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国良,辛自强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发展
  • 心理学教材
  • 21世纪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行为
  • 人际关系
  • 心理发展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2606
商品编码:299310529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定价:45.00元

作者:俞国良,辛自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0172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详细论述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外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的论述深入浅出,可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目录


章绪论
节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第二节发展观与理论问题
一、两种发展观
二、有关发展的理论问题
三、发展思想的演进

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临床取向
一、临床取向的渊源
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临床取向的方法与理论特点
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相关取向
一、相关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相关取向的渊源
三、人格特质理论
四、社会性发展中的相关取向研究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实验取向
一、实验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实验取向的渊源
三、行为主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四、社会认知取向
五、实验取向的理论特点
第四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发展取向
一、皮亚杰与发展取向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四、社会认知发展
五、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六、皮亚杰的贡献与争议
第五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生物和文化视角
一、生物进化的视角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

第三章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节科学研究概述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与任务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效度
二、研究设计类型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三、微观发生法
四、横断历史研究

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
节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
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观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
四、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五、社会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六、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观点
二、观点采择理论:结构的观点
第三节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印象形成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对社会性概念的理解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自我发展
节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阶段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自我概念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五、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三、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
一、自尊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控制
四、自我实现

第六章性别角色发展
节性别角色和双性化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性别角色定型
三、双性化
第二节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性别差异问题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生物学的解释

第七章道德发展
节道德认知发展
一、道德发展的内容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批判
二、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三、移情的发展
四、羞愧感的发展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四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亲社会行为培养和道德教育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节攻击行为概述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第二节攻击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二、动物习的观点
三、生理学的观点
四、挫折-攻击说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六、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儿童早期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第九章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节同伴关系概述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与成因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四、从游戏和小团伙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五、同伴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
第二节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一、同伴群体的概念
二、同伴群体的形成
三、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四、同伴群体中的同伴接纳
五、同伴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
一、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
二、友谊的功能
三、异性友谊

第十章依恋的发展
节依恋概述
一、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二、依恋的特征
三、依恋形成的标志
四、依恋的测量
五、依恋的类型
第二节依恋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习理论
第三节依恋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二、有关依恋意义的理论解释
三、依恋的现实意义
四、依恋的长期影响
五、父子依恋及其意义
第四节依恋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早期接触
二、婴儿的特点
三、教养方式
四、母爱剥夺与社会剥夺

第十一章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节家庭与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二、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
三、家庭系统的观点
第二节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内涵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来源与影响
三、教养方式的理论
四、教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五、父母的惩罚
六、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
第三节家庭功能及其影响
一、家庭功能理论
二、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对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四、以往理论的问题与方向

专栏1-1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重要性
专栏1-2双生子研究
专栏1-3发展心理学的历史独立于实验心理学
专栏2-1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专栏2-2皮亚杰(们)不做实验
专栏2-3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
专栏2-4文化决定记者本尼迪克特
专栏2-5维果茨基的洞见: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模型
专栏3-1研究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专栏3-2普莱尔的观察原则
专栏3-3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专栏3-4研究的生态化趋势
专栏3-5滞后相关的逻辑
专栏4-1社会知觉:穷人孩子估计硬币更大
专栏4-2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专栏4-3意图线索对儿童理解说谎概念的影响
专栏5-1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代表
专栏5-2自我复杂性
专栏5-3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
专栏5-4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
专栏5-5青春期仪式:原始的过渡
专栏5-6对于自我控制概念的两种理解
专栏6-1贝姆: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专栏6-2青少年偏爱的媒体、性别态度与性别刻板印象
专栏6-3儿童对性别规范的认知
专栏7-1道德心理三分法的由来
专栏7-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专栏7-3三种道德学说
专栏7-4情境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专栏8-1儿童作为现实和虚拟暴力的旁观者或卷入者
专栏8-2关注校园欺负现象
专栏8-3关于挑衅情境的研究
专栏8-4暴力游戏在现实中上演
专栏8-5暴力游戏时的大脑活动
专栏9-1同伴是集中营孤儿健康成长的动因
专栏9-2谢里夫关于群体形成的研究
专栏9-3两的'远远近近'
专栏10-1依恋研究的开拓者:鲍尔贝和哈罗
专栏10-2从亲子依恋到地方依恋
专栏10-3缺席的父亲
专栏11-1情感社会化: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
专栏11-2离婚家庭的儿童
专栏11-3教育观念和教养实践的文化建构
专栏11-4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栏11-5家庭适应性、亲密度与青少年抑郁、自尊的关系
专栏11-6认知评价作为婚姻传统与儿童内部问题行为关系的中介
专栏11-7婚姻冲突与青少年的正向和负向情感
……

