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20702768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9787520702775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9787520702720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9787520702744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9787520702751《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
9787520702737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研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所强调的是“道”,即究竟真实,宇宙万物跟人合起来看就是真实,这也是道家所要强调的。那么一切的背后是充满变化的,人生的各种遭遇也是充满变化,只有“真实”原则是永远不变的。这一切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一书,以掌握古文经典的哲学涵义的角度去解读,“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首先对其原文进行忠实于字词本义的白话翻译,然后把握关键词和重点,详细诠释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
傅佩荣教授指出,《老子》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并强调智慧的重要性,重视人的自然性,以“无为”“不争”的态度来为人处事才是正道。这些道理在今天一样适合我们的发展。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孔子智慧过人,见识卓远,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是由傅佩荣教授写作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讲解书。傅佩荣教授在本书中,设法由吉光片羽所闪耀的智慧,试图寻思建构一套完整系统。从基本核心问题:“人性是什么”逐渐开展“生到死”“潜能到实现”“求知到行动”“抉择到价值”“命运到苦乐”,由此去诠释孔子的整体思想。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历代对于《孟子》“性善”一词有很多注解,像宋朝朱熹就说是“性本善”,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孟子没有谈“本善”,他谈的是人能够行善。但是光谈“能够”行善的话,就表示人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在本书中作者傅佩荣教授则强调孟子的意思是“向善”,人能够行善,并且应该行善。“向善”是说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人如果不行善,就觉得没办法向这个力量交代,只是历代有很多学者解释到某个程度就停了下来,而傅佩荣教授借由其西方哲学的专业训练,统合中国哲学内容与西方哲学的科学方法,将《孟子》一书的完整系统呈现出来。
《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庄子》一书,为战国时庄子所作。今日我们所读版本为晋代郭象删定,原文近七万字,共三十三篇。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道”另有独树一帜的看法。他博览群书,深通人情世故,领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学。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是傅佩荣解读庄子本人思想和《庄子》一书所蕴含哲理的全新作品。读者在傅佩荣通俗生动的阐述中,思庄子何以能“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便不难得知其答案在于对“道”的领悟。认清这一点,我们便可以与庄子一起逍遥而游了。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
《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按照顺序一一列出,以现代白话翻译后更进行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作者参考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将对其智慧心领神会,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明清两朝的科举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遂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以现代白话文翻译,综合历代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自己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前言
上篇·道经
上篇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下篇绪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自序 人能弘道
前言 跨越时空,了解孔子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王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
《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自序 逍遥自在的快乐
前言
内篇
逍遥游 第一
齐物论 第二
养生主 第三
人间世 第四
德充符 第五
大宗师 第六
应帝王 第七
外篇
