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3)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八路军
  • 军事史料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史
  • 中国近代史
  • 红色历史
  • 口述历史
  • 史料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58
商品编码:301741654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3)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 《八路军回忆史料(3)(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 史料丛书》一书讲述了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 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本书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 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 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 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本册收录有吕正 操等人撰写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萧华的《一 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萧克的 《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杨成武的《“名将之花 ”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等。

目录


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

守卫千里河防

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

京门烽火

香城固诱伏战

上下鹤山鏖战急

挺进冀中 四战四捷

威震冀中平原的齐会歼灭战

大龙华歼灭战

激战上下细腰涧

陆房突围

忆在山东的一年

邯长大道上的日日夜夜

梁山凯歌

陈庄战斗

“名将之花”命丧太行山——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3)”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确保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浴血长城: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纪实》 一部还原抗战中流砥柱的史诗巨著 本书是“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系列中的核心卷册,聚焦于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所承担的正面战场。本书摒弃宏观叙事,深入到每一个具体战役、每一支浴血奋战的部队和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的视角,力图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军队在极端困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牺牲与战略抉择。 内容深度聚焦与结构梳理: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正面战场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分:烽烟初起——淞沪与太原的血与火(1937年夏秋) 本部分详尽记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初,国民政府从战略防御转向局部反攻的关键阶段。重点剖析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如何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精锐部队的进攻,尤其关注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以及各主力部队在上海周边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对太原会战中的忻口战役进行了细致的复盘,分析了中国军队在数量和装备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战术机动和阵地防御,延缓了日军的战略推进速度,为后方工业和政府的迁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我们采访了多位亲历者,还原了当时物资匮乏、伤亡惨重的真实情景。 第二部分:战略转折与阵地坚守——徐州、武汉的拉锯(1938年春至1939年初) 随着战线拉长,日军调整战略重点,武汉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徐州会战的复杂性,包括台儿庄大捷的爆发背景、战术运用以及其在鼓舞全国士气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笔锋转向武汉保卫战,这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书中不仅描述了正面战场各集团军的协同作战,还特别引入了情报战和后勤保障的幕后故事,揭示了国民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艰辛。 第三部分:战略相持阶段的地域冲突——1939年至1941年的边境与山地防御 在武汉失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本部分不再聚焦于单一的大规模会战,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军队在广阔战线上对日军“扫荡”、“蚕食”的防御和反击行动。重点考察了桂南会战(昆仑关之战)中,中国装甲部队和精锐步兵如何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对湘南、赣南等地的游击战与地方部队的抗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示了正面战场在非热点区域的持续作战能力。 第四部分:盟友的考验与内部的重塑——滇缅、中条山的浴血与重整(1942年至1944年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中国战场的作用也随之调整。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滇缅公路的得失,描述了远征军在异国他乡所遭遇的恶劣环境和英勇战斗,强调了其对国际通道和缅甸战局的影响。同时,对1941年中条山战役的惨痛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探讨了军队整编、训练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这些改革对后续反攻准备的奠基作用。 第五部分:绝地反击——湘西会战与抗战的黎明(1944年夏至1945年) 本书的最高潮部分,详细记录了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与中国军队的反击。重点分析了中国军队如何吸取前期的教训,运用新的战术思想,在局部战役中扭转颓势。湘西会战作为正面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与反攻,其战术部署、情报分析以及最终的胜利,被视为全面反攻的前奏。本书以中国军队在湘西的胜利收束,展望了最终胜利的到来。 学术价值与叙事特点: 本书的撰写基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原始档案、战史公报、退役将领的口述回忆录,以及大量未曾公开的战地通讯。叙事风格上,力求做到“史学严谨,军事入微”,避免空泛的口号,转而关注指挥官的决策链、前线士兵的战术执行细节,以及特定地理环境对战局的影响。它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更是希望了解中国军队如何以民族之躯硬抗强敌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通过本书,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战全局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及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光是“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这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我设想中,里面的内容必然是极其厚重、扎实的,或许会涵盖大量的战役部署图、前线情报记录,甚至是那个时代军人的家书残片。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八路军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是如何以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坚持抗战的。比如,关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那绝对是史料中的瑰宝,里面应该有关于政权建设、民心争取以及游击战术运用的第一手资料。我尤其希望看到那些具体到连队、班组的战斗细节,那些真正决定胜负的瞬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那种充满硝烟味和泥土气息的真实感,才是历史的温度。仅仅是想象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印刻的文字,就足以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后面缀着的“回忆史料(3)”几个字,让我对它的叙事风格有了不同的期待。比起冰冷的官方战报,回忆录往往更富有人情味和主观色彩,这正是历史的另一面镜子。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可能是一些老兵、老干部在晚年对峥嵘岁月的追忆,里面或许夹杂着对战友的怀念、对决策失误的反思,甚至是那些未曾对外公布的个人情感波动。我特别想看看,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战士们是如何维持精神信仰的?那些关于粮食短缺、药品匮乏时的生活侧写,会不会比单纯的军事数据更能打动人心?好的回忆史料能将宏大的战争叙事拉回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中去,让人真正感受到“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光辉。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史料集,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尤其是“丛书”的字样,暗示了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的一环。这让我联想到,这套丛书在整体框架的构建上,一定有其宏大的设计蓝图。它可能涉及了战略部署、战术演变、后勤保障、情报工作等多个维度。我特别好奇,这个“第三卷”在整个系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专注于某一特定战役阶段的深入剖析,还是聚焦于某个特定兵种的专题研究?如果能看到不同卷册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关系,那将是对编纂者心血的极大肯定。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远比零散的资料汇编更有价值,它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抗战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的演进轨迹。

评分

对于这种专题性的史料丛书,我最看重的是其考据的严谨性和资料的稀有性。我希望这本书在梳理八路军历史时,能够尽可能地平衡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史料的比重,避免出现区域偏见或者时间断层的现象。比如,关于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各大根据地的早期发展路径,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遇到的瓶颈应该都有细致的对比分析。而且,既然是“回忆史料”,那么对于史料的甄别和交叉验证工作想必也极为重要。我期待看到编者在收录过程中,是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的记忆偏差或信息冲突的,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才能真正提升丛书的权威性。一个优秀的史料集,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后世研究者可以信赖的基石。

评分

阅读这类史料,往往带有一种探寻真相的使命感。我预感这本书中必然会披露一些过去鲜为人知,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被淡化的细节。比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八路军是如何获取和维护关键武器装备的?那些关于情报网络的构建和渗透,有没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我尤其感兴趣那些关于政治工作和军事行动紧密结合的记载,毕竟,八路军的特殊性在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出军队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及群众如何支持军队的具体事例,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单纯的军事范畴,它展现的是一种新型军队的生命力来源。我希望从中找到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解决之道,这些经验在今天的某些情境下,或许依然能给人带来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