作者介绍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心理研究所所长。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在SCI、SSCI收录和《心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著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前沿》和《探微集》(5卷)等。曾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
  辛自强,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该校被评为教授、博导。2010年调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从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包括SSCI论文近20篇),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和解析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核心机制。 --- 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书号: 978-7-5184-2901-X 定价: 88.00 元 作者: 王建华 教授 内容简介 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是构成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人际关系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调节策略的权威著作。本书立足于当代心理学前沿理论,结合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理解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工具箱。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到宏观的群体动力,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近三十章内容,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认知框架。 --- 第一部分:人际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构建(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本部分重点阐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石。我们首先界定了“人际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如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和弱连接关系。 核心内容包括: 1.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 详细探讨了鲍尔比和安斯沃斯的依恋理论如何映射到成年人的伴侣选择、友谊维护和职场合作中。分析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关系满意度和冲突处理方式。 2.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深入解析了霍曼斯(Homans)和提博(Thibaut & Kelley)的理论,阐述了关系中的成本、收益、机会成本与公平感在关系维持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特别引入了“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的视角,探讨了不平等关系带来的心理张力。 3.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重点分析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建立的。通过对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信息交换的风险与回报机制,并提供了有效增进亲密度的方法。 4. 关系发展的阶段模型: 借鉴克奈普(Knapp’s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model),详细描述了从发起、实验、维持到衰退和解体的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 第二部分:沟通的本质与障碍(The Nature and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有效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本部分专注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沟通过程分析,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模型。 核心内容包括: 1. 非语言沟通的解码: 详尽分析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Body Language)、眼神接触和空间距离(Proxemics)在人际互动中的隐性信息传递功能。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信号的差异与误解。 2. 积极倾听的技巧与心智模式: 区分了被动倾听、选择性倾听与积极共情倾听。本书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共情回路构建”训练法,旨在提高读者识别和回应他人情感信号的能力。 3. 防御性沟通与沟通阻碍: 识别和分析了指责、防御、逃避、过度概括等常见的沟通障碍模式。重点讨论了“情绪泄洪”对理性对话的破坏性影响,并提供了“I-Message”(我信息)的实操指南,帮助个体清晰、非对抗性地表达需求。 4. 冲突的认知与管理: 将冲突视为关系发展的契机而非终结。系统介绍了冲突风格(竞争、合作、回避、迁就)的评估,并重点阐述了“建设性冲突解决”(Constructive Conflict Resolution)的五步骤模型。 --- 第三部分:自我呈现与社会认知(Self-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我们如何感知他人,以及我们如何希望被他人感知,是人际互动的基石。 核心内容包括: 1.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基于戈夫曼(Goffman)的拟剧理论(Dramaturgy),分析个体在不同社会场景中扮演的角色和使用的“面具”。探讨了追求“真诚”与维护“得体”之间的平衡点。 2. 归因偏差与人际判断: 深入剖析了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等认知捷径如何扭曲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情境化思考”来减少偏见。 3. 刻板印象、偏见与人际接纳: 探讨了社会分类对群体内部(In-group)和群体外部(Out-group)态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减少内群体偏好和增强跨群体理解的具体心理干预策略。 4. 自我价值的维护与反馈: 分析了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寻求他人的肯定,以及如何处理批评和负面反馈,将其转化为促进自我成长的动力,而非关系破坏的导火索。 --- 第四部分:亲密关系的心理动力学(The Dynamic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本部分聚焦于爱情、友谊等高强度的情感联结,探讨其形成、维持和破裂的深层心理机制。 核心内容包括: 1. 爱情的理论模型: 全面介绍斯滕伯格(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及其在不同关系阶段的表现。结合神经科学视角探讨“浪漫之爱”与“伴侣之爱”的化学基础差异。 2. 承诺、信任与脆弱性: 探讨了信任是如何通过可预测性、一致性和高风险的相互依赖事件逐步建立起来的。分析了为何“脆弱性”(Vulnerability)在亲密关系中既是风险又是深层连接的必要条件。 3. 关系满意度的维持策略: 基于“积极性假设”(Positivity Hypothesis)和“积极建构性”原则,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积极反馈放大”和“负面事件最小化”的日常实践。 4. 关系终止与恢复: 分析了分手或离异的心理过程(如否认、愤怒、接受),并探讨了应对关系损失的健康恢复路径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 --- 第五部分:群体影响与组织中的人际互动(Group Influence and 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 人际关系并非总是个体对个体,群体规范和组织文化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塑造力。 核心内容包括: 1. 群体规范与从众压力: 详细回顾经典的阿施(Asch)实验和谢里夫(Sherif)实验,解释了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如何导致个体偏离自身的判断。 2.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陷阱: 分析了头脑风暴、共识达成等群体决策机制。重点剖析了“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产生条件(如高凝聚力、信息封闭性)及其应对策略,强调异议在健康决策中的必要性。 3. 领导力与追随力: 探讨了不同领导风格(变革型、交易型、魅力型)对团队人际氛围的影响。强调了“有效追随力”作为一种积极人际参与形式的重要性。 4. 工作场所的职场人际网络: 分析了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小团体、派系)的构成。提供了处理办公室政治、建立专业人脉的实用心理学建议,强调跨部门协作中的边界设定。 --- 第六部分:技术时代的社会连接(Social Conne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人际关系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本部分专门探讨网络环境对人际心理的影响。 核心内容包括: 1. 网络沟通的特性与挑战: 分析了“去情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和“延迟反馈”对沟通准确性的影响。探讨了表情符号(Emoji)作为一种新型非语言信号的作用。 2. 社交媒体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探讨了“向上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与“社交倦怠”(Social Overload)的心理后果。如何平衡在线形象的维护与真实自我的接纳。 3. 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考察了网络环境如何降低建立弱连接的门槛,但同时也对深度亲密关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讨论了“在线友谊”的质量与稳定性。 4. 数字边界与信息超载: 提供了管理数字通讯带来的持续性打扰,建立健康“数字界限”的具体策略,以保护个体的认知资源和亲密关系中的专注度。 本书特色 《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不仅是对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本强调实践转化的教材。每一章后均附有“关键概念回顾”、“案例分析”和“自我评估与练习”,旨在帮助读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模式的有效改变。本书语言平实,避免了过度的学术术语堆砌,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渴望提升自身人际交往效能的广大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洞察人际互动的底层逻辑,有效识别关系中的症结,并掌握一套科学、成熟的工具来建立、维持和深化有意义的人际联结。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心理学教材”这几个字总会让人联想到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密密麻麻的公式。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而且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作者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理论化繁为简。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社会认知”和“情绪调节”的章节,这两部分的内容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它详细解释了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意图、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这对于提升情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简直是宝藏。书中还特别提到了青少年时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比如身份认同的危机、对群体归属感的强烈需求等等,这些都 resonates with my own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of teenagers around me。感觉作者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相信很多和我一样,希望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评分

