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万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9787547231791【德】乔治· 冯· 哈瑟,【德】

正版万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9787547231791【德】乔治· 冯· 哈瑟,【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海战
  • 日德兰海战
  • 一战
  • 德国
  • 海军
  • 历史
  • 战争
  • 万海战事典
  • 冯·哈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商品编码:299421283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定价:39.80元

作者:【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231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纪念日德兰海战100周年!通过亲历者的眼睛,身临战场!透过当事人的笔端,体会心境!

内容提要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为壮丽的战争史诗。三位历史亲历者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目录


作者介绍


乔治·冯·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乔治·冯·哈瑟中校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上的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德国人称其为斯卡格拉克战役)。他的回忆录不仅揭示了德国人视角中的战役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展现了无畏舰时代的海上战斗的情景。
莱因哈德·舍尔: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国公海舰队在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书节选自他的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公海舰队》。
约翰·杰利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于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就任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所谓的大舰队(the Grand Fleet),是指战争期间屯驻苏格兰斯卡帕湾基地的英国主力舰队。它是英国用于对抗德国公海舰队的中坚力量。丘吉尔曾经将杰利科称为,一个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令英国输掉战争的人。由此可见杰利科上将所肩负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杰利科上将指挥他的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文摘自其回忆录《大舰队1914-1916:创建、发展和作用》。
孙晓翔: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收到广泛好评。

