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足下风光:鞋子的故事,它如何改变了我们?
:43.80元
作者: 雷切尔·博格斯泰,李孟苏,陈晓帆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89056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鞋子的魅力在哪里?
今天的鞋款都是由谁发明的,它经历了哪些演变,背后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鞋子和时装、电影、音乐、舞台剧、漫画等流行文化有着这样的联系?
《足下风光:鞋子的故事,它如何改变了我们?》既是一部鞋子文化史,也是一部鞋子选购指南,它会帮你在鞋跟高低和个人风格与流行文化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现代鞋子的潮流进化史。它由菲拉格慕、罗杰·维维亚、马诺洛、卓丹、鲁布托等灿烂的名字组成,也少不了耐克、马丁医生、斯蒂夫·马登;
这是一部鞋子的八卦史。原来玛丽莲·梦露穿38的鞋,奥黛丽·赫本憎恨自己有双船样的大脚;
这是一册鞋子购买指南。除了高跟鞋和芭蕾鞋,还有观赛鞋、马鞍鞋、楔形鞋、胶底鞋;
这是一本20世纪流行文化简史。爵士乐、漫画、流行音乐、夜店、电影、肥皂剧、时装、设计师、明星散发出的微光组成灿烂的20世纪文化图景;
这是一本好莱坞经典电影观影指南。从《绿野仙踪》、《双重赔偿》、《邮差只按两次铃》、《甜姐儿》到《太空英雌芭芭丽娜》、《周末夜狂热》、《洛基恐怖秀》;
这还是一部女性角色的自我认知发展史。在鞋跟高与低之间做出选择,意味着你将走不同的路……目录
序
第1章菲拉格慕和战时坡跟鞋(1900-1938)
第2章米高梅,大萧条和有魔力的红宝石鞋(1936-1939)
第3章重新开始(1937-1943)
第4章蛇蝎美人和早的浅口高跟鞋(1944-1948)
第5章尖跟鞋(1950-1954)
第6章女性的平衡行动(1953-1959)
第7章平跟鞋,或者有人不喜欢(1957-1959)
第8章从傻美妞到勃肯鞋(1961-1966)
第9章这靴子就是为女武神做的(1965-1969)
第10章戏装,高水台鞋和电影(1970-1974)
第11章中性舞王(1977-1979)
第12章马诺洛,莫利和新强势鞋子(1975-1982)
第13章健身不是旁观者的运动(1982-1988)
第14章酷孩子三部曲:范斯,查克泰勒,马丁医生(1982-1994)
第15章女孩力量与玛丽·珍鞋(1994-1999年)
第16章鞋子和单身女郎(1998-2008)
第17章寻找红宝石鞋(2000年-至今)
作者介绍
雷切尔·博格斯泰因毕业于瓦瑟学院(Vassar College)英文文学专业,长期为《纽约时报》、《美好家园》《纽约邮报》等媒体撰稿。为撰写《足下风光》一书,她花数年时间走访了奥斯卡佳服装设计奖得主Patrizia vanBrandenstein,纽约时装学院博物馆馆长Valerie Steele,以及诸多鞋业品牌的创始人。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灵活的发散式叙事。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都不会感到迷茫。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这些细节的堆砌并没有让人感到冗余,反而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比如,书中对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鞋跟高度变化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学观察。它清晰地展示了时尚潮流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性别期待的微妙博弈。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想自己衣柜里的鞋子,它们似乎不再仅仅是保护双脚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我个人选择、妥协与梦想的无声证物。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时而如急促的鼓点,时而如悠长的咏叹调,让人在不同情绪中穿梭自如。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了,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的时尚观察家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步,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作者对于材质的描述尤其到位,那种皮革的纹理、鞋底的弧度,甚至缝线的密度,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通过文字触摸到鞋子的质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美学”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鞋子如何成为个体表达和文化符号的载体。比如,它探讨了不同阶层的人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鞋履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鞋子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微小却有力的象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的那种严谨与尊重,展示了世界各地鞋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在欣赏美感的同时,也收获了广阔的视野。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入的剖析,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读完后,我对脚下这双看似普通的物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敬畏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或者纯粹的工艺品图鉴,但读完之后,我的看法彻底被颠覆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人类学”视角,它将鞋子视为一种人类行为的延伸和记录。作者并没有罗列一堆冷冰冰的年代和款式,而是聚焦于“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运动鞋发展史的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速度、竞争和青春文化的崛起。每一次技术的突破,背后都蕴含着运动员的汗水和设计师的执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人性深处的洞察,读起来丝毫没有距离感。它成功地将一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从未深思的物品,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这种视角转换带来的震撼感,是久违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视觉和概念层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内容完全由文字构成,但作者强大的描绘能力,让你脑海中自动浮现出那些鞋子的三维图像——那种皮面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光泽,鞋底深深的印痕。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鞋子”的故事,更是在讲述“行走”和“立足”的故事。书中关于工业化革命对制鞋业的颠覆性影响的章节,写得非常有力,它揭示了大规模生产如何改变了我们与物质世界的亲密关系。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像一位出色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过了无数条被遗忘的小径。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韵律感,读起来非常享受,它让人意识到,最简单的日常用品,往往蕴藏着最复杂的人类文明密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实用性与符号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一件物品一旦被赋予了社会意义,它的“实用”属性就退居次要地位了。例如,书中对特定军靴和礼仪鞋的描述,那些鞋子可能穿起来极不舒适,但它们所代表的纪律、权威和仪式感,远比脚感来得重要。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从考古发现到当代街拍,横跨了数千年和不同的大陆,但核心观点始终如一:鞋子是人类对自身存在边界的探索。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中引入的哲学思辨,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惯”掩盖的意义。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它不煽情,却足以让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