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风潮总是循环往复,它从创造力的本原出发,其间不管被想象力带到何方,*终都会回归到*初的纯粹──日常的日服。
本书有关于日常衣服的基本款介绍,更有穿搭得体的方法指南,同时讲述了作者夫妇二人从买衣服到卖衣服的创业故事。透过日常的衣服传达了“让每一天都过得平常、轻松、舒适”的生活态度。
穿衣服的过程就是建立自己风格的过程,在日常的衣服中找到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元素,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风格、时尚、品位,不过是找到那个衣服包覆下舒适、愉悦且安然的自己。
愿亲爱的你,尽情地追逐品位、消遣生活,然后优雅地老去。
作者简介
林行雄 ,林多佳子
2000年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苦乐园开设复合品牌时尚店“Permanent Age”,提出了使日常生活过得更加舒适的“基本款服饰”理念,通过日常衣服的穿搭来传达人生哲学。这家店的原创商品追求舒适和细节,风格以清新素雅见长,常使用灰、白、蓝为基本元素,拥有良好的声誉,得到了来自不同性别、年龄层的顾客的广泛支持。
在“Permanent Age”之前二人还创办了服装公司“662”和“Itional”,其中,“Itional”在全日本的店面曾多达10家。
同时,二人积极活跃于时尚杂志和各类活动中,所倡导的“成熟时尚”成为热门话题,在国内外均引起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元素,这就是“成熟时尚”。目 录
CHAPTER 1 /日常的衣服
日常的衣服充满乐趣 ———— 2
选择合身的衣服 ———— 8
如何搭配协调 ———— 12
追求“品位” ———— 17
着装舒适等同于轻便 ———— 23
服装是我们的朋友 ———— 27
我们的回忆 31
CHAPTER 2 /日常的衣服及穿着得体的方法
基本款商品 ———— 36
白色的作用 ———— 44
如何选择合身的裤子 ———— 49
成年人的牛仔装 ———— 52
对襟毛衣有多少件都不嫌多 ———— 55
我钟爱的藏青色夹克衫 ———— 59
具有正装风格的轻便夹克衫 ———— 62
具有品位的外套 ———— 65
华丽的配饰 ———— 68
穿衣搭配的好搭档——披肩———— 72
帽子是打造时尚着装的好助手 ———— 74
着装的关键在于鞋子 ———— 77
轻便而时尚的包包 ———— 80
时而温柔,时而严厉……还有从未改变的“淘气” 82
(CHECK&STRIPE; 在田佳代子)
CHAPTER 3 /我们的事业的开端
我们相遇在小学校园 ———— 88
个性张扬的时代 ———— 92
向俱乐部老板学习 ———— 97
我们的服装店“662”诞生啦———— 101
拼命三郎 ———— 106
创立“Itional”之后———— 111
“Permanent Age”:用基本款服饰打造穿衣品位 ———— 115
怀有坚定的信念所以不会动摇 117
(快晴堂 杉田直人)
CHAPTER 4 /Permanent Age 永恒不变的事物
品位需要时间的沉淀 ———— 122
丢弃无用之物,找到你的风格 ———— 126
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 131
让每个人舒适地享受生活 ———— 136
杰奎琳·肯尼迪 ———— 140
史蒂夫·麦奎因 ———— 144
一个人的服装品位是从小建立的 ———— 148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152
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一切 ———— 157
我的梦想是“成为创作者”———— 161
服装带给我的精彩人生 ———— 165
不给自己设定时限,顺其自然 ———— 169
希望“Permanent Age”成为永恒 ———— 173
后 记 177前 言
我们夫妇,从年轻时开始就热衷于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几乎每天都会一同去一些中意的服装店,反复对比各类服装的外观设计和性价比,选出最满意的衣服。
无论是现在看来与我们的身份完全不相称的一流品牌,还是下了血本购买的高级昂贵的衣服,抑或是滞销商品、限定商品,甚至是古着……在寻觅到它们并买下来的那一刻,我们都会有如获至宝的满足感。
虽然我们在挑选购买衣服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但其实,我们失败的次数也多不胜数。当时的我们对“风格”和“时尚”的理解少之又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衣服,所以常常因为买了不合适的衣服而后悔不迭。那些不合适的衣服的最终结局,也都是被我们遗忘在了衣柜深处。
我想,在寻觅适合自己的衣服的道路上,我们会走很多弯路,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混淆了“时尚”和“流行”的概念。年轻时我们以为,只要紧跟流行的趋势,就走在了时尚的最前端,成为最新潮的那批人,就如同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一样。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年岁增长,我们在服装上的经验越来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也没有了年轻时的那股冲动,而是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在深入了解了时尚和自身以及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才明白,时尚和流行真的不是一回事。时尚的本质是风格,是通过服装找到最舒服的那个自己。这和是否流行,是否昂贵,是否名牌,都没有关系。在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日常的衣服”和“基本款”上面。在尽情追逐过时尚、疯狂购买过形形色色的衣服之后,我们回到了“朴实”的“日常衣服”,这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
