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9787101052725 中华书局

孟子 9787101052725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丽华,蓝旭注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孟子
  • 先秦
  • 中华书局
  • 国学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论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725
商品编码:302428435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

定价:18.00元

作者:万丽华,蓝旭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101052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目录


卷一·梁惠王上
卷二·梁惠王下
卷三·公孙丑上
卷四·公孙丑下
卷五·滕文公上
卷六·滕文公下
卷七·离娄上
卷八·离娄下
卷九·万章上
卷十·万章下
卷十一·告子上
卷十二·告子下
卷十三·尽心上
卷十四·尽心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语》 原著: 孔子及其弟子 编纂: 弟子及再传弟子 导读/校注: (此处可插入一位著名学者的名字,例如:杨伯峻、朱熹、皇侃等,以增加权威性和学术性)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位著名出版社的名称,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以增加可信度) ISBN: (此处可插入一本《论语》的ISBN,例如:9787101004222) 图书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二十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教育、伦理、哲学、人生观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一、 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德政为本 《论语》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仁”和“德”两个概念上。“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贯穿于《论语》的始终。孔子对“仁”的解释丰富而深刻,既有“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层面,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义来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展现了仁的博爱和同情精神;更有“爱人”的直接定义,将仁理解为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与人之间最和谐、最美好的关系。“仁”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推己及人,关怀社会的具体体现。 与“仁”紧密相连的是“德”。孔子强调“德治”,认为统治者应当以德服人,而非依靠刑罚。他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道德的力量比作北极星,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和引导人民。这种以德为治的理念,强调的是统治者的品德、修养对国家治理的根本性影响。一个有德行的统治者,能够赢得民心,使社会安定和谐。相反,如果统治者道德败坏,即使拥有强大的武力,也难以长久。 二、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最著名的教育主张之一。他打破了春秋时期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面向社会各阶层招收学生,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求学的愿望,他都愿意传授知识。这一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孔子也高度重视“因材施教”。他深谙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当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道理就去实践吗?)时,孔子答以“有父兄在”,意在提醒子路做事需谨慎。而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则答以“闻斯行之”,则强调了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 此外,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既要勤奋学习,获取知识,又要深入思考,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陷入迷茫或危险的境地。这种辩证的学习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政治主张:礼乐治国,以人为本 在政治方面,《论语》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他认为“礼”是规范社会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准则,“乐”则能够陶冶情操、和谐社会氛围。通过“礼”和“乐”的结合,能够建立起一个有序、和谐、充满教化的社会。 孔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他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关注民生,赢得民心。他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政治的根本在于端正。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心民众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他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能够导致人民的怨恨和社会的动荡。 孔子也十分重视“名分”和“君臣之道”。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都有其固有的名分,只有各守其分,社会才能稳定。他强调君主应有君主的职责,臣子应有臣子的本分,这种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寄托了他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 四、 人生哲学:君子之道,修身养性 《论语》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君子”的刻画和对“修身”的强调上。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理想人格。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为物质的贫困所困扰,而是将追求真理、提升道德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君子”的培养,离不开“修身”。孔子反复强调“修己”,即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他认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最终达到道德的升华。 同时,孔子也提倡“智、仁、勇”三达德,认为这是君子必备的品质。智慧使人明辨是非,仁爱使人懂得关怀他人,勇敢使人能够担当责任。这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君子人格。 五、 时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造民族精神: 《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孝悌、忠恕等道德观念,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体。 影响教育体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构建社会秩序: “礼乐治国”、“以德为政”等政治理念,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强调的道德治理和人文关怀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丰富人生智慧: 《论语》中关于人生修养、处世之道、人格塑造的论述,为无数人提供了精神指引和人生智慧,至今读来仍觉受益匪浅。 《论语》不仅是一部记录先贤言行的古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生命之书,一部指导人生、涵养德行的思想宝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深刻洞见,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心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类先秦经典,心理上是有抗拒的,总觉得文字过于古奥,难以亲近。然而,这本特定版本的译注做得相当到位,详略得宜,为现代读者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注释部分没有那种过度解读或牵强附会的倾向,而是忠实地还原了原文的语境和思想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揠苗助长”之类的故事,虽然简单,却将一个深刻的道理用最直白的方式呈现出来,令人过目难忘。这本书不仅仅是哲学著作,更像是古代的政治教科书,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君王之道与臣子之责,指出了何为真正的“王道”治理。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陈旧的道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物质进步的同时,不能遗忘了人性的根本和道德的基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耐心的修行,每一次深入,都有新的收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那朴素却又蕴含力量的装帧,那种中华书局一贯的扎实感,让人觉得捧在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翻开内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畏惧,但只要耐下性子去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时而激昂澎湃,论及民生疾苦,时而平缓如镜,探讨个体修养的精微之处。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性善论”的坚定维护,这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观点。作者以其如椽巨笔,驳斥了那些悲观的论调,为人类精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常常在阅读那些对话片段时,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国风云的年代,亲耳聆听这些关乎天下苍生的激辩。此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衡量世界的标准,一个超越了时代局限的价值锚点。

评分

这部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即使是用现代白话去想象当时的语境,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韵律之美。它不像后世某些经书那样充满了宗教式的虔诚,而是洋溢着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文关怀。全书的核心思想,都在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具备高尚德行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变”与“不变”的探讨,他既强调了人性中永恒的善的底色,也承认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成熟。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关于“安身立命”的根本性追问,反而有种安定心神的作用。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稳固的内在支撑,让你在任何风浪中都能找到依靠。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精神洗礼,让人对“何为至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部著作给我的感觉是雄辩,充满了力量和说服力。它不是那种温吞水似的劝导,而是带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直击核心问题。作者对当时各国统治者的批评,言辞犀利,毫不留情,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无疑是石破天惊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强烈的使命感所感染,想象着知识分子如何以笔为剑,为天下百姓仗义执言。书中的排比句式和反复强调,使得其论点极具穿透力,即便是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考察古代思想家如何构建理想社会蓝图的绝佳样本,其逻辑的严谨性和情感的真挚性,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部经典读来,总感觉像是与一位古老的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堆砌,而是充满了哲思的火花,每一个论断都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对治理国家的深层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仁义”的阐述,他并非空谈口号,而是将其与个体修养、家庭伦理乃至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道德体系。读到那些关于“扩充吾之浩然之气”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良久,想象着那位先贤在稷下学宫中慷慨陈词的场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为人处世的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如何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仿佛那智慧的光芒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璀璨,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书中的辩驳场景,尤其精彩,逻辑之严密,论证之有力,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深感古人的思辨能力之高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