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03师抗战纪实 团结出版社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03师抗战纪实 团结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振贤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国民革命军
  • 虎贲师
  • 军事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团结出版社
  • 陆军
  • 战史
  • 纪实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24283
商品编码:3005742324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03师抗战纪实

定价:42.00元

作者:康振贤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26242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黔中劲旅,中央杂牌:03师前身为黔军桐梓系班底,1935年入列中央军,改番号为03师,奉命调往四川石柱县整训,归重庆行营指挥。
驰骋疆场,势若虎贲:抗战全面爆发后,03师请缨参战,一直身处主战场,承担攻守的重要任务。他们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赴汤蹈火,屡建奇功: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松山攻击战、入列远征军序列,不断转换战场,*后赢得抗战胜利。
夹缝生存,命途多舛:师长不断更换,先后为何知重、戴之奇(代)、何绍周、熊绶春等;不断改变从属,从第三战区、第五战区、第六战区,到入列远征军。1949年在广东三水接受解放军和平整编。

内容提要


本书稿以国民革命军03师为主旨,详细叙述了该师从建立到发展壮大、历经数次内部变革、领导层数度易人、英勇抗战及*后被吞并的全过程,在装备极其落后、伤亡惨重、人员补给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数度击溃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日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谱写了国民革命军的铁军风采和英勇善战的精神,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录


作者介绍


康振贤,又名康无为,贵州省独山县人。长期从事民国史研究,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特邀嘉宾,贵州电视台《贵州抗战记忆》纪录片总编剧,《百代周刊》特邀主笔。已出版《虎贲独立师》系列《国民革命军02师抗战纪实》《国民革命军40师抗战纪实》《国民革命军第82师抗战纪实》《孤胆忠魂——罗启疆传》,文章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或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目,并力求详实自然: --- 《烽火中的坚守:抗战时期地方武装的兴衰与命运》 导言: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不仅有正规军的浴血奋战,更有无数地方武装、民团、义勇军在广袤的土地上,以血肉之躯构筑起抵御外侮的最后防线。本书聚焦于国民政府及其地方实力派所组建和领导的非中央嫡系部队,那些常处于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和政治角力漩涡中的群体。他们既是保卫家园的中坚力量,也是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 第一部分:势力的崛起与整合 抗战爆发前夜,中国的军事力量呈现出复杂的地方割据和派系林立之态。本书首先梳理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如何试图将分散的地方武装力量纳入统一的抗日战线。我们将深入探讨如川军、滇军、桂军等西南军阀部队的内部结构、战斗传统及其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部署。 例如,在淞沪会战等关键战役中,这些地方部队如何克服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的困境,以惊人的牺牲精神完成“以血肉筑成长城”的使命。书中将详细分析特定区域的军事转型,剖析地方精英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放下过去的恩怨,将个人或家族的军事资本转化为抗日资源。我们不仅仅关注他们的战功,更侧重于他们面对国家动员时的政策适应性、军需补给的困境,以及内部派系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根据地的军事生态 随着战线拉长,敌后战场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日军占领区与游击队、地方武装相互交织的军事生态。这里,前线的正规军建制往往难以维系,地方武装的生存模式更依赖于与地方士绅、民间力量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探讨山区和乡村的游击战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及地方团练、保甲系统如何被改造或利用以对抗日伪的“清乡”行动。这些部队的招募、训练、武器来源,往往是一部生动的民间自救史。书中将通过对具体县域或特定河流流域的案例分析,揭示地方部队如何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情报战、破袭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的后勤保障系统往往是半军事化、半社会化的混合体,这种独特的组织形态,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社会韧性的重要窗口。 第三部分:政治的博弈与军令的执行 任何地方武装的命运,都无法脱离宏大的政治背景。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分析中央与地方、国共两党势力在同一片土地上对这些地方武装的争取与控制。 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整编政策——从“以战养战”到严格的军令管理。这些部队在接受中央番号的同时,其忠诚度、指挥权和资源分配往往存在张力。书中将呈现多方档案、私人信函和回忆录,力求还原决策层面的考量:如何在有限的政治资源下,确保这些地方部队能够执行中央的战略意图,同时又不至于因过度压榨而导致大规模的哗变或投敌。特别关注在战局不利时期,一些地方部队面临“抗日”与“求生”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四部分:历史的遗产与记忆的重塑 战争结束后,这些地方武装的结局往往是复杂而黯淡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未被纳入最终的整编序列,其抗战功绩也常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之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梳理这些部队在战后的人事安排、军事遣散以及社会影响。 我们考察了战后地方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原地方武装人员的角色转变。他们的集体记忆如何被地方志、家族史所记录和传承?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口述史料和地方档案的对比,展现这些“非主流”的抗战力量,如何在民族记忆的重塑中,最终确立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他们的故事,是理解整个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全景图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 本书力求以细致入微的笔触,还原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在巨大压力下所爆发出的复杂军事动员和地方韧性。它不仅是关于军事建制的分析,更是关于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一群特定人群如何在国家存亡的考验面前,做出抉择、坚守或挣扎的深度探究。通过对这些地方武装命运的考察,我们得以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抗战历史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虎贲独立师"几个字,仿佛能让人嗅到硝烟弥漫的气息和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决心。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抱有深深的好奇与敬意,尤其是那些番号独特、战绩彪炳的部队。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装帧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亲眼目睹了那支部队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残酷的战场上磨砺成钢。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牺牲,都让人感同身受。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光辉,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震撼。这本书对于理解那场民族存亡之战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而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次对英魂的深情回望,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传承。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有一本如此扎实、沉静地去记录和梳理一段重要历史的著作出现,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对那支“虎贲”部队的致敬,更是对整个抗战精神的深层次挖掘与弘扬。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联结,仿佛那段历史并没有远去,它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对今日和平的珍惜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一段特定部队史的研究空白,更在于它以一种庄重而深沉的方式,提醒着后人,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是建立在多少无名英雄用生命垒砌的基石之上。这是一部值得被珍藏和反复阅读的史诗。

评分

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智力的盛宴。它对战术细节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条理,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循序渐进的讲解,大致把握住关键的战场动态。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复杂战场脉络时的逻辑清晰度,各种地形、敌我力量对比、以及决策层的意图,都被层层剥开,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这种专业性并未牺牲可读性,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将枯燥的军事分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每一次战役的推演,都像是一局精妙的棋局,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如果换做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吸收效率。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练,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的军事编年史。它巧妙地将宏观战局的演变与微观的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同观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比如,当描绘某次关键战役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部署和伤亡数字,而是深入到士兵的内心世界,去描摹他们在恐惧与忠诚之间挣扎的那一瞬间,那种张力,简直令人窒息。这种文学化的处理,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部队内部文化和官兵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这让“师”这个集体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有血有肉的个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阅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邀请进入历史深处的观察者,见证了他们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希望,如何用信念铸就钢铁防线。

评分

阅读此类题材的书籍,最怕的就是“脸谱化”和“过度美化”,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复杂性,既有舍生忘死的英勇,也有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挣扎。我从中看到的不只是胜利的荣光,更多的是胜利背后的巨大代价和血泪教训。作者似乎秉持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不回避部队内部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不美化战争本身的残酷。正是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感染力倍增。它让我们明白,那些被歌颂的英雄,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曾恐惧、也曾犯错,但正是他们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选择了担当,才铸就了不朽的功勋。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读者对那一代人的敬意,从表面的赞颂,升华为一种对人性光辉的深刻理解与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