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定价:60.00元
作者:李树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所有文章都是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有切实的帮助。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分为四编:理论探索、评论、访谈、摄影史。一编收录了作者在摄影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第二编收录了作者关于摄影评论的一些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摄影的态度与观点;第三编是作者对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如久保田博二、余海波等;第四编是作者关于摄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录
自序
编 理论探索
理论的素养
摄影的“三个依赖”
摄影是一个过程
“摄影式观看”与摄影之路
心灵的高地
请别再“骑墙”了
摄影与视觉文化
摄影生态与大众化的观看
自然之镜与心灵之光——再说风光摄影
摄影学科建设的四个维度
图片编辑与格式塔
影像:属性与方向——李树峰访谈
说明性与诗性——影像的两大属性与内在关系
话说沙龙摄影及其走向
“看”与“见”
暗盒:视界·世界
差异性与一致性
摄影,到深处去
摄影的用力方向
摄影艺术史前时代结束
提炼与归纳
影像“中国梦”:表情·故事。记忆
影像“纵”“横”
摄影的经验与影像的时空
第二编 评论
关于摄影评论现状的采访提纲
一个国家与一种颜色——读郭建设摄影作品《红色中国》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读张楚翔的摄影集《摇曳舵城》
原点上的守望——潘维明的摄影
博联社“劳动者”展览作品评选有感
从刘远眼中的“河南人”说开去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回眸
渔木,失海后的思索
长歌当哭说坝上——看张吃的摄影画册《坝上散》
鹭匪的拆迁工程——白鹭摄影的新发现
“点”与“面”——朱宪民与解海龙的摄影比较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的PK——王文澜与贺延光
客观凝视者蔡焕松
主观表现者王征
佳挑战者陈志峰
具风范者陈锦波
不一样的卢森堡——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摄影工作坊之“中国人看卢森堡”
影像:意义与方向——我看中国摄影家与玛格南摄影家在响沙湾的
发现“长安人”——中外摄影名家眼中的长安镇
一份个人作业,一项文化工程——谈邓伟的摄影
“邓伟”的意义
影像的力量
这样看——谢小明的摄影
抱休闲心,步视觉旅——周海婴先生70年来的摄影
发现生活底色,呈现生命质感——袁学军的摄影
影像实验·艺术行动·学术探险——“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丰富性与差异性——“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摄影的多元价值与一格的创作实践——我看李伟坤
摄影家吕静波
再识陈长芬
我看中国当代新锐摄影
第三编 访谈
在北京苍穹下
“以25岁的心来工作”——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访谈
摄影是面对知心爱人的倾诉——与摄影家丛臣亭的对话
记录深圳:一座城市的心灵史——对话摄影家余海波
从摄影记者到艺术家——对话程玉杨
重要的是你拍什么——雷尼·布里访谈
第四编 摄影史
在这个历史时刻
件件看来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寻常——写在中国摄影博物馆网站开通之际
组织·创作·观念——改革开放30年摄影艺术的发展
百姓·百年——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
编写《中国摄影史》——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作者介绍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摄影艺术概论》等,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
文摘
序言
这次有幸读到一本关于“摄影式观看”的书,虽然书名里带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字样,听起来有些官方和学院派,但实际阅读体验却相当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充斥着晦涩的学术术语,可能会让我昏昏欲睡。然而,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书中没有罗列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与当下的视觉文化现象相结合。比如,它会分析一幅印象派画作的构图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光影的感知,又如何与现代街头摄影的瞬间捕捉产生某种微妙的呼应。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观看”这个动作本身的拆解。我们常常认为观看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但书中却强调了观看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指出我们的观看行为深受文化、历史、技术以及个人经验的影响,甚至是在被观看对象反过来“观看”我们。这种视角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开始意识到,我平时对世界、对艺术品的“看”,并非全盘真实,而是经过了层层滤镜的加工。书中的例子丰富且多样,从古典绘画到当代装置,再到我们日常接触的电影、广告,都被作者纳入了“摄影式观看”的范畴,让我觉得这本书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也不遥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脑海中无数个“原来如此”不断闪现的书。我一直以为,“摄影式观看”大概就是指用相机去记录,或者研究摄影作品本身。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摄影这门艺术本身,而是将“摄影式观看”作为一个更宏大的概念来探讨,它渗透在我们观看世界、观看艺术、观看社会乃至观看自我的方方面面。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理论体系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凝视”与“扫视”的区分。我们习惯于快速浏览信息,就像用眼睛在画面上“扫视”,而“凝视”则是一种更深入、更专注的观看,它能挖掘出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案例,包括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将“摄影式观看”的触角延伸到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例如,书中分析了身份认同与观看行为之间的联系,指出我们在观看他人时,也同时在定义和塑造自我。这种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以及我如何选择去观看别人的照片,都可能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摄影式观看”的自我建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与视觉信息的关系,让我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更具批判性和自主性的观看者。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预期并不高,以为又是那种学院派学者写给少数精英看的“高冷”读物。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地进行学术宣讲,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来阐释“摄影式观看”的精妙之处。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没有使用堆砌辞藻或者故弄玄虚的写作手法,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书中有一段关于“上帝视角”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习惯于从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去审视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摄影技术的启发,能够将复杂的三维世界二维化,并以一种概览性的方式呈现。但作者也指出了这种“上帝视角”的局限性,它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微观的细节和个体的体验。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观看的伦理”,这让我思考良久。我们如何观看,观看什么,以及观看背后的意图,都可能对被观看的对象产生影响。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摄影师的选择性拍摄和构图,往往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视觉不仅仅是信息传达的工具,更是一种权力,一种塑造认知的力量。它促使我更加审慎地对待我所看到的,以及我如何去呈现我所看见的。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以为自己将要进入一个关于摄影技法或艺术史的专著。但很快,我便发现这本书的视野远比我预期的要宽广得多。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摄影美学的探讨,而是将“摄影式观看”的概念延展至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视觉经验。书中对“观看的凝固”这一概念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摄影将流动的现实凝固在一个瞬间,而这种“凝固”的观看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时间、对记忆的感知。我们对过去的许多回忆,都可能受到早期照片的影响,仿佛我们亲身经历过一般。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技术发展对我们观看方式的改变,从早期相对静态的观看,到如今碎片化、动态化的网络视觉文化,我们如何在这种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观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书中提出的“观看的负重”这一观点,也让我深有体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承受着海量视觉信息的轰炸,这不仅消耗我们的精力,也可能导致我们对信息的麻木和钝感。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激发我们去探索更健康的观看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我过去可能只是零散地接触过一些关于视觉文化、媒介理论的观点,但这本书将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在我面前。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摄影式观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它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看,更是对我们内在思维方式的一种塑造。书中对“观看的殖民化”这一概念的剖析,让我感到警醒。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用一种既定的、被强化的观看模式去审视和评判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例如,当我们审视异域文化时,是否总是不自觉地套用自己熟悉的框架,从而导致误解和偏见?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比如殖民时期的影像记录,以及当代媒体对特定群体的塑造,展现了观看的权力是如何被运用和滥用的。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看方式,去反思观看行为背后的立场和意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神经被激活了,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更加谨慎地对待我所接收和传递的每一个视觉信息。它是一场关于观看的深刻革命,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