著名时装设计师乔治·阿玛尼说:时尚风潮总是循环往复的。它从创造力的本源出发,其间不管被想象力带到何方,最终都会回归到最初的纯粹。
事实上,只要你认真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 日常的衣服确实才是最不动声色却经久不衰的时尚赢家。
一方面,虽然大家都在追逐流行与个性,但我们所构想的“日常的衣服”和“基本款”也的确拥有许多受众。依我拙见,时尚其实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日常的衣服之中发源的。基本款是每个人都必备的主要款式,它们几乎可以和任何别的衣服、饰品搭配,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每次重新搭配,都能十分得体。它们就像一块空白的画布,你可以在上面随意作画。听上去很有趣吧,就好像时尚是由自己一手掌控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除此之外,基本款还有很多为大众所熟知的优点,轻便、舒适、随性、简洁、干净,并且不受年龄和款式限制,从垂髫小孩到银发老人都可以从日常基本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穿搭、适合自己的风格,从而找到最舒适的自己。我一直相信,能把基本款穿出让人过目不忘的风格和时尚感的人,都是真正懂得时尚、有个性且知性的人。
拥有好身材、好品位、走在潮流最前端的时尚人士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包括你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因此,发现并理解“日常的衣服”和“基本款”中的时尚元素,带着一点玩心,带着一点随性,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服装,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丢掉张扬,选择沉稳;舍弃特立独行,回归朴实简单,这也是一种时尚啊,而且是一种成长了、成熟了的时尚。
我们夫妇之所以创立自己的服装店,打造基本款服饰,正是因为我们坚信日常基本款服饰才是时尚的根源,穿着基本款服饰会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得更加舒适。这也是我们一直在秉承的理念。从我们的第一个店“662”到“Itional”再到“PermanentAge”,我们在创立自己的基本款服装品牌的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也遇到过很多瓶颈和困难,好在我们一直保有对日常衣服的钟爱、信心和激情,还有一直愿意帮助我们、和我们一起奋斗的朋友,才让我们心中的构想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如果大家能穿着我们做的衣服而感到生活更加美好了,那么我们的心愿就算达成了。
人生旅途行至此,也算经历了一些事情,积累了些许经验,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所谓“经一事长一智”。这么说未免有些狂妄,但我们也终于能用自身经验(譬如,从对一件事的看法、对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来给予他人或多或少的建议和指导。正逢我们的理念进入成熟期,PHP 研究所的木村三和子女士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以及对日常衣服的时尚看法写成书。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重大日子和场合实在很少,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生活在“平日”当中,那么日常的衣服其实是打造你自己的时尚风格的最佳选择。
因此,我们将积累了许多年的经验全部归纳到了这本书中。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日常的衣服怎么穿搭的书,也是我们夫妇二人多年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的缩影,更是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最舒适的时尚风格的一个小小的工具。
希望无论是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还是在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自己最舒适的那一面,让生活更加美好。
我是在一个非常忙碌的季度里开始读《日常的衣服》的。坦白讲,我当时急需一些能让我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中抽离出来的东西,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那个“暂停键”。它并没有提供逃避现实的奇幻世界,而是将现实的每一个角落都打磨得清晰可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气味记忆”的描写。他笔下的气味,比如旧书页里散发出的干燥的霉味,或是冬天里毛衣沾上的柴火烟熏味,都极其精准地勾勒出一种特定场景下的时间感。这种感官上的重现能力,远超于单纯的视觉描述。这本书的文字结构非常松散,章节之间没有强烈的逻辑链条,更像是随性记录下的观察笔记。这种结构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自由度去构建自己的感受。