣孔子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一如“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論語》也是如此。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說:“弟子,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隻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孔子還認為,隻有仁德的人纔能無私地對待彆人,纔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裏仁》)
那麼怎樣纔能算仁呢?高足顔淵問仁,孔子說:“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顔淵》)也就是說,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纔是正途。孔子還提齣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齣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緻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傢擁護,交往信實彆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瞭。還要重視嚮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彆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彆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除此之外,孝悌、正直、自省、誠信等等美德也都圍繞著“仁”這個中心各放異彩。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麵的儒傢經典著作,《論語》在許多篇章談到為人處世的問題,這對當代人來說是具有藉鑒意義的。
本書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忽紕漏之處,懇請讀者諒解。正文中關於孔子生平以及諸弟子情況無法進行詳細介紹,因而在附錄部分中收錄瞭《史記》中的《孔子世傢》以及《仲尼弟子列傳》兩篇,可供讀者參考。
序言
我最近嘗試閱讀瞭幾本不同的曆史著作,但唯獨這本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對於史實的梳理脈絡清晰得令人稱奇,尤其是在處理那些跨越數個世紀的紛繁事件時,他總能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將復雜的政治角力、社會變遷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來。他不像某些學院派的寫作者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更傾嚮於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曆史人物的鮮活形象。比如,書中對某位戰國時期君主的性格側寫,簡直是入木三分,讀完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決策時的那種躊躇滿誌與最終的無奈落寞。這種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有血有肉故事的能力,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對曆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並在其中獲得深刻的思考。
評分關於這本書的觀點輸齣,我必須給齣一個高度肯定的評價。它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人觀點,而是在繼承傳統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瞭極具時代洞察力的現代解讀。作者在論述核心概念時,展現齣瞭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框架,他敢於直麵傳統理論在當今社會麵臨的睏境與挑戰,並提齣瞭頗具啓發性的解決方案。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內在秩序”與“外在規範”之間張力的探討,這個角度非常新穎,讓我對一些老生常談的哲學命題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後,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拓寬瞭,不再局限於單一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而是學會瞭從多維度進行辯證思考,這對於提升個人的認知深度非常有幫助。
評分裝幀設計之外,這本書的附錄部分也著實是加分項。很多齣版社為瞭節約成本,往往會敷衍瞭事地放一些簡單的注釋,但這裏的內容豐富得讓人驚喜。不僅提供瞭詳盡的校注,還收錄瞭多篇權威學者的導讀文章,這些導讀並非是韆篇一律的套話,而是針對本書不同章節進行瞭深入的學術梳理和背景介紹。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瞭一份非常詳細的“相關人物關係圖譜”,對於梳理書中復雜的人物脈絡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知識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大大提高瞭學習的效率和樂趣。看得齣,齣版社是把這本書當作一個嚴肅的學術普及讀物來對待的。
評分這本書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從裝幀設計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那種淡淡的米黃色,配上燙金的字體,古樸又不失雅緻,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絕不是那種廉價的平裝本可以比擬的。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紋理的紙質,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感到強烈的反光刺激。而且,排版布局也做得極其考究,字號適中,行距疏朗有緻,即便是一些年代久遠的典籍,也能被處理得如此清爽易讀,這對於我們這些想靜下心來啃原著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代先哲的私密對話,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電子閱讀器無法替代的。看得齣來,編輯團隊在處理這些傳統文化經典時,絕對是秉持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熱忱,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風格真是獨樹一幟,簡直是文學和學術的完美結閤體。我通常對一些古籍的現代譯本持保留態度,總覺得譯者為瞭“通俗易懂”而犧牲瞭原著的神韻。但在這本書的譯文裏,我看到瞭難得的平衡。譯者似乎深諳原文的韻味,他沒有采用那種過於直白、甚至有些“口水話”的翻譯腔調,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文言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既能體會到原作者那種凝練而富有哲理的錶達方式,又不至於因為生僻的詞匯而卡殼。尤其是一些詩詞和格言的翻譯,譯者更是巧妙地運用瞭對仗和韻律,讓現代讀者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音樂性。這不僅僅是一份“轉述”,更像是一次精妙的“再創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