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文献(3)

新四军 文献(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战
  • 历史
  • 军事
  • 红色文化
  • 文献
  • 档案
  • 回忆录
  • 革命
  • 中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470
商品编码:301741631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文献(3)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470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文献(3)》按照新四军的发展阶段,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考虑到新四军历史资料的完整性,选用了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编组的文献,关于军事行动的文献,到1946年1月华丰受降止。选用的文献,以电报为主,另有少量的报刊文章;大多数由中央档案馆提供,少数由解放军档案馆、南京军区档案馆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县档案馆提供。《新四军·文献(3)》为1942年至1943年新四军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献。

目录


关于江北部队应向东发展向西防御致毛等电
(1940年6月6日)
中央军委关于反对汪精卫伪政权致项英、陈毅电
(1940年6月6日)
关于江北新四军各部活动情况致毛等电
(1940年6月6日)
项英关于军部东移停滞致中央电
(1940年6月12日)
李先念关于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诽谤致叶挺、项英电
(1940年6月17日)
李先念抗议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我大小悟山的通电
(1940年6月20日)
关于华中部队亟需解决统一指挥问题致毛等电
(1940年6月22日)
杜集战斗详报
(1940年6月24日)
毛、王稼祥、关于部队合编及任务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6月27日)
来安战斗详报
(1940年6月29日)
、邓子恢关于部队合编问题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6月29日)
彭雪枫、黄克诚关于部队已遵令合编致等电
(1940年6月29日)
中央中原局转李先念关于部队发展意见致中央电
(1940年6月30日)
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关于鄂中军事部署意见致
中央书记处等电(1940年7月1日)
同意用第四纵队名义并将主力插入地方部队致彭雪枫等电
(1940年7月2日)
陈毅关于江南指挥部即日渡江致军部等电
(1940年7月5日)
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
(1940年7月7日)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
(1940年7月7日)
总政治部关于对日军俘虏工作的指示
(1940年7月8日)
陈毅关于郭村战斗简况及部队行动的建议
(1940年7月9日)
陈毅关于东进任务和方针致军部电
(1940年7月14日)
李先念、任质斌、王翰关于两个月作战情况致中央书记处
等电(1940年7月16日)
毛、、王稼祥关于改编反正部队的方针致陈毅、
电(1940年7月16日)
毛、、王稼祥关于南下八路军应建立根据地致电
(1940年7月19日)
项英关于陈毅、管文蔚北渡经过致中央等电
(1940年7月23日)
……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史料汇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及其深远影响。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物资调配、工业布局、对外贸易等关键领域所采取的策略、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效与付出的代价。 第一部分:战争经济的艰难启动与财政困境(1937-1939) 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即面临首都沦陷、主要税源枯竭、大量工业设施西迁的严峻局面。本书详尽分析了国民政府如何迅速调整财政结构,从依靠沿海地区税收转向内地赋税和发行公债。 公债与法币的困境: 深入剖析了国民政府为弥补巨额军费开支,发行的大量战争公债,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币”——即以重庆为中心发行的国家货币——的发行规模与通货膨胀的初期苗头。重点考察了英、美、法等国对法币的信用担保与实际援助效果。 税制改革的尝试: 探讨了在战乱中推行的“地方力求自给,中央力求平衡”的原则下,所得税、盐税、烟酒专卖制度在内地的推广与受到的阻力。特别关注了西南、西北等后方省份在财政整合中的地位变化。 第二部分:物资管制与战略后方的工业重建(1939-1942) 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将重心转向“消耗战”与“后方建设”。这一阶段的经济政策核心在于物资的有效管制和工业的西迁与复原。 统制经济的推行: 详细考证了资源委员会(简称资委会)在战略物资调配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析当时的《国家总动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展示了政府如何对煤铁、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实行专卖和配给制度。对棉纱、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管制措施及其对民生的冲击进行了量化分析。 工业西迁的成败: 记录了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向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迁移的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工业的具体过程。书中不仅列举了设备转移的数量和种类,更深入探讨了迁入地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如何制约了这些工业的实际产能,以及人才、技术和资金在西迁过程中的损耗。 能源政策的转向: 在日军封锁下,石油和燃料供应成为制约军事行动的关键。本书通过档案资料,揭示了国民政府在贵州、四川等地寻找和试探性开发油页岩和本土煤炭资源的努力,以及对美援汽油的极度依赖。 第三部分:国际援助、外贸与金融管制(1941-194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援助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命脉的关键支撑。本书详尽分析了这一时期援助物资的接收、分配机制及其对经济稳定的复杂影响。 美援物资的审计与分配: 依据美国对外援助机构(如对华物资统筹委员会)的内部记录,描绘了驼峰航线物资的艰难输入过程,并重点分析了这些物资在国统区各军政部门之间的分配体系,揭示了分配过程中的摩擦与低效率问题。 外贸的扭曲: 在资源被严格管制的背景下,抗战时期的外贸主要服务于换取急需军需品。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如何通过设立特定的外汇管制机构,控制剩余的出口物资(如钨矿、锡矿、桐油)的交换价值,以及黑市交易的猖獗与政府政策的张力。 战时金融的失控: 战争后期,军费开支的急剧膨胀、美援的注入,加上物资生产的停滞,导致了法币信用的崩溃。书中通过对当时物价指数和货币发行量的交叉比对,清晰勾勒出通货膨胀失控的轨迹,为理解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埋下伏笔。 研究特色与史料价值: 本书突破了以往仅关注宏观政策或单纯记录灾难的叙事模式,力求在微观层面还原经济决策的执行细节。书中引用了大量解密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财政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内部公文、会议记录以及统计年鉴,辅以部分英美外交档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抗战经济图景。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严肃学术专著,也是了解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中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珍贵史料汇编。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阅读这样的文献集,最令人动容的往往是那些“人”的故事,而非宏大的叙事。虽然这是一部以“文献”为核心的书籍,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捕捉到那个集体中个体的挣扎与坚韧。我看到一些简短的报告里,提到基层干部在极端天气下如何组织群众渡过难关,虽然篇幅很短,但那种对人民的承诺和责任感,透过文字的缝隙透了出来,让人肃然起敬。这些片段不是戏剧化的描写,而是客观的记录,正是这种克制,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相比起那些被美化或戏剧化的回忆录,这些未经雕琢的报告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肌理。它们展现了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无数普通人如何用他们的日常行动,构筑起那个时代的脊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撰写这些报告的人,在油灯下笔耕不辍的场景,体会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仿佛直接将你拉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道林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选择上明显是下了功夫的,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对于阅读大量历史文献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页眉和页脚标注着清晰的章节和页码,即便是查找某个特定事件的原始记录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效率大大提升。装订方面,虽然我还没翻到最后一页,但初步感觉是比较扎实的,希望能够经得起反复查阅和携带。从外部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出版物,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资料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对于我这种希望将历史细节尽可能完整保留下来的读者来说,实体书的这种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仅仅盯着电子扫描件的冰冷数字。希望打开这本书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在一样,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评分

