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式烹调技艺
定价:36.00元
作者:马翀,徐秀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3186029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式烹调技艺”是中等职业院校中餐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马翀、徐秀林主编的《中式烹调技艺》的学习,学生可掌握烹饪基本的动手能力。本书由两篇共七个项目组成:篇烹调基本功,主要内容包括烹饪刀工和烹饪勺工;第二篇烹调加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加工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后原料的成形、初步熟处理与制汤、挂糊上浆与勾芡、调味品制作。附录中给出质量分析、其他涨发方法及涨发实例介绍、其他成形方法介绍及菜单赏析。教材知识点与步骤讲解细致清晰,学生易看懂、易领会、易动手,通过本书的学习,可培养学生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本书编写过程中参照社会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规范及标准,使之成为中等职业院校规范性的项目教学教材。
本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理论和和技能性,通俗易通,技术要求直接、明朗,适用于中等职业院校烹饪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可作为社会餐饮行业员工培训的教材、烹饪爱好者自学用书和参考用书。
目录
篇 烹调基本功
项目一 烹饪刀工
任务一 直刀法
子任务一 切
子任务二 推刀片(上片)
子任务三 拉刀片(下片)
子任务四 斜刀片
子任务五 直刀推剞
任务二 斜刀推剞
任务三 推刀法
子任务一 推切
子任务二 锯切(又称推拉切)
子任务三 滚切(又称滚料切)
项目二 烹饪勺工
任务一 旋锅
任务二 小翻锅法
任务三 大翻锅法
任务四 后翻、左翻与右翻锅法
任务五 手勺并用与翻锅
第二篇 烹调加工技术
项目三 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
任务一 新鲜蔬菜的初步加工
任务二 水产品类的初步加工
任务三 干制原料涨发
子任务一 水发
子任务二 碱发
子任务三 油发
项目四 刀工处理后原料的成形
任务一 块
任务二 丝
项目五 初步熟处理与制汤
任务一 焯水
任务二 走红
任务三 过油
任务四 汽蒸
任务五 制汤
项目六 挂糊上浆与勾芡
任务一 水粉糊
任务二 苏打浆
任务三 勾芡
项目七 调味品制作
任务一 基本味和复合味
任务二 调味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则
任务三 调味品的盛装保管和放置
任务四 自制调味品的加工工艺
附录A 质量分析
附录B 其他涨发方法及涨发实例介绍
附录C 其他成形方法介绍
附录D 菜单赏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厨房新手,拿到这套书时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开始看到那些专业的术语,比如“上浆”、“回镬”、“炸糊”之类的,心里还有点打鼓,生怕自己驾驭不了。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法,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和非常清晰的图解一一拆解了。它不是直接让你照着做,而是先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为什么肉丝要先用蛋清上浆,作者会解释说这是为了锁住水分,保证炒出来的肉质滑嫩。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觉得原来这些米其林级别的技巧并非遥不可及。我尝试跟着书里讲的“基础刀工”练习了几次,虽然一开始切出来的黄瓜片厚薄不一,但通过书里反复强调的持刀姿势和力度控制,我感觉进步神速。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且严格的私人导师,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你在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扎实的烹饪基础,而不是空有理论。
评分我原本是做西餐出身的,对中餐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调味重口”的刻板印象上。直到接触到这套书,我才发现中餐的“平衡”艺术是多么的微妙和复杂。它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味觉的层次感”,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酸、甜、苦、辣、咸的组合,在口腔中形成回味无穷的“后味”。书中对“清鲜”的诠释尤其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最好的中餐,并不是把所有调料都加进去,而是通过精湛的火候控制,让食材本身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升华。举个例子,书中讲解的“高汤”熬制方法,步骤之繁复令人咋舌,但当我自己尝试熬制后,那种醇厚而纯净的汤底,比起我之前随便用水煮出来的味道,简直是云泥之别。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调味”的本质,它不再是掩盖食材的缺陷,而是放大食材的优点,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厨师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认知升级。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手写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菜谱,更像是一部烹饪哲学的传承。我本来对中餐的理解还停留在“家常菜”的层面,但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对食材的处理、火候的掌控,乃至刀工的讲解都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比如讲到“镬气”的产生,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火要大,而是从热传导的物理学角度去分析,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同样的食材在不同锅具上会有天壤之别。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传统酱料的解析,它不只是给出一个配方,而是追溯了每一种香料和发酵过程的历史渊源,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美食考古。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烹饪的视角都提升了,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步骤,而是开始思考每一步背后的原理。这套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内核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那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从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市面上很多烹饪书籍,要么是图文信息塞得太满,让人眼花缭乱;要么就是图太美但步骤说明含糊不清。但《中式烹饪技艺》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大量留白的处理,每一页的视觉焦点都非常明确。菜谱部分,它将“准备工作”、“关键步骤”和“技巧提示”分成了三个独立的模块,即便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也能迅速定位到我最需要的信息。更别提那些关于食材预处理的章节,它详细列出了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食材如何通过焯水、腌制等方式达到最佳口感,甚至连不同水质对发酵制品的影响都有涉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技艺”是系统且严谨的,它不仅关乎最后成品的美观,更关乎前期准备的科学性。我甚至把书里关于“油温判断”的图表打印出来贴在了厨房,每次做油炸菜都要核对一下,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速写集。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师徒传承”的小故事和地方风俗的介绍。比如,在讲到川菜“麻婆豆腐”的演变历史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的配方,还描绘了成都老茶馆里食客对麻度和辣度的不同偏好,以及这道菜是如何在民间口耳相传中不断完善的。这种人文气息的注入,让冰冷的烹饪步骤变得有温度、有故事。读到某个关于江南点心制作的章节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和豆沙的甜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在其他任何一本技术手册中都找不到的。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它让我对“中国菜”这个宏大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热爱。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厨房工具的范畴,它是一部活着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