我发现,每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时,翻开任意一页,都能立刻被拉入那种平静、细致入微的观察氛围中,仿佛世界上的所有喧嚣都被隔绝在了书页之外。它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取用的情绪急救包。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那古朴又带着一丝丝文艺气息的书名吸引住了:《日常的衣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聚焦于时尚变迁、设计师故事,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搭配出“每日最佳造型”的实用指南。结果,我错了,而且是错得心甘情愿。这本书的内核,远比“衣服”这两个字所暗示的要深邃得多,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日常物品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感联结。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的物件——比如,一张磨损的餐桌、一把用了多年的雨伞,甚至是楼下便利店里那盏总是不太亮的日光灯。他没有试图赋予它们宏大的哲学意义,而是通过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细节,比如光线在木纹上投下的阴影,雨伞柄上汗渍留下的痕迹,让人猛然意识到,这些“背景板”才是我们生活的真正承载者。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对家中那些老旧物品的态度,那些我正准备扔掉的旧物,突然间在我眼中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穿衣打扮的书,毋宁说,它教你如何“看见”你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具个人色彩,甚至有些“偏执”的艺术性。如果说大部分非虚构作品追求的是清晰的沟通,那么《日常的衣服》追求的似乎是“精确的模糊”。作者在描述一个物体时,经常使用大量形容词的堆砌,但这些形容词都不是我们日常会用到的那种直白词汇,而是从自然界、艺术史乃至化学领域借用过来的词汇来构建意象。比如,他不会说“一件旧衬衫是灰色的”,他可能会描述为“那片区域呈现出被日光漂白后,带着石板色调的,近乎于二氧化钛沉淀的微弱光泽”。这种表达方式对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门槛,初读时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和词汇体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强迫你用一种全新的、高度感官化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你每天都在接触的物品。它挑战了我们对“美”的定义,将那些被遗弃在角落的、沾染了生活痕迹的物品提升到了近乎神圣的地位。
评分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都在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试图通过清除冗余来获得内心平静。然而,《日常的衣服》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它并非主张“少即是多”,而是主张“多而有情”。作者并不急于扔掉任何东西,而是试图在每一个被保留下来的物件中,挖掘出一段未被讲述的故事。书中的一些篇章,与其说是对物品的描述,不如说是对“回忆在物质上投下的阴影”的探讨。比如,他通过分析一个旧皮箱的内衬磨损情况,来追溯主人长途旅行中的不安与期待。这种对物质承载情感的关注,让我对“拥有”这个行为有了更复杂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你如何整理房间,而在于它让你重新审视你与你所处空间的关系。它像是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你生活留下的、充满细节的切片。读完之后,我对待家里的旧物,多了一份敬意,少了一份清理的冲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阅读《日常的衣服》的体验是有些“慢热”的,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信息量爆炸的文本,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丝困惑。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几乎是冥想式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极其缓慢,每一个段落都像是在精心打磨的微缩景观。他似乎对“效率”这个现代词汇毫无兴趣,相反,他对那些在时间长河中被缓缓侵蚀的质地——皮革的老化、棉布的起球、金属的锈迹——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迷恋。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厨房水槽边的海绵”,从新买时的蓬松到用久了的塌陷,再到纤维结构被清洁剂分解的每一个阶段。这种对“磨损美学”的极致挖掘,读起来有一种奇异的慰藉感。它强迫你放慢脚步,去体会时间在你周围物体的表面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温柔抵抗,它让你明白,价值并不总是与崭新划等号。我合上书本时,第一个动作是去摸了摸我床头柜上那盏旧台灯的黄铜底座,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