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詩词选 陈迩冬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17093

苏轼詩词选 陈迩冬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170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诗
  • 宋词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陈迩冬
  • 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093
商品编码:2997653381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苏轼詩词选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020117093
定价:42 元 本店价:33.6 元
折扣:【80】 节省:8.4 元
分类:  →  
货号:1734446
图书简介 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对人生持超旷的态度,其诗词纵意所如,触处生春,多发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最喜爱的宋代诗人。本书精选东坡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并常结合“谈艺”,言简意赅,时有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原版图书出版以来影响很大。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作者简介 陈迩冬(1913—1990),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广西桂林人。1949年聘为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主要致力于古籍整理,有《苏轼诗选》、《苏轼词选》、《苏东坡诗词选》、《史记选注》、《韩愈诗选》及《宋词纵谈》、《它山室诗话》、《闲话三分》等。", 目   录 苏轼诗选
前言
再版告读者

初发嘉州
江上看山
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
屈原塔
巫山
黄牛庙
荆州(选五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
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次韵子由岐山下诗并序(选五首)
北亭
轩窗
荷叶


石鼓歌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石鼻城
郿坞
题宝鸡县斯飞阁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岁晚三首并序
馈岁
别岁
守岁
和子由踏青
和子由蚕市
和子由寒食
中隐堂诗并序(选二首)
……
戏子由
嘲子由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三首)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
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二首)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催试官考较戏作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
鸦种麦行
画鱼歌
吴中田妇叹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赠孙莘老(选三首)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听贤师琴
法惠寺横翠阁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
……
有美堂暴雨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陌上花三首并引
宿海会寺
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
书双竹湛师房(选一首)
宝山新开径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
分方醒,书其壁
游鹤林招隐二首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选二首)
无锡道中赋水车
……
和子由四首(选二首)
送春
首夏官舍即事
答陈述古(选一首)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选五首)
湖桥
横湖
书轩
溪光亭
此君庵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寄黎眉州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别东武流杯
留别雩泉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
中途,雪复作
书韩幹《牧马图》
宿州次韵刘泾
次韵答邦直、子由(选二首)
韩幹马十四匹
司马君实独乐园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二首并序
石炭并序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泗州僧伽塔
龟山
舟中夜起
大风留金山两日
赠惠山僧惠表
……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安国寺寻春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
土人不知贵也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
前东冈上归二首
武昌铜剑歌并序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
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侄安节远来,夜坐(选二首)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红梅(选一首)
寒食雨二首
琴诗并序
正月三日点灯会客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南堂(选三首)
初秋寄子由
东坡
和秦太虚梅花
海棠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
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
别黄州
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
题西林壁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道者院池上作
虢国夫人夜游图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荔支叹
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新年(选三首)
迁居并序
纵笔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选一首)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和陶止酒并序
籴米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选二首)
倦夜
纵笔三首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选一首)
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选一首)
汲江煎茶
澄迈驿通潮阁(选一首)
跋王进叔所藏画(选二首)
徐熙杏花
赵昌芍药
过岭(选一首)
送别 插图和节选
沧海遗珠:唐宋传奇的流光剪影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杏坛雅集书局 ISBN: 9787530009876 --- 本书简介 《沧海遗珠:唐宋传奇的流光剪影》并非一部诗词鉴赏之作,而是一部深入唐宋时代社会肌理、文化风貌与士人精神世界的历史与文学交织的“侧影集”。它避开了那些被无数光芒笼罩的巨匠之作,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稍稍遗漏、却同样光彩照人的“遗珠”——那些或豪迈、或婉约、或冷峻、或诙谐的唐宋中下层文人的创作,以及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情感挣扎。 本书的创作脉络清晰,结构上分为“盛世之音的余响”、“转型期的彷徨与挣扎”、“市井烟火中的诗意栖居”三大板块,试图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唐宋文学生态图景,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大宋气象”的宏观描摹。 第一部分:盛世之音的余响——中晚唐的隐逸与抗争 本卷将笔触伸向了中晚唐,一个既有“大唐气象”的遗存,又充满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复杂时期。我们不谈李杜的巅峰,而是关注那些在权力夹缝中求存的文人。 一、被遗忘的“山水田园”:刘长卿之后 本书详细考辨了中晚唐一批地域性诗人的创作倾向。例如,对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词风,本书采取了一种新的解读角度——将其视为“精致的颓废美学”,分析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捕捉,如何成为一种对外部世界失序的消极抵抗。我们深入探究了那些主要在江南地区活动、以描摹自然景物和乡土风情为主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是对安稳生活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期盼,是盛唐理想主义破灭后留下的温柔底色。 二、边塞诗的低语:失语者的呐喊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探讨了中晚唐边塞诗的转型。不同于初唐的豪迈与盛唐的开阔,此时的边塞诗往往更偏向于“军事记录与个人哀叹的结合体”。书中精选了几位鲜为人知的幕僚诗人的作品,他们的诗歌中,不再是主动出击的激情,而是对战事失利、粮草不济、士卒凋零的冷峻记录。他们的“抗争”,体现在对朝廷漠视边疆的无声控诉中,其笔调苍凉、克制,如同寒风中的一抔黄沙,不激昂,却令人心悸。 第二部分:转型期的彷徨与挣扎——北宋初年的文脉重塑 北宋初年,是文人政治的雏形建立期,同时也是五代遗风与新儒学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在这种社会结构性变革下,文人的精神状态。 一、柳永词风的社会学解读 虽然柳永的作品流传甚广,但本书的侧重点在于其“市民阶层代言人”的角色定位。我们侧重分析了那些描写都市风情、宴饮应酬的作品,将其置于北宋商业经济勃兴的大背景下。这些作品描绘的,是新兴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是与传统士大夫阶层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这批作品的流行,标志着文学审美正在从“庙堂之高”开始向“江湖之远”下沉。 二、哲理思考的早期萌芽 本书对北宋早期一批具有早期理学倾向的文人,如邵雍(非主要论述其理学体系,而是关注其诗歌的象征性表达)的作品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诗歌往往充斥着对宇宙本源、时间流逝的沉思,用晦涩的意象构建起一个封闭的、高度个人化的哲学空间。这种对“理”的探索,是宋代思潮转向的早期信号,不同于苏轼后期的豁达与参悟,这里的思考更多是“迷茫中的摸索”。 第三部分:市井烟火中的诗意栖居——南宋的民间与闲适 南宋定都临安,城市生活空前繁荣,但外部压力也最为沉重。本书的第三部分,捕捉了在沉重国事阴影下,人们对于“闲适生活”的独特追求。 一、民间歌谣与词体的交融 我们细致梳理了南宋时期大量融入民间曲调、带有俚俗气息的“市井词”的流变。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身份低微,或为乐工、或为酒肆伶人。他们的语言直白,情感外露,与主流文人阶层的“雅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这些鲜活的“烟火气”作品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最底层的情感脉动,以及文学艺术如何渗透到寻常巷陌。 二、从山林到“园林”:隐逸的场所转移 在南宋,真正的“隐居”变得越来越困难,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园林中的半隐逸”。本书选取了几位在临安城拥有私家园林的文人,分析他们在有限空间内如何营造精神的自由。他们的诗词中,“幽”、“静”不再是远离尘嚣的壮阔山水,而是通过叠石理水、花木栽种所精心构建的“人工的桃花源”。这种对“小我天地”的执着,体现了在宏大叙事失败后,文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立。 结语:一束束微弱却坚韧的光 《沧海遗珠:唐宋传奇的流光剪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唐宋文学世界。这里没有千人传颂的绝唱,只有在时代重压下,每一个个体努力发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而动人的声响。它不是对主流经典的补充,而是对一个更广阔、更多元、更具生活质感的历史侧面的忠实记录。阅读本书,如同在繁花落尽的沙滩上,细细拾取那些被浪潮冲刷过的、形状各异的美丽贝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诗词选集,装帧设计得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温润,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留白恰到好处,既凸显了苏轼这个名字的份量,又不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兼顾了可读性和美观性,尤其是那些经典名篇,配以适宜的行距和页边距,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不会有任何阅读疲劳感。对于一个常年沉浸在古代文学中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往往决定了能否持续深入地品味。这本书在细节上做的非常到位,比如章节的划分,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心境变化进行了巧妙的组织,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跟随苏轼的生命轨迹,体会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跌宕起伏。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对这位大文豪的深深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礼物,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走进那个风流倜傥的北宋文坛。

