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军鉴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太平洋战争
  • 日本军国主义
  • 军事历史
  • 战略战术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 冲绳战役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研究
  • 军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119
商品编码:299251336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定价:59.80元

售价:44.9元,便宜14.9元,折扣75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1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瓜岛到冲绳,尽管日军疯狂的攻击是美军的噩梦,但经过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瓜岛、莱特湾、冲绳这几场决定性的战役,日本的战略优势逐步走向劣势。《日本·军鉴004: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记录了这条日军的溃灭之路,这段日军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日本·军鉴》第四辑主题为“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四个视点,展现日本军队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历程: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站》以日本海陆两军对瓜岛的支援为叙述主线,重新解读日军从死死坚守到*面撤退、放弃瓜岛的史实。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景展现》根据日美双方的国内政治博弈、海陆将帅争衡、往来电报等细节方面,为诸多“不解之谜”寻找答案。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记录了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在莱特岛战役中的战斗故事及覆灭始末,并对神风特攻队发起自杀式攻击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腻而大胆的推想。
《钢之雨:冲绳战》结合史实对冲绳战进行了多种可能的设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细腻的战场描写再现了日、美双方这场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目录

■目录

【事件】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战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

【人物】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

【记录】
钢之雨:冲绳战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一手资料。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顾小白:本名顾志慧,八三年生人,苏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出版有《浴血淞沪》《国殇金陵》《一言难尽 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等原创作品。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海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从瓜岛战役到冲绳战役期间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和最终溃败的深入剖析。 《太平洋的孤岛:从瓜达到冲绳的日本海军挽歌》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帝国海军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从 1942 年 8 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瓜岛)战役的惨烈开端,直到 1945 年 5 月冲绳岛战役的最终覆灭。这不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而是对特定历史阶段日本海军战略失误、战术困境以及官兵心理状态的细致描摹。它旨在揭示,在一个被盟军技术、工业能力和后勤保障全面超越的战场上,曾经不可一世的联合舰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深渊的。 第一部分:瓜岛的深渊——转折点的序幕 故事从 1942 年盛夏拉开序幕,日本海军在南太平洋的扩张野心在瓜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日本决策层对战略重要性的误判,以及对美军反击决心和能力的低估。 瓜岛的“铁血”补给线: 重点考察了“东京急行”(“鼠输送”)的本质——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试图维持岛上部队的补给线是一项近乎自杀的任务。书中详细描绘了“铁底湾”夜战的残酷性,记录了多场关键性的海战(如埃斯佩兰斯角海战、第三次所罗门海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兵力的损耗,更是日军高级指挥官的集体失能的体现。我们不仅关注战舰的对决,更关注那些被遗弃在丛林中,因饥饿、疾病和持续的炮火而逐渐枯萎的陆战队员和海军陆战队。他们的日记和遗书成为了理解这场消耗战代价的独特窗口。 联合舰队的战略困境: 瓜岛的失败暴露了联合舰队在“机动决战”战略上的固有缺陷:过分依赖一次性、决定性的会战,而非持久的消耗战能力。当战局进入僵持阶段,日本海军后勤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本书分析了为什么日军的航母编队(如第五舰队)难以有效支援海军陆战队,以及这种战略上的僵化如何导致了前线部队被“遗弃”的悲剧。 第二部分:中途岛的阴影与中太平洋的失血 随着瓜岛战事的泥潭化,日本海军被迫在中太平洋地区重新部署力量,以期稳住战线。然而,中途岛的损失早已种下了苦果,此后的每一次交锋都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撤退,而非有力的防御。 中途岛的连锁反应: 本书不着重描述中途岛海战本身,而是探讨其对后续作战的影响。四艘主力航母的损失,使得日本在接下来的中太平洋战役中失去了主动权。当美军开始在塔兰岛、新乔治亚群岛推进时,日军的航母舰队只能作为威慑力量存在,却无法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 驱逐舰的黄昏: 在缺乏航母掩护的情况下,驱逐舰承担了过重的任务。它们不仅要执行护航,还要执行高风险的夜间突击和运输任务。书中细致地分析了“驱逐舰的消耗”——日军驱逐舰的损失率远高于主力舰,这直接削弱了对水面舰艇的护航能力,使得后续的运输船队更容易成为美军潜艇和轰炸机的靶子。 心理防线的溃败: 随着伤亡的累积和物资的匮乏,官兵的士气开始受到严重侵蚀。