骈拇 第八
马蹄 第九
胠箧 第十
在宥 第十一
天地 第十二
天道 第十三
天运 第十四
刻意 第十五
缮性 第十六
秋水 第十七
至乐 第十八
达生 第十九
山木 第二十
田子方 第二十一
知北游 第二十二
杂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
徐无鬼 第二十四
则阳 第二十五
外物 第二十六
寓言 第二十七
让王 第二十八
盗跖 第二十九
说剑 第三十
渔父 第三十一
列御寇 第三十二
天下 第三十三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自序
大学
大学第一讲
大学第二讲
大学第三讲
大学第四讲
大学第五讲
大学第六讲
大学第七讲
大学第八讲
中庸
中庸第一讲
中庸第二讲
中庸第三讲
中庸第四讲
中庸第五讲
中庸第六讲
中庸第七讲
中庸第八讲
中庸第九讲
中庸第十讲
中庸第十一讲
中庸第十二讲
中庸第十三讲
中庸第十四讲
中庸第十五讲
中庸第十六讲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老子》版本众多
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被守关的官员拦下来,说他这个人有学问,一定要留几句话下来(此即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被拦之后,老子连夜写了五千字,就是现在的《老子》。实际上,这不太可能是连夜写成的,因为《老子》里的许多句子都是短短的,像是日常的话语,较有可能是由老子等一群学者或隐士搜集很多资料,再由老子整合而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文物里,有帛书《老子》两本——甲本和乙本。现在研究《老子》,很多人都根据这两本书来进行。甲本和乙本写作的时间也不一样,从年代来推算的话,甲本应该写在刘邦称帝前。古时候的人要避讳,亦即写作时不能用皇帝的名字,要换个字,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以“小国寡民”一词为例,原文是“小邦寡民”,后来因为要避汉高祖刘邦的讳,不能用“邦”字,就改成“国”字,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回到甲本来看,书里有“大邦”“小邦”等词汇(现在称为“大国”“小国”),甲本敢用“邦”这个字,表明此书成于刘邦尚未登基时。刘邦称帝之后,“邦”字都不能用了,因此,现在读到的都是“国”字。由此去推估甲本确切的成书时间,大概在刘邦称帝之前。
至于帛书乙本,就避了刘邦的讳,里面完全没有“邦”字,但是没有避到汉惠帝刘盈的讳。由此推估乙本显然是在公元前190年左右成书,应该是汉朝文帝和景帝之前。汉文帝的名字叫作刘恒,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东汉末年王弼注的《老子》,书中便避了汉文帝刘恒的讳:“道,可道,非常道。”而帛书甲本和乙本则是:“道,可道,非恒道。”差别就在这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挖掘战国楚墓,发现了郭店竹简,竹简里也有《老子》三个摘抄本,但都残缺不全,只收录了《老子》三分之一的内容。据说三个版本里Z早的版本,离老子生活的年代只有一百多年,如今连战国时代的材料都挖出来了,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会挖出《老子》原本。现在研究《老子》的人,没有人敢拍胸脯说:“我的研究一定是对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老子学说的诠释,形成一种思潮,再做正确的应用。
......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自序 人能弘道
我年轻时,有人提问:“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你会读什么?”我还在苦苦思索时,别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
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平凡人还是大学者,《论语》都是一本必读且必须不断重读的经典。
如果读书要分季节的话,那么《论语》是春天的首选,因为书中充满了成长的希望与动力。孔子原是个平凡的孩子,经由立志学习而开发潜能,在知、情、意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体现出君子、贤者、圣者的气象。
我最早学习《论语》,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目的是为了考试与升学。上了大学,必须要研究儒家思想,我才第一次主动而认真地把这本经典通读一遍。
当时触动我的,并不是孔子的哲学高见,而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譬如,孔子听到家里马厩失火,他只问:“有人受伤吗?”孔子真是见人不见马啊!他听说朋友过世无人料理丧事,就挺身而出负责一切。朋友馈赠祭肉,他作揖拜谢;朋友送他车马,他则不拜。拜祭肉,是为了表示对朋友祖先的尊重,可见孔子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
我潜心研究《论语》二十余年,但苦于历代各家对于很多章句没有达成共识。于是,我采取西方哲学训练的方法,依诠释学原则,对每一句话进行深入的思考:它究竟在说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接着再设法整理出一贯的系统。
譬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一个“仁”字,涵盖了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仁是“人之性”,人只要真诚,就会体察到内心有向善的自我要求;第二,仁是“人之道”,人生的正路在于择善而固执之;第三,仁是“人之成”,亦即止于至善,必要时还要“杀身成仁”。
孔子在生平自述中提及“五十而知天命”一语,这代表五十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如果孔子不是五十岁时出来从政,并且在五十五岁时周游列国,那么他的思想与人格又如何在艰难的磨炼中放出耀眼的光彩?他的见解又如何被后人称为人类普遍的智慧呢?
