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定价:199.80元
售价:149.9元,便宜49.9元,折扣75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的杰作,深沉的墨绿色背景上,用粗犷的字体勾勒出时代的重量感,仿佛能让人透过纸张闻到硝烟与泥土混合的味道。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头一紧,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绝非轻松愉悦。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烫金的边缘,在光线下会闪烁出一种肃穆而又带点悲壮的金色,与书名所暗示的宏大叙事完美契合。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微微泛黄的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泛黄的战时文件和老照片,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光是翻阅它,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战争残酷的深刻洞察。这种初见的仪式感,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对逝去岁月的致敬,而非简单的消遣。我甚至花了额外的时间去欣赏作者对每一章标题的排版处理,那种错落有致的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微妙变化,都像是在无声地引导读者的情绪走向。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简直像一位经验老道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掌控着小提琴的激昂与定音鼓的沉稳。开篇部分的铺陈略显缓慢,但绝非拖沓,而是像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能量。作者非常擅长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恐惧,那些对伏尔加河冰冷刺骨的描绘,以及对城市废墟中每一块砖瓦的细致刻画,都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且令人窒息的战场氛围。随后,故事的张力如同被骤然拉满的弓弦,每一次转折都带着不可逆的宿命感。我发现作者极其克制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更多的是通过群像的描绘,展现出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哲学和人性闪光点。高潮部分的描写,力量感十足,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用精准、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关键性的军事行动和心理防线的崩溃与重建。读到后半段时,我几乎是屏息凝神地读完那些关键段落,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决定性的细节。这种从容不迫到猝不及防的切换,是作者高超叙事技巧的体现。
评分书中对于军事战略和战术层面的探讨,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这远远超出了普通战争文学的范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部队番号和进攻路线,而是深入剖析了双方指挥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极端匮乏情况下的决策逻辑。尤其是在描述后勤补给线如何被切断,以及士气在漫长围困中如何被消磨殆尽的细节时,作者的分析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城市防御”这一概念的哲学化解读,斯大林格勒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成为了一个考验人类意志极限的符号。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战后回忆录中的片段(虽然我是在读小说,但这些细节的引入让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史料的研读),这些穿插使得叙事的真实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宏大的战略棋局下,每一个微小的战术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这种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智力与体力的双重博弈的残酷性。
评分人物塑造是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脸谱化的扁平符号,他们都是被战争这台巨大绞肉机反复锤炼出的复杂个体。我发现作者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在巨大压力下的微妙变化。例如,那个起初玩世不恭的年轻通讯兵,如何一步步被责任感和战友的情谊所塑造,最终完成了从男孩到战士的蜕变,他的内心独白充满了挣扎和对家乡的遥远思念,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再比如,那位始终坚守岗位的女狙击手,她的冷静并非源于天生的冷血,而是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与对国家使命感的极致统一,作者巧妙地平衡了她的职业冷酷与她内心深处对温暖的向往。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战友间那种建立在生死考验之上的深刻默契,偶尔的摩擦和矛盾,也只是更衬托出他们在共同目标下的紧密结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这些人物一同经历了那段漫长的寒冬,他们的胜利与牺牲,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极为成熟和凝练,字句之间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作者的语言精准,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词汇来描绘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官体验,比如“被冻僵的寂静”或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金属锈味”。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描绘极端场景时,作者并没有诉诸于廉价的煽情,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新闻报道式的客观描述,反而将战争的非人性和荒谬性衬托得淋漓尽致。这种冷静背后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比任何激烈的呐喊都更具穿透力。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味某些句子,它们如同散落在雪地中的火星,微小却足以点燃想象的火焰。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在文学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记录了一场战役,更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灭顶之灾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