初次翻阅时,最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原始感”。我原以为是经过后人过多解读和梳理的叙事性历史,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直接打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那些文件、电报稿、会议记录,它们没有经过现代修饰语的粉饰,字里行间流淌的是那个特定时期特有的语气和逻辑。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带有批注和手写痕迹的扫描件部分,虽然辨认起来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历史的脉络变得立体可感。你会发现,当时的决策是如何在各种信息不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做出的,那种真实感是任何现代的学术论文都无法替代的。它强迫你跳脱出现今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局限性与智慧的闪光点。这种“现场感”的营造,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最直接的史料支撑,而非二手信息的转述。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决策层和基层行动的最直接的门径,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似乎非常严谨,看得出来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组织这些跨越不同时间线和地域性的材料。我惊喜地发现,虽然资料浩如烟海,但目录和索引的设置却异常清晰,这对于需要进行交叉比对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例如,它似乎将不同时期的内部往来信函进行了分类汇编,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特定策略或人事变动的发展轨迹,避免了在不同卷册间疲于奔命的窘境。这种清晰的脉络梳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杂乱无章的原始档案,被赋予了清晰的叙事结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后勤保障方面的几份文件,它们的数据记录非常详尽,从弹药消耗到粮食调拨,细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不仅是研究军事史的重要依据,对于理解那个年代的资源调度和基层治理能力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这种按主题或时间轴的精细划分,让原本晦涩的文献阅读体验变得系统化和高效化,真正做到了“开卷有益”且“有所依循”。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量之庞大,确实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遣或快速浏览的书籍,更像是一部需要“研读”和“咀嚼”的工具书。我目前的阅读进度还很浅,但已经能感受到,要真正吃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论述,都需要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背景。例如,要理解某次军事部署的背景,光看这份文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敌我态势甚至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最佳使用方式是将其作为核心参考资料,配合相关的地图集、人物传记以及后世的学术分析一起阅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第一手验证材料”,让读者可以亲自去审视历史的原始证据链条,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挖掘”的过程,正是阅读严肃历史文献最迷人的地方,它需要耐心,但回报是深厚的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