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13-14岁孩子(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你的13-14岁孩子(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埃姆斯 著
图书标签:
  • 青春期
  • 叛逆期
  • 亲子关系
  • 成长
  • 心理健康
  • 教育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
  • 沟通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47270
商品编码:3019708224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你的13-14岁孩子(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定价:29.90元

作者:(美)埃姆斯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390472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1)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13-14岁孩子的一切:
(1) 介绍孩子13-14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
(2) 怎样在孩子13-14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3) 介绍13-14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4) 为父母讲解13-14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5) 让父母了解13-14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6) 告诉父母培养13-14岁孩子的道德意识

目录


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章 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身体和心智的变化贯穿整个青春期
1.采访环境与对象:对家庭状况相对稳定的孩子持续跟踪采访
2.采访详谈:对受访者及其家长都以轻松随意的方式交谈
3.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寻找孩子的成长状况和规律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好行为”和“坏行为”的交替出现实属正常现象
第三章 个性特征: 受性别、体质、生活环境诸多因素影响
第二部分 13—14 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3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摇摆不定,不停纠结的年龄
2.生理与心理上慢慢成熟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能够安排得十分妥帖
4.自我意识的成长:注重眼前,顺其自然,自我反省
5. 人际关系:不愿与人为伍而喜欢独处是主要特点
6. 活动与兴趣爱好:对感兴趣的事情满腔热忱
7.学校生活:专注学习,热爱校园
8.道德意识:和高标准是他们的道德标尺
第五章 你的14岁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1.精力十足的14岁年青人渴望充实的生活
2. 敞开心扉,万般“包容”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
4. 14 岁的性格更加鲜明化
5. 独立的自我意识
6. 人际关系:多半会因为意见不合而闹情绪
7. 年青男女喜欢参与的各种活动
8.学校生活 :才华和能力得以大限度的绽放
9.构建自己的道德观念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熟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六章 13—14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 生理发育迅速,心理成长教育需合拍
第七章 13—14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自主性提升,强迫不是明智之举
第八章 13—14岁孩子的情绪:受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正确引导
第九章 13—14岁成长中的自我意识:为“独立”向各方“宣战”
第十章 13—14岁孩子的人际关系:青春期核心的成长
第十一章 13—14岁孩子的兴趣与爱:透露生理与心理成长是否平衡
第十二章 13—14岁孩子的学校生活:成熟程度与就读年级相匹配
第十三章 13—14岁孩子的道德意识: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要给予宽容和理解
第四部分 14 岁之后的年青人
第十四章 14岁之后会是怎样的情形:历经波折的成长脉胳
附录一 资料与数据的来源
附录二 数据表格

