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满28包邮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玺 著
图书标签:
  • 风景园林
  • 园林规划
  • 园林设计
  • 景观设计
  • 包邮
  • 图书
  • 园艺
  • 建筑设计
  • 专业书籍
  • 设计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99745
商品编码:299806107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定价:56.00元

作者:吴国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499745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为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撰写的著作。本书结合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从实践出发,配有许多应用性案例和插图,使读者系统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构思、布局、程序,其次,分别阐述园林中的自然要素(掇山与理水)和人工要素(园路、广场、园林建筑及小品)设计,*后综合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公园、社区、城市等进行规划与设计。每章后都附有“问题与思考”,以便于读者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建筑空间与形态解析:从古典到现代的结构演变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建筑空间与形态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超越单纯的风格罗列,着重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建筑师如何通过结构、材料、光影的调和,塑造出影响人们行为与感知的物理环境。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秩序与象征(约450字)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理性基石 本书首先回归西方建筑的源头,深入分析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如何不仅仅是装饰符号,更是对宇宙秩序和人体比例的数学化表达。我们将详细考察帕特农神庙的“视错觉矫正”技术,阐释古典建筑对“完美比例”的执着追求如何构建了一种庄严、持久的公共空间体验。 紧接着,对古罗马建筑工程学的突破进行审视,重点在于拱券、穹顶和混凝土技术的成熟。万神殿的无柱中庭空间,如何通过精确计算的几何形体,将天空引入室内,创造出超越凡俗的精神场所感,这为后世的大跨度空间设计提供了不可逾越的范本。 二、中世纪哥特式的向上精神 中世纪的建筑语言转向了对垂直性和光线的极致探索。本书将解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飞扶壁、肋拱和尖拱。这些元素是如何协同作用,将墙体的承重功能转化为骨架结构,从而允许立面被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取代?我们将分析“光”在中世纪神学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结构创新如何塑造出令人屏息、向上追寻的朝圣体验。我们不仅讨论圣丹尼修道院和沙特尔大教堂,更侧重于解析其内部空间序列——从昏暗的前厅到光芒万丈的中殿的过渡,如何引导信徒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三、文艺复兴的回归与人文主义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重新拥抱古典的比例原则,但加入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视角。本书将聚焦于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及其对线性透视的运用。透视法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空间组织和感知的新范式,它使得建筑师能够精确地控制和测量人眼所接收到的三维信息。我们将对比阿尔贝蒂和帕拉第奥的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将古典母题转化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家庭的理性化、和谐的居住空间模型。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的断裂(约550字) 四、19世纪的材料革命与功能主义的萌芽 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这彻底动摇了传统石材与砖石的结构逻辑。本书探讨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等早期工程奇迹,它们如何首次展示了结构本身作为建筑美学的可能性。我们将分析奥古斯特·佩雷等早期现代主义先驱,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的自由度,开始瓦解承重墙的束缚,使平面布局具备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五、现代主义的五点与纯粹空间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标志着对历史样式的彻底扬弃。本书将核心聚焦于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我们将深入分析“自由平面”如何解放了内部空间,使其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灵活划分,以及“自由立面”如何将建筑外壳转变为一个可塑的皮肤。通过对萨伏伊别墅和统一住宅(Unité d'Habitation)的案例研究,我们探讨“机器美学”和“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如何构建出清晰、高效、去装饰化的纯粹空间。 六、密斯·范德罗的“少即是多”与空间渗透 作为现代主义后期的集大成者,密斯·范德罗对空间的理解达到了极简主义的顶峰。本书将详述他如何通过“骨架结构”和“通透的玻璃幕墙”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模糊与渗透。巴塞罗那德国馆和西格拉姆大厦,展示了如何利用昂贵而精良的材料(如大理石、青铜)在极简的几何体中营造出精致的物质感。我们重点分析他对“自由平面”的最终实现——一个被结构柱界定,但被家具和材料定义流动性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后现代与当代空间的复杂性(约500字) 七、后现代的符号回归与场所精神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现代主义僵化和缺乏地方感的反思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本书阐释了文丘里“少即是多是沉闷的”观点,分析后现代建筑如何重新引入历史的“符号”、“装饰”和“矛盾性”。我们将考察对地域性文化元素和历史语汇的戏仿与挪用,以及这如何试图重建建筑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可读性。 八、解构主义与碎片化的空间叙事 本书随后转向解构主义,分析其如何挑战传统的几何稳定性和统一性。通过对格里戈·本(Frank Gehry)和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作品的结构分析,我们探究非线性几何、倾斜的平面和扭曲的体量如何共同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空间体验。这些建筑不再是静态的纪念碑,而是关于运动、不确定性和碎片化叙事的载体,迫使观者以一种全新的、非传统的视角去体验空间。 九、当代可持续性与数字形态的交汇 最后,本书将探讨当代建筑面临的主要挑战: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分析参数化设计和高性能仿生材料如何影响最终的空间形态。当代建筑师如何在满足能耗效率的同时,通过复杂的表皮系统和环境响应机制,创造出既是技术产物又是场所精神载体的多层次空间。例如,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实现最优化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使“绿色”不再仅仅是表面的覆盖,而是深植于空间结构肌理之中的内在逻辑。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建筑语汇的历史性解析,它追踪了人类如何运用结构、材料和感知科学,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居、可感的物质形态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的深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艺术气息的氛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彩色的图片和复杂的图表,细节还原度也很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图文穿插得非常自然,很多关键的设计原则和案例分析,都配有详细的施工图或者效果图,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设计工具书。虽然我对园林设计领域了解不深,但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作者在内容组织和视觉传达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让人感觉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匠心之作,而不是匆忙拼凑的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诸如植物配置的生态学考量、不同气候带下的场地设计策略,乃至材料选择对场地微气候的影响等细枝末节。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关于“场地分析”那一章的论述,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从自然条件到人文历史,层层剥茧,指导性极强。尤其是在讲解“空间序列营造”时,作者引入了多种流线组织模型,并结合了不同尺度的设计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讲透原理,再看案例”的结构,非常有利于读者真正理解设计的内在逻辑,而不是仅仅模仿表面的形式。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语言,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型景观改造项目,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启发。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这对于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书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似乎很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对话”。行文中不时出现的那些带着个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批注或小结,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谈到排水设计时,他没有简单罗列规范数值,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实际项目中因排水失误导致的后期维护难题,来反衬出前期精确计算的重要性。这种“以事说理”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和记忆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表明作者的表达方式是真正抓住了读者的认知习惯,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

评分

从一个资深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本土性”和“可持续性”的坚持和深入探讨。在当前全球化设计思潮泛滥的背景下,这本书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地域文脉的挖掘与重塑,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盲目推崇某种西方成熟的规划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去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独特性。书中对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语境下的转译,给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利用当地的传统材料,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实现低干预、高品质的生态景观。这种对文化根源的尊重和对未来环境责任的担当,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格局一下子拔高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做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引导设计师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我个人觉得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的参考资料,但同时也具备极高的案头查阅价值。它的目录划分逻辑性极强,从总论到分论,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我尝试去查找一些特定的技术点,比如关于驳岸形式的力学分析,或者某一特定类型公园的交通组织原则,都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目录的层级清晰的标题锁定目标内容。而且,书后附带的专业术语表和索引做得极其详尽,这对于经常需要在不同设计阶段快速回顾和交叉验证专业术语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可以说,它的内在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具书”的实用主义精神,确保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