那么“天”又是什么?研究《论语》的人很多,能够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人却很少。孔子既要“知天命”,又要“畏天命”及“顺天命”,可见“天”是个主宰,赋予人类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要人实践向善之性,并止于至善。
人若真诚,就会体察到内心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此处,“别人”指的是由亲到疏、由近到远的每一个人。所以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十二个字从古至今都未曾有人实现,将来也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若无此志,则人生又岂有方向可言?人类又岂有光明的未来?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指出了人性与天命之间的这种关系。把握了这一点,则所有正派宗教与儒家皆可殊途同归,甚至“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我从《论语》得到的启发太多了,迄今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十种以上的图书,五种以上的音像制品。这一切都是逐字逐句梳理《论语》的心得。本书为我梳理《论语》心得之大全。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本书以“人能弘道”为名,正是为了凸显孔子的人文主义立场,并且“道”之一字可以联系天道与人道,确立这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及超越性。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
《易经》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首先,《易经》是一本书,列在“十三经”之首,其内容涵盖“义理”与“象数”。所谓义理,即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指导人们按照天道的启示来安排人生的作为。目的是趋吉避凶,而方法则是鼓励人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面不断修炼。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完全符合儒家的孔孟之道。
谈到趋吉避凶,具体的操作方式就要靠“象数”了。象是卦象,包括基本的八卦(三爻卦)以及由八卦所合成的六十四卦(六爻卦)。数是数字,用数字代表阳爻与阴爻,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简单来说,在占卦时,先得到六个数字,这些数字带出了卦象,再由卦象得出卦辞与爻辞,然后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线索。
由此可知,占卦只是一套固定而单纯的操作方式,二十分钟就可以学会。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难,解卦才是真正的挑战。解卦,没有快捷方式,只能翻开《易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明白卦辞与爻辞的每一个字。先了解原典,再突破时空限制,回到当前的处境,运用联想与灵感,找出预示未来的答案。这一套占卦与解卦的模式,正是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所强调的“共时性原理”:同时发生的事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能够注意到“有意义的偶然”,使某些像心灵感应之类的神秘活动可以清晰展现其意义。
《易经》不谈神秘感应,它是以六十四句卦辞与三百八十四句爻辞来回应人间的一切提问。正因为这些卦辞与爻辞是大约三千年前的记录,明明白白写在那儿,因此它没有迷信的问题,而只有是否理解的问题。这就有如古代的一本密码,已经累积在它之前的人类生活经验所提炼的智慧,因此可以应用在往后的无数年代而依然有效。当然,其有效的前提是地球依序运转而人性大致相同。这些至今尚无明显的改变。
有关《易经》的解读与推广,我已经出版了四本书。眼前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是根据我讲解《易经》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成的。上课时的口语表达不但较为清楚流畅,并且即席发挥、举例说明、会通比较,因而显得生动自然,使学习《易经》变得较为容易。只要有恒心,一天读两卦,大约一个月便可看完一遍。既然是一本书,就可以且读且思,随手画出卦象,写下心得重点。如果按照本书所示范的方式进行占卦,得出结果之后,再仔细研究所得之卦辞爻辞。我相信半年下来,《易经》将成为你的良师益友,胜过一般所谓的专家或顾问。事实上,这也是我学习《易经》之后的具体收获。
……
这套书我得好好说道说道,最近迷上了国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那些思想家的智慧充满了好奇。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些古籍是有点怵头的,总觉得太深奥,怕自己看不懂。不过,当我翻开这几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的解读真是太到位了。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把那些几千年前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特别是他讲到“道”和“德”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有人在身边给你点拨一样,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就清晰了。我特别喜欢那种能把我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去思考更深层次问题的感觉。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沉静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开阔了。这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深度的SPA,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想了解传统文化,但又害怕被古文劝退的朋友们。
评分这些年来,我收集了不少国学经典读物,但坦白说,很多版本要么翻译得太生硬,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实在是一种负担。这次偶然发现了这个系列,简直是淘到宝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仿佛能抓住每个思想家最核心的精髓,然后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传递给你。比如讲到《易经》的变易之道,他没有堆砌晦涩的爻辞,而是结合了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解释,让我对“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是很多其他版本难以企及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传统文化,而是在和这些伟大的先贤“对话”,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它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稳定的内心秩序,应对外界的纷扰时,心里就多了一份定力。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老庄哲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皮毛阶段,总觉得那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玄学。但读了这套书中的《谈老子》和《谈庄子》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成功地将“无为而治”和“逍遥游”这些概念,落地到了我们如何处理工作压力、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上。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把那种“道法自然”的境界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这套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强行灌输“积极向上”,而是教你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这对于我们这种生活在快节奏社会里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那种豁达和超脱感,是其他哲学读物难以提供的。
评分说实话,传统文化里的“修身养性”部分,比如《大学》和《中庸》里的论述,常常让人感觉过于严肃和刻板。然而,这套书的解读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把“格物致知”当成一个孤立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生命实践。他强调的是“心诚则明”,这种对内在真诚的重视,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我发现,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古老的教诲,我们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乃至人际关系都会变得更加踏实和有条理。这是一套能改变你思维框架的宝典,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书籍的“质感”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和亲切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享受。但更重要的是内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论语》和《孟子》时展现出的那种辩证和包容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深入探究了孔孟思想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让书中的教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可以落到实处的行为指南。读这些篇章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日常的人际交往和道德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和提升,是那种真正能“入心”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