作者介绍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文摘





序言



《你的13-14岁孩子: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引言:穿越迷雾,迎接风暴,拥抱成长的曙光 十二岁的钟声敲响,意味着孩子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与奇迹的年龄段——十三到十四岁。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童年最后的余晖与青春期澎湃的洪流交织的岔路口。在这个年龄,孩子身上仿佛同时住着两个灵魂:一个依旧眷恋着熟悉的童稚,渴望着被呵护与引导;另一个则被荷尔蒙的浪潮推搡着,开始探索独立,渴望被理解与尊重,也常常表现出令人费解的叛逆。 这三年,是孩子身体发育加速,生理与心理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期。他们开始拥有更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世界的好奇心如潮水般涌来,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与此同时,青春期的躁动、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同伴关系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外貌的关注,都可能成为他们情绪波动的催化剂。家长们常常会发现,曾经那个听话乖巧的孩子,如今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动辄顶嘴,对家人的关心表现出抵触。父母们如同站在一片迷雾之中,既想紧紧抓住孩子的手,又担心自己的束缚会压垮他们渴望飞翔的翅膀。 然而,正是这种“叛逆”与“成长”的共存,才构成了十三到十四岁孩子最真实的面貌。他们的叛逆,是渴望独立自主的信号;他们的成长,是走向成熟的步伐。理解并妥善应对这个阶段的挑战,不仅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的风暴,更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我们更希望,通过深入的剖析和真诚的分享,为每一位面临十三到十四岁孩子的家长提供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照见孩子内心世界、也能够映照出自身育儿困惑的镜子。我们将一同走进这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年龄段,理解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学习如何在这段动荡时期,与孩子建立更深刻、更有效的沟通,从而化解潜在的冲突,发掘他们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 第一章:破茧成蝶的生理与心理蜕变——解读十三到十四岁孩子的“不一样” 进入十三到十四岁,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他们不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摆布的小不点,而是逐渐拥有独立意识和身体主权的“小大人”。 生理的巨变:荷尔蒙的低语与身体的悄然革命。 青春期,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生理上的突飞猛进。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都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孩的喉结开始凸起,声音变粗,肌肉逐渐发达;女孩的乳房开始发育,月经初潮可能随之而来。这些变化,对于孩子而言,既是好奇的,也可能是羞怯和困惑的。他们可能不习惯自己的身体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身材、外貌产生焦虑,甚至因为这些变化而感到尴尬或自卑。家长需要用坦诚、科学的态度,引导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身体变化,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羞耻感。这包括为他们提供准确的生理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给予足够的隐私和空间。 心理的“地震”: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需求的萌芽。 与生理变化同步的,是心理上的巨大转变。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不再仅仅是父母的延伸,而是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带来了强烈的独立需求。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过度干涉,尝试自己做决定,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还不成熟,但这份独立的需求却是真实的。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开始对家人的建议表现出不耐烦,喜欢把门关起来,或者宁愿和朋友分享秘密也不愿告诉父母。这是孩子正在努力划清界限,建立独立人格的表现。 情绪的“过山车”:喜怒无常背后的真实需求。 荷尔蒙的波动,加上心理上的不确定感,使得十三到十四岁的孩子极易情绪化。他们可能上一秒还哈哈大笑,下一秒就因为一件小事而勃然大怒,或者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喜怒无常”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在情绪冲突和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的体现。他们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与朋友的争执、对未来的迷茫,或者仅仅是身体不适而产生负面情绪。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家长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的关键。 认知能力的飞跃:抽象思维的开启与批判性思考的萌芽。 十三到十四岁,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具象的思考,而是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这意味着他们会开始质疑权威,对父母的观点提出疑问,甚至挑战家长的决定。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萌芽,是孩子走向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的质疑并非不孝,而是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独立地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 社会交往的变化:同伴关系的重塑与归属感的寻求。 在这个年龄段,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孩子越来越看重朋友的看法,渴望在朋友圈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与朋友交流,甚至将朋友的秘密看得比家人的嘱咐更重要。这种对同伴关系的重视,一方面是孩子社会化进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家长需要理解,此时的孩子需要的是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而不是被孤立。 第二章:挥之不去的“叛逆”身影——探寻行为背后的隐形需求 当孩子开始对家长说“不”,对家人的安排表现出抗拒,我们常常称之为“叛逆”。但“叛逆”并非洪水猛兽,它往往是孩子内心深处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一种不成熟的表达方式。 “我想自己做主”:独立宣言的表达。 十三到十四岁的孩子,最核心的“叛逆”动力之一,就是对独立自主的强烈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出选择,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再被父母完全安排。体现在生活中的,可能是坚持自己穿衣的风格,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或者对父母安排的行程提出异议。这种“叛逆”,其实是对自身成长权的一种积极争取。家长需要认识到,适当的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是培养他们责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你们不理解我”:寻求共鸣与被尊重的呼唤。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越来越渴望被理解。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却常常发现父母无法真正体会。当他们的观点被忽视,感受被否定,或者被简单地打发时,强烈的挫败感和孤独感会让他们产生“叛逆”的情绪。他们可能通过沉默、哭泣,或者尖锐的言语来表达这种“你们不理解我”的痛苦。家长的有效倾听和情感共鸣,是化解这种“叛逆”的良方。 “我想要隐私”:界限的划定与自我空间的守护。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秘密空间,不希望父母随意翻看他们的日记、手机,或者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当父母过度干涉他们的隐私时,孩子会感到被侵犯,产生被监视的恐惧,从而采取“叛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空间,比如紧锁房门,或者言语上的回绝。尊重孩子的隐私,是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 “这不公平”:公平感的需求与规则的认知。 进入这个年龄段,孩子对公平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他们开始比较自己与兄弟姐妹、与同学之间的待遇,一旦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并可能通过“叛逆”来表达抗议。这可能是对家规的挑战,也可能是对某些行为的不满。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建立清晰、公正的家规,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让孩子理解公平的意义。 “我想和朋友在一起”:社会连接的重塑与群体归属的渴望。 同伴关系在这个年龄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渴望融入朋友圈,获得归属感。当家长的要求与朋友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优先选择朋友。这种“叛逆”,是他们试图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体现。家长需要平衡家庭与朋友的关系,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圈,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或强制。 “我想要个性”:自我表达的探索与差异化的尝试。 孩子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这可能体现在穿着打扮、发型、音乐品味,甚至言谈举止上。当他们的个性化尝试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时,家长的不理解和否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过程,适当的包容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 第三章:成长路上,父母的“导航术”——重塑沟通,化解冲突,赋能成长 面对十三到十四岁孩子“叛逆”的表象,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压制,而是理解与引导。这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育儿心态,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技巧,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值得信赖的“导航员”。 倾听而非说教:建立信任的桥梁。 在这个阶段,孩子更渴望被倾听,而不是被说教。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时,家长最有效的反应是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评判。尝试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即便他们的观点不成熟,也要给予尊重。用“嗯”、“我明白了”、“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回应,代替“你应该”、“你不能”的指令。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与你分享内心的困惑。 “同理心”的魔力: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青春期焦虑,理解他们对朋友的重视,理解他们对独立的渴望。当孩子因为小事而情绪激动时,不要急于指责,而是尝试去体会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例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与其说“下次好好考”,不如说“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过,这次考试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种同理心,能够极大地拉近亲子关系。 “选择性放手”:授之以渔,而非包办一切。 适度的放手,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家长需要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的,哪些事情还需要必要的指导。例如,在选择课外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等方面,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在他们犯错时,不要立即补救,而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分析原因,思考如何改进。记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意义。 “明确边界,但留有余地”:规则与尊重的平衡。 虽然要给予孩子空间,但家庭的规则和底线是不可动摇的。家长需要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清晰、合理的家规,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同时,也要理解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对规则的执行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家中设定一个“安静时间”,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同时也要保证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沟通。 “正向激励”的力量: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孩子往往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在学业、兴趣爱好、或者品德方面取得进步时,要毫不吝啬地赞美。正向激励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积极地面对挑战,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 “共同解决问题”:将冲突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当冲突不可避免时,家长不要将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而是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解决问题。例如,当孩子因为晚回家与家长发生争执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回家时间,并说明违反规则的后果。这种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协商能力。 “自我反思与学习”:父母的成长是最好的榜样。 育儿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阅读育儿书籍,参加育儿讲座,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途径。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努力学习和进步时,他们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结语:与孩子同行,穿越青春期的绚烂与挑战 十三到十四岁,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期。他们是小小的探索者,也是初生的战士,在独立与依赖、渴望与迷茫之间摇摆。作为家长,我们或许会感到疲惫,会感到困惑,但请记住,这短暂的“叛逆”背后,是孩子对成长最真挚的渴望。 这本书,是我们与您一同走过这段旅程的陪伴。它没有神奇的魔法,只有真诚的理解和实用的方法。愿您在这本书中,找到照亮前路的光芒,学会与孩子一同穿越青春期的绚烂与挑战,最终迎来他们自信、独立、成熟的闪耀时刻。让我们怀揣爱与耐心,与孩子一同成长,见证他们破茧成蝶的壮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及时雨,正好在我家儿子进入初中,开始出现各种“叛逆”迹象的时候出现。我之前一直以为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就是会不听话,会跟我对着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你“该怎么治”,而是引导你去理解13-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那种从儿童思维到青少年思维的转变,那种对独立自主的渴望,那种在友情、学业、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新鲜探索,书里都写得特别真实,也特别细致。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他今天跟我顶嘴,不是故意跟我作对,而是他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边界,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书里的一些例子,比如孩子突然对某些事情特别执着,或者对某些话题特别敏感,我都曾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过,读到的时候感觉找到了“组织”,不那么孤单了。而且,它也没有回避青春期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迷茫,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挫折,它都提供了非常温和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不是那种“打压式”的教育,而是“陪伴式”的引导,让我觉得很有方向感,知道该往哪里使劲,才能更好地支持我的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评分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处于孩子青春期初期的家长。它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13-14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书里有很多关于青春期孩子情感世界的小细节,比如他们会突然变得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或者对某些偶像产生狂热的崇拜,亦或是开始对一些社会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在书里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都是孩子在探索自我、建立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的育儿理念,它不是让你去“对抗”孩子的成长,而是让你去“拥抱”孩子的成长。它教我们如何在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保持冷静,如何倾听他们的想法,如何引导他们理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批评。书里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都非常实用,而且很容易上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和无助,而是充满了力量和信心,知道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青春期。

