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成衣设计与实训
定价:54.00元
作者:黄世明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31444046
字数:50000
页码:1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美术教育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技能的承袭和创造,这可以说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则是建立在美学意义上对所谓艺术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在思维解放的同时求得空前的创造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满28包邮 现代成衣设计与实训》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设计感,色彩搭配很现代,一看就是面向实用操作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深入讲解某些特定面料的剪裁技巧,比如真丝或者高科技合成纤维在立体剪裁中的应用。翻开目录,我期待能看到关于人体工程学在服装结构中如何体现的章节,比如如何通过内部支撑结构来优化运动服的舒适度和功能性。然而,实际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基础的版型调整和工业化生产中的流程管理,虽然重要,但对于我这个追求创新廓形的学习者来说,略显保守。书里对CAD软件的使用介绍很详尽,步骤清晰,这一点值得肯定,对于初入行的设计助理来说是很好的入门工具书。但它在探讨如何将前沿的时尚趋势(比如可持续设计理念或者零废弃剪裁)融入到实际的成衣制作流程中时,着墨不多,更像是对传统制版流程的一次全面梳理,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思路。我对其中关于“批量化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那一章印象深刻,列举了很多实际工厂中容易出现的误差点,但总觉得这些知识点在市面上其他关于工厂管理的书籍中也比较常见,没有带来太多惊喜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色彩还原度高,尤其是一些彩色制版图例,色彩分界清晰,这一点在看技术书籍时非常重要。我原以为它会有一章专门分析近年来国际时装周上出现的几种关键性成衣结构创新,比如解构风或非对称裁剪的量化分析模型。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确的褶皱和扭曲,转化为可量化的纸样数据。但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更偏向于成衣标准化流程。书中关于“面料缩水率计算与裁剪预留”的章节写得非常到位,详细列举了棉、麻、化纤在不同洗涤和熨烫条件下的收缩系数,这对于面料采购和成本控制部门的同事来说是宝贵资料。不过,对于创意导向的读者来说,书中提供的设计案例大多是比较经典和安全的款式,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挑战既有审美边界的作品展示。可以说,它是一本非常“靠谱”的书,但缺少了那么一丝“叛逆”的火花。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基础技能的夯实上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版型修正和缝制细节处理方面,几乎涵盖了行业内公认的“正确做法”。我本来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数字化打版流程中的参数化设计”的探讨,比如如何通过算法生成不同尺寸的系列版型,从而实现更高的设计自动化。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有些滞后,内容主要围绕传统制图工具和基础的CAD二维操作展开。关于面料的物理特性分析部分,它详细区分了梭织与针织面料的张力差异,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缝纫针和线材推荐,这部分内容对我帮助很大,解决了我在处理弹性面料时常遇到的起皱问题。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视角略显“内敛”,它专注于如何高效地完成一件既有服装,而不是探索如何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服装体验。对于想快速提升基础制版准确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可靠的基石;但对于渴望站在技术前沿、探索设计边界的进阶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具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入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实训”二字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超越教科书、更贴近一线设计师工作状态的实战案例。我特别关注了书中有没有关于“快速原型制作”(Rapid Prototyping)或者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服装打版的部分。毕竟现在很多快时尚品牌都在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设计环节,缩短打样周期。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扎实地停留在传统的纸样制作和样衣修改阶段。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如何根据不同身型(比如亚洲人与欧美人体差异)微调基础西装的省道位置,这部分内容确实非常细致,图示清晰,对于希望精通西装定制的读者来说,价值很高。但对于那些热衷于解构主义或者实验性时装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语汇”可能不够丰富。它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技能巩固手册”,而不是一本启发未来设计方向的“思想指南”。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用非传统材料进行结构实验,或者如何设计出更具未来感的智能服装接口,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整体风格偏向稳健和商业化。
评分我购买此书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从概念草图到最终工厂大货的“设计实现”路线图。我尤其想深入了解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将设计师的“视觉语言”准确无误地翻译成工厂工人能够理解和执行的工艺标准。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大量的工艺流程图和技术图纸规范,这对于初级制版师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能有效减少沟通成本。但是,在讨论“设计与工艺的博弈”时,我认为处理得不够深入。例如,当设计师提出一个非常规的后袋贴合方式时,如何与车间主管进行有效的技术协商,如何在保证核心设计意图的前提下优化制造成本和效率,这部分“软技能”和“人际协作”的内容,书中并没有详细展开。它更多地是在描述“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在实际遇到阻力时如何周旋和解决问题”。与其说它是一本实训指导,不如说它是一本详尽的“标准操作手册”,实用性强,但缺乏对复杂现实情境的模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