文摘








序言



海洋霸权的交锋:近现代海战战略与技术演进的史诗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蒸汽时代崛起至冷战初期,全球主要海军强国在技术、战略和地缘政治驱动下的海军发展历程。它并非局限于某一次具体的战役叙事,而是着眼于宏观的演变脉络,揭示了海权思想如何塑造世界格局,以及科技进步如何颠覆传统的作战模式。 第一部分:铁甲的黎明与均势的建立 在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蒸汽动力和金属船壳的出现,帆船时代彻底终结。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这一技术革命对海军力量构成的根本性冲击。 1. 蒸汽动力与装甲的早期试验: 我们将回顾英国“无畏舰”(Dreadnought)横空出世前的漫长探索期。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如何平衡速度、火力和防护。从英法等国对克里米亚战争中炮舰的初步尝试,到诸如“胜利号”(HMS Victory)的继任者们如何被迫进行根本性改造,再到第一批真正的铁甲舰,如法国的“光荣号”(La Gloire)和英国的“无畏号”(HMS Warrior)的诞生,每一次技术迭代都牵动着国家预算和外交平衡。 2. 炮术的革命与射程的竞争: 铸铁炮弹的威力不足以穿透新式钢制装甲,催生了后膛装填炮的研发。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变革如何将海军炮战的有效射程从几百米推向数千米,从而要求舰队指挥官具备全新的预判和观测能力。我们考察了弹道学、火控系统的萌芽,以及如何通过增加舰炮口径来追求“一击必杀”的绝对优势。 3. 战略思想的奠基:马汉主义的兴起: 这一部分聚焦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理论,即“海权论”。书中不仅阐述了其核心观点——控制制海权即控制全球贸易和战略要地——还对比分析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接收与误读。德国的“风险舰队”战略、日本的积极扩张,以及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和太平洋的关注,都深刻烙印着马汉思想的痕迹。这种理论指导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一战爆发前,各国海军军备竞赛的狂热。 第二部分:世界大战的洗礼与全能战舰的巅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传统海军力量的一次集中检验,它标志着战列舰时代的登峰造极,同时也预示了其局限性。 1. 战列舰的集结与教条的僵化: 面对空前的钢铁洪流,各国海军深信,决定性的“大海战”将在主力舰之间展开。本书细致描绘了英国皇家海军与德意志帝国海军在北海的对峙态势。我们探讨了“日德兰海战”前夕双方的战略意图、情报获取能力以及舰队组织结构。分析了交战双方在能见度、通讯和指挥控制方面的优劣势,以及这场大规模接触战对海军理论的实际贡献(或停滞)。 2. 潜艇的异军突起: 尽管战列舰占据了军费和关注的中心,但德意志帝国海军的U型潜艇却以一种“非对称”的方式对协约国的生命线构成了致命威胁。本书详细分析了潜艇技术从早期的试验品到成为有效战略武器的转变过程,包括鱼雷技术的改进、水下续航力的提升以及无限制潜艇战对国际法的冲击。我们审视了反潜战(ASW)的初步发展,例如水听器和深水炸弹的早期应用。 3. 海军航空兵的蹒跚学步: 战时,舰载侦察机和轰炸机开始崭露头角。本书记录了从齐柏林飞艇的侦察任务,到水上飞机从母舰上弹射起飞的尝试。虽然这一时期的航空力量尚未能独立决定战局,但其潜力已清晰可见,预示着未来海军力量的重心转移。 第三部分:两次战争之间的技术革新与战略重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海军技术发生根本性、颠覆性变革的时期,这直接导致了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 1. 航母的崛起与条约限制的悖论: 华盛顿和伦敦海军条约旨在通过限制主力舰吨位来维持和平,但无意中刺激了各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尚未受限的航空母舰的研发上。本书详述了从实验性的“竞技神号”到具备真正战斗力的舰队航母(如美国“列克星敦”级和日本“赤城”级)的设计演变。我们分析了舰载机性能(如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的进步如何定义了航母的战术潜力。 2. 战列舰的“复兴”与终结: 在航母崛起的同时,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试图通过建造更大、更快、火力更强的“超级战列舰”来维持传统海权体系。书中对比了诸如日本“大和”级和德国“俾斯麦”级的设计哲学,探讨了它们在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与其在战略上的过时性。这些巨舰的设计决策,是旧有思维对新兴威胁的一种昂贵回应。 3. 雷达与电子战的萌芽: 电子技术开始悄然改变战场。本书介绍了雷达技术的原理、早期型号的部署,以及其对夜战和防空作战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声呐技术(SONAR)的改进也为反潜战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 第四部分:二战后期的决战与冷战格局的奠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检验新旧海权思想的最终战场,其结果彻底确立了航母的霸主地位。 1. 太平洋的决战——舰载航空力量的全面展示: 我们探讨了珊瑚海、中途岛和菲律宾海等关键战役,这些战役证明了在远距离上,舰载机编队已能独立摧毁敌方主力舰队,而无需舰炮进行接触射击。书中着重分析了快速航母特混舰队(Task Force)的组织、高效的空中指挥链条以及对燃料和后勤的依赖性。 2. 导弹化的预演: 二战末期,喷气式飞机和早期远程导弹的出现,标志着新一轮军事革命的开始。本书简要概述了二战中对水面舰艇构成致命威胁的岸基攻击力量(如神风特攻队)对海军防御体系的冲击,以及对未来舰载防御系统的迫切需求。 3. 喷气时代的过渡与核威慑: 最后,本书将视野投向二战结束后的十年。随着核武器的出现,海军的战略角色从传统的“武力投射”转变为“二次核反击”的重要组成部分。喷气式舰载机的性能提升,以及导弹技术(特别是舰对空和反舰导弹)的快速发展,预示着水面战舰将逐渐演变为一个高度复杂、电子化的综合火力平台,正式迈入冷战海军的新纪元。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清晰、连贯且侧重战略演进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海权思想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历了从装甲到火炮,再到航空母舰和导弹化的痛苦而辉煌的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荣耀与遗憾。每一次翻阅,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似乎每次都能捕捉到之前因为信息量过载而忽略掉的细微之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让人在为那些英雄的勇气所震撼的同时,也能对战争的残酷性产生更深层的反思。这绝不是那种读过一次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籍,它的信息密度和引发的思考深度,完全值得我将其收入“常读常新”的宝贵书单之中,反复研读。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来看,出版社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尊重的。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出色,既保证了印刷的清晰度,又避免了普通铜版纸那种反光刺眼的问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排布也恰到好处,即使是对于我这种略有老花趋势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感到非常舒适。我特意翻阅了几页插图和地图的部分,它们的清晰度和精细度令人赞叹,那些复杂的阵型和战舰的细节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对于理解宏大的海战布局至关重要。好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让历史著作真正“活起来”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几乎无可挑剔,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决策层,亲眼见证那些关键时刻的博弈与抉择。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资料的考证深度非常看重,而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战役的微观层面,比如不同舰炮的射程差异、通讯的延迟对指挥的影响,甚至是当时海域的天气条件如何左右了战术的制定。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海战复杂性的认知。读起来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位深谙军事战略的观察者,他没有回避历史中的模糊地带和争议,反而以一种客观且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这种层次感和厚度,是许多同类题材书籍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潜入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上史诗。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穿越时空的文物。光是看着这个封面,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想象着战舰在波涛中乘风破浪的场景。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对手边摆着这本沉甸甸的书,就感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珍贵的历史切片,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材质上的考究,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高的期待值。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场,就是那种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叙事风格,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它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决策背后的权谋交织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材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每一个关键时间点、每一个战术细节,似乎都经过了多方交叉印证,让人信服。这种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该紧凑时如疾风骤雨,该舒缓时又如深思熟虑,让读者在紧张与放松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容易被故事线所牵引,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好几个章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