评分

这本书真的打开了我对“叛逆期”的全新认知。我之前总是把这个词和“不听话”、“惹麻烦”划等号,觉得孩子进入这个阶段就是一场浩劫。但这本书让我看到,13-14岁的孩子,他们其实是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蜕变”。书里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对未来朦胧的憧憬,还有那些隐藏在“叛逆”外表下的不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赖。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只讲方法论,而是从情感和心理层面入手,让家长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会渴望被“看见”,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感受能被父母理解和尊重,即使有时候这些想法在我们大人看来是那么幼稚或者不切实际。这一点真的让我反思了很多,我过去是不是太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本书提供的建议,不是让你去“压制”孩子的叛逆,而是去“引导”他们的成长,去建立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亲子关系。它让我知道,如何在这个看似充满冲突的时期,找到与孩子和谐共处的平衡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13-14岁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矛盾。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挣扎、困惑以及不断成长的过程。它让我看到,孩子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并不是恶意,而是他们试图摆脱童年束缚,寻找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书里对青春期孩子情感变化的描写,比如他们可能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它让我明白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对身份的迷茫,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父母支持和理解的渴望。这本书提供的建议,不是那种“一招鲜”的育儿秘籍,而是更注重于建立一种健康的亲子沟通模式,教会家长如何用一种更理解、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它引导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让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成长,学会放手,学会信任,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阻碍者。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视角,它不是站在家长的“权威”角度去俯视孩子,而是努力去“进入”一个13-14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它用一种非常贴近孩子感受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所经历的种种“小宇宙”的爆发。比如,书中对青春期孩子情感的细腻描绘,那种明明想要得到关注,又故意表现得很不在乎的反差感,我读的时候真是感同身受。它让我明白了,孩子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是一种成长的信号,是他们试图在旧有的依赖模式中挣脱出来,去探索自己的独立性。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不是生硬的理论,而是能够立刻运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建议,比如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处理他们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如何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同时又不失原则。它还强调了家长自身的成长,告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学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支持者,而不是一味地控制者。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向导,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孩子成长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