评分

初读这部选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选篇的精妙与平衡。它并非仅仅罗列那些脍炙人口的“爆款”作品,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僻却极具韵味的篇章,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全能型文人的多面性。例如,那些记录日常生活、描写田园风光的词作,读来如同清风拂面,瞬间洗去了现代生活的尘嚣;而那些被贬谪途中所作的感慨之句,则字字泣血,让人体会到士大夫精神的坚韧与无奈。编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斟酌,确保了选材的广度与深度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即便是对苏词有所涉猎的老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在不同语境下的新意。这种选材的克制与精准,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感极佳,没有冗余之感,每一首诗词都像是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长河。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注释和赏析上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很多古诗词选本总喜欢在注释上做得过于繁复或过于简略,使得读者要么被晦涩的考据绊住脚步,要么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信息而无法领会其深层意蕴。然而,这部选集的注释风格恰到好处,它清晰地解释了那些必要的典故、生僻字词,但绝不越俎代庖,去过多地解读诗人的主观情感,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赏析部分也做到了点到为止,它提供的多是关于时代背景、创作缘由或者艺术手法的简要介绍,不带有一种强硬的、说教式的定论。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苏轼的平等对话,读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去填充那些空白,真正做到“读书而知人”。对于想入门的年轻读者来说,这提供了必要的阶梯;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这避免了阅读时的审美疲劳和反感。

评分

从阅读的沉浸感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想要“慢下来”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会选择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壶清茶,随机翻开其中一页,往往能被那种穿越时空的意境所吸引。苏轼的诗词,有一种天然的“治愈力”,他能够在最困顿的境遇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这种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文字的力量感染着屏幕外的我们。这本书的选本安排,使得这种情绪的起伏非常自然。例如,读完一两篇豪迈激昂的篇章后,紧接着可能就是几句描摹乡野闲趣的短句,这种张弛有度,如同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低错落,余韵悠长。它不是让你匆忙地“打卡”阅读进度,而是鼓励你去细嚼慢咽,去体会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宋人的风雅与苏子的赤子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尤其是装订和印刷的稳定度,让人感觉物有所值,体现了出版社对经典文献应有的尊重。作为工具书或收藏品,它的耐用性和保存价值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几周的阅读下来,我发现无论如何翻动和标记,书页都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油墨的附着力也很强,不会轻易沾染到手上。在当前这个信息获取极其碎片化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实体、印刷精良的经典选本,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它提供了一个抵抗电子屏幕疲劳的出口,让我们重新专注于墨香与纸张的触感,这种仪式感,对于真正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体验。这部选集成功地将苏轼的伟大精神,以一种近乎完美物质载体的形式,传递给了当代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