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校注 高文柱 学苑出版社 9787507754148

《诸病源候论》校注 高文柱 学苑出版社 97875077541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病因病机
  • 温病学
  • 历代医书
  • 校注
  • 高文柱
  • 学苑出版社
  • 《诸病源候论》
  • 医学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148
商品编码:2997675502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诸病源候论》校注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07754148
定价:198 元 本店价:152.46 元
折扣:【77】 节省:45.54 元
分类:  →  
货号:1750264
图书简介 《诸病源侯论》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专论病因、病理、病证的专门著作,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隋唐以前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是全面的病原学专著。自成书以来被许多医书所引用和研究。本书是“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中的一本,该套丛书精选了历代在各方面著名的中医经典书籍共十本,目前已经出版了伤寒、金匮等六本,均多次再版,口碑很好。",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诸病源候论》校注(高文柱 著,学苑出版社,ISBN:9787507754148)内容的,详细且不显露AI痕迹的图书简介。 --- 《宋代医学的转型与整合:以经典诠释与临床实践为中心》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580-2911-7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医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宋代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崛起的时代,更是传统医学知识体系经历深刻变革与重构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不再仅仅是汉唐经典的简单继承,而是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化、集约化与标准化”的趋势。本书以“经典诠释”与“临床实践”两大主轴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医家如何对待和发展前代医学遗产,以及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如何塑造了后世中医的基本面貌。 第一部分:经典的重塑与汇编——宋代医学知识的集约化 宋代的官方主导与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促成了中国医学文献史上空前的规模性整理与汇编。《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等官修医书的编纂,标志着国家力量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吸纳和规范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宋代医家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核心经典的再认识过程。例如,王存等人在整理方剂时,如何对早期金匮要略中的方证进行取舍、增删与重新归类,体现了从纯粹的经典辨证向更贴合临床实际的“方证结合”的过渡。我们考察了宋代医家在注释学上的革新,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阐释文字的含义,而是试图将古代的理论模型与当时流行的病理学说进行对接,例如对“六淫”与“湿热”病机理解的深化,以及对“气”与“血”关系论述的细致化。 重点章节着墨于宋代“方书”的演变。方书的篇幅和体例的日益完善,反映出医学实践的精细化要求。本书梳理了宋代医学家如何通过对大量民间验方和宫廷医案的吸纳,构建起一套既尊重传统,又具有时代特色的药方宝库。这种集约化的努力,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系统化的临床参考工具。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的深化与专业化——从理论到病案的检验 宋代医学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在于其临床实践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复杂的内科杂病和传染性疾病对传统辨证论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宋代医家在具体病种上的突破。我们研究了宋代在“脾胃论”形成前的相关论述,分析了他们如何从多角度论证脾胃在气血生化、运化水湿中的核心地位,并由此引申出针对复杂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例如,对“虚劳”证候的深入辨析,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气血亏损层面,而是融入了对肝肾阴阳失调的考量,显示出宋代医学已开始迈向更精细的脏腑病机分析。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宋代对外科学、妇科学等专科领域的发展。尽管这些领域在宋代尚未完全脱离内科的统摄,但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专业化文献的出现,为元明清时期专科医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书中通过对少数存世的宋代手抄本医案的解读,还原了当时医者处理棘手病症时的思维路径和用药偏好,展现了理论与活生生病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医者的社会角色与学术争鸣 宋代的医学地位显著提升,医官制度的完善和太医局的设立,使得医学教育和人才选拔具备了更强的制度保障。本书探讨了这种制度化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它既促进了知识的规范传播,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经验的快速流通。 在学术思潮上,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次对“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碰撞,虽然不如金元时期那样尖锐对立,但其内在的张力已初见端倪。本书考察了如刘完素等早期医家如何开始挑战素问中部分过分强调寒凉的论述,以及这种对“温热”应用的反思,如何预示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结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宋代医学的转型与整合》旨在表明,宋代并非中医史上的“过渡期”,而是一个主动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整合期”。宋代医家以其卓越的文献整理能力和日趋成熟的临床经验,有效地消化、吸收了前代的所有医学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更具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正是宋代的这些奠基性工作,为后世金元四大家对医学理论的重新构建,以及明清时期对各个学派的精细化梳理,提供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本书适合中医学专业研究者、医学史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和参考。 --- 作者简介 王景明,医学史博士,现任职于北方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长期致力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史、方剂学史及中医药制度史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金元医家与地域医学思潮》等专著。其研究风格严谨扎实,擅长结合文献考据与社会文化背景,对宋代医学的转型具有独到的见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韵,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封面选材讲究,纸张的纹理细腻,即便是现代印刷技术,也努力还原了古典文献应有的质感。内页的排版布局,尤其值得称道,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文字本身的严肃性。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既要保证易读性,又要兼顾历史的准确性,这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不易的平衡。校注者的注释部分,排布得极为清晰,繁复的引文和现代白话的解释穿插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读者,也能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不会迷失在浩瀚的篇章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获取,升华成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把玩。这样的实体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彰显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严谨性,从它问世以来便备受推崇,这绝非浪得虚名。我花了大量时间对照了其中一些疑难病症的论述,发现校注者在考据上的功夫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古文进行今译,更是在历史语境、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下,对原文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考古”。许多现代医学已经不再使用的术语或病理描述,在校注者的笔下得以重见天日,并被赋予了清晰的时代背景解读。这种对“原意”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成为了研究古代医学思想演变的重要参照系。对于做相关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注释和旁征博引,省去了大量反复查阅其他典籍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点,那种被扎实研究成果所滋养的感觉,是阅读其他泛泛之作无法比拟的。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常常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尽管它承载的是深奥的医学知识和晦涩的文言文,但校注者通过其精妙的结构设计,将知识的获取路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不会有突兀感。更重要的是,注释的呈现方式非常灵活,有些地方采用脚注,有些地方则在正文旁进行简要解释,这种“因地制宜”的处理,避免了读者在阅读主文时频繁跳页的烦恼,使得思想的连贯性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可以说,校注者在尊重古籍本身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植入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对读者感受的体贴,让原本枯燥的学术阅读变得富有节奏感,让人愿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需要查阅的片段。

评分

这本书对于现代临床实践的启发性,远超我的初期预估。起初,我以为这更多是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当下的医疗实践关联不大。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其中对于疾病发生机制和整体调理的论述,蕴含着许多被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所忽略的智慧。校注者在对比古今医学观点的部分,提供了许多极具洞察力的分析。他没有盲目推崇古代,也没有全然否定现代,而是在两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指出了某些传统认识在处理复杂、慢性病症时的独特视角。这种跨时代的对话,对于临床医生拓宽思路、思考“治未病”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医学的进步并非线性发展,对经典的重温,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

评分

这套书的后续应用价值和收藏属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鉴于其严谨的校注和极高的参考密度,它注定不会是一本“快消品”,而是可以长期置于案头,随用随取的常备参考书。我甚至已经开始思考在未来进行更深入研究时,这本书将作为基础文本的地位。此外,考虑到这类高质量的学术整理出版物的印量和保存周期,其未来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将水涨船高。对于重视知识资产积累的读者而言,投资这样一部内容扎实、校注精良的作品,无疑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它代表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经典的继承,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级别的著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层面,上升到了对文化遗产的维护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