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四军:5:参考资料 | 作者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 定价 | 50.00元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571401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213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新四军·参考资料(5)》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军政当局有关新四军的文电。由于国民党撤出大陆时带走了大量档案,也由于有的文电在战争年代散失,有一些关于新四军的重要文电无法编入。根据资料的内容,只分为1个部分,即“国民党转向积极限共,企图消灭新四军”。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三、国民党转向积极限共,企图消灭新四军 (一)国民党颁布限共文件。对新四军挑起摩擦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防制异党活动办法》 (1939年4月15日) 顾祝同关于下达取缔“违法”活动办法致戴戟电 (1939年5月5日) 下令颁布《游击队调整办法》 (1939年5月13日) 第三战区制订的防制新四军活动办法 (1939年) 第三战区决定秘密组织“防制异党活动委员会” (1939年)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问题处置办法》 (1939年6月) 陈诚、徐永昌关于商定《问题处置办法》的信件 (1939年6月) 安徽省关于新四军动态应三日一报致各专县电 (1939年6月11日) 、杨森关于“平江惨案”的电报 (1939年5月30日、9月1日) 、严立三等关于“鄂东惨案”的电报 (1939年9月7日一20日) 顾祝同关于电令新四军江北部队移至江南致戴戟电 (1939年9月20日) 、顾祝同关于阻止新四军东进的电报 (1939年9月18日一10月6日) 密令对新四军视同“匪伪”“立予剿办” (1939年11月8日) 国民党当局制造“确山惨案”的文件 (1939年11月一1940年4月) 、徐永昌、冷欣关于谋害新四军战士案的电报 (1939年12月3日一21日) 关于“剿办”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电报 (1940年1月18日) 李宗仁关于“协剿”洪泽湖地区新四军致电 (1940年2月24日) 李宗仁关于制止鄂中新四军活动致军令部电 (1940年2月26日) (二)国民党摩擦逐步升级,黄桥战役爆发 军令部制订的《剿办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附近地区 非法活动之异党指导方案》(1940年3月22日) 关于督令新四军江北部队移至江南致顾祝同电 (1940年3月25日) 李宗仁关于严令新四军速开江南致电 (1940年3月26日) ……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密度,要求读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轻松读物。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知识上的挑战。我尤其注意到,它在引用和编排上,保持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克制和客观,避免了过度煽情或主观臆断,这使得它作为“参考资料”的定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轻松愉快的战争故事集,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沉重和学术化。但恰恰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了一个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库,每次重读,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的含义,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才是真正优秀历史文献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面和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年代。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捧着它,就感觉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封面上的字体排版,带着一种特有的庄严和肃穆,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直击主题,非常符合这种严肃题材的基调。内页的纸张虽然是仿古的泛黄处理,但印刷质量却相当可靠,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章节的划分和目录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一看就知道编辑团队在整理这些珍贵资料时下了多大的功夫。特别是有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页,分辨率和清晰度都处理得非常好,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复制品,体现了出版社对历史文献的敬畏和专业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充满了敬意,也从侧面反映了内部资料的珍贵性。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干巴巴的条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第一手的口述材料和战役细节。一开始我还担心这种“参考资料”的性质会显得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群似乎深谙如何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比如,描述某次关键战斗的段落,那种紧张感和环境的描写,让我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前线指战员当时的心理压力。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决策的艰难。而且,书中对于不同侧面的描述,比如后勤保障、情报战,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整体的图景更加立体和饱满,远超出了我初期预期的那种单纯的战史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绝对是令人赞叹的。作为一本汇集了多方资料的丛书,它展现出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在查阅一些特定战役的兵力部署和时间线索时,这本书提供的交叉验证信息量是惊人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档案,指出了某些历史记载中的模糊地带和争议点,并且提供了详实的注释,这一点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比对其中关于某一阶段战略转移的记载,发现它填补了我之前阅读其他著作时留下的诸多空白和疑问。这种深度挖掘和批判性整合的能力,表明编纂委员会在资料收集和筛选上付出了非凡的努力,确保了所呈现信息的高度可靠性和学术前沿性。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完整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聚焦于宏观的军事部署,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细致地描绘了战争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运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根据地建设、政治动员以及军民关系构建的章节。这些内容常常被一般性的战史所忽略,但它们却是支撑长期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石。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开始理解,这场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力量对比,更是一场全民族意志和组织力的较量。书中对这些“软实力”的记录和分析,为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运作机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