《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喜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偏学术、硬邦邦的书,没想到它读起来跟故事书一样引人入胜。作者用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儿童在幼儿园里的互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甚至成年人在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觉得“哇,原来是这样!”。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讨论,它解释了我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这解释了我很多曾经的困惑。而且,书中关于“道德发展”的部分,也非常有深度,它不仅仅是讲对错,更是探讨了我们内在的道德判断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把社会性发展描述成一个线性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强调了个体差异性和环境的动态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有了更深的洞察,对社会现象也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

评分

哇,拿到这本《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很简洁大气,摆在书架上绝对是 C 位。我一直对人类社会性成长的历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给吸引住了。内容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研究数据,生动地展现了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社会性能力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发展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依恋理论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读来颇有启发。书中还探讨了同伴关系、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如何交织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社会性人格,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性发展的大门,让我对身边的亲友,甚至自己的成长轨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百科全书。

评分

当我拿到《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下有得学了”。但是,阅读过程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轻松和乐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前沿性,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许多近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下社会性发展的新课题,比如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社会性的影响,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切合当下。书中对“归属感”和“自我概念”的探讨,也让我受益良多。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被接纳,为什么我们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这两者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支撑起我们稳固的社会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不会轻易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而且,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人类社会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入思考。

评分

《社会性发展(第2版)》(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你翻几页就能扔一边的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的标签吸引,想着应该会比较系统和权威。拿到手后,发现它的内容确实非常扎实,而且结构非常清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社会性发展阶段时,都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比如认知能力、情绪体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相互作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性别角色发展”和“亲密关系”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文化、社会期望以及个体选择对性别认同和亲密关系形成的影响,这让我对这些话题有了更全面、更 nuanced 的理解。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这让我意识到,社会性发展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受到多种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性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