书中通过对不同军衔人员的交叉叙述,展现了从高层对“神国精神”的固执坚守,到基层士兵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国家意识形态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菲律宾海的绝唱与莱特湾的终结 1944 年,美国海军的“大舰队”集结完毕,其规模和技术水平让日本海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将重点放在了菲律宾海海战和莱特湾海战,标志着日本水面舰队的实质性覆灭。 “马里亚纳猎火鸡射击”: 菲律宾海海战是航母对决的终结。本书侧重于分析日本“小泽舰队”——一支由老旧航母和缺乏经验的飞行员组成的“诱饵部队”——是如何在一次单方面的屠杀中,彻底耗尽了日本最后能拿得出手的舰载机力量。面对美军更先进的 F6F 战斗机和完善的防空体系,日本的战术显得滞后且无效。重点探讨了航空燃料和高素质飞行员的枯竭是如何使技术上的差距转化为压倒性的战力差距。 莱特湾的战略孤注一掷: 莱特湾海战被视为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次集体努力。本书分析了栗田健男大将及其舰队在莱特湾遭遇战中的矛盾与挣扎。重点在于:日本海军决策者(尤其是在陆军的压力下)是如何将剩余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作为“特攻”部队,而非作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海上力量来使用的。西村、志摩和栗田的舰队行动,虽然壮烈,但本质上是分散的、缺乏统一指挥的自杀式冲锋,其目标并非击败美军主力,而是为陆军争取时间。当大和号在冲绳战役前夕再次出动时,其使命早已从“决战”变成了“象征”。 第四部分:冲绳的血色黄昏与“自杀式防御” 战争的尾声,日本海军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能够远洋作战的舰艇。在冲绳战役中,海军的残余力量被用于构建“自杀式防御体系”。 天一号作战: 冲绳战役期间,山本五十六生前制定的“本土决战”设想,最终演变成了“天一号作战”——“大和”号战列舰的单程航行。本书详细还原了这次行动的悲壮与荒谬:在没有空中掩护、没有补给的条件下,仅凭一艘战列舰和八艘护航驱逐舰去对抗整个美国第五舰队。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不再是海战胜利,而是向国民展示“玉碎”的决心。 最后的海岸防御: 随着陆地战役的白热化,海军陆战队和水面舰艇的残余力量被用于岛上的陆地防御。本书探讨了这种跨兵种的组织混乱,以及海军官兵如何在面对无可匹敌的火力时,采取了与陆军类似的“一亿玉碎”式的防御策略。 结语:溃败之路的教训 全书在冲绳战役结束后收尾。通过对这三年多时间里关键战役的梳理,本书旨在总结日本海军的战略惯性、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在极端民族主义驱动下所做出的非理性军事决策,是如何共同将这支曾经令世界侧目的海上力量,一步步引向了最终的、无可挽回的溃灭之路。这不是关于胜利的赞歌,而是对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进程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大历史叙事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个案剖析,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决策失误和战略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在描绘前线指挥官们的心理活动时,那种置身绝境却又固执己见的挣扎,让人感触良深。比如,书中对某个关键战役中日军后勤体系崩溃的描述,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通过具体到某一个补给点的物资短缺,展现了整个战争机器如何一步步被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压力所拖垮。这种由微观切入宏观的叙事策略,使得读者能够更真切地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军事失败,其实是无数个微小环节失灵的必然结果。而且,作者对于当时日本军方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及其对作战计划的影响,也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往往是理解战局走向的关键。读完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仿佛看到了一艘巨轮,在航行之初就注定了它的沉没。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场战争的结局,不能只看战术层面的得失,更要深入到文化和思维的深处去探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在探究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思维定势,让一支曾经被认为纪律严明、意志坚定的军队,最终走向了如此彻底的溃败。书中对“玉碎”精神在不同阶段被不同程度误读和滥用的分析,尤为发人深省。作者似乎在揭示,当一种意识形态超越了对现实的理性判断时,它就会成为最致命的武器,不仅指向敌人,最终也会反噬自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述史料时的严谨性,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来自中下层士兵的日记或信件,这些一手资料提供了宝贵的人性视角,使冰冷的战争史充满了血肉的温度。读起来让人不禁思考,在极端的压力下,人性是如何被扭曲和异化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像是一部关于群体心理失常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像许多同类著作那样,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牺牲了细节的深度。相反,它像是通过一系列精心剪辑的蒙太奇镜头,将太平洋战争后半期的几个高潮时刻串联起来。你可以在紧张刺激的登陆战描写中体验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紧接着又被带入漫长的、近乎绝望的岛屿防御战的沉闷与消耗中。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富有层次感。特别是作者在描述空战或海战时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舰船在炮火下的颤抖。这种对具体场景的逼真再现,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被卷入了那场无休止的漩涡之中,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徒劳。

评分

与其他从日本视角出发的战史著作相比,这部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其批判性的平衡感。它没有陷入简单的“妖魔化”或“美化”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于解剖学家的态度去审视那支军队的运作机制。作者似乎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一个封闭的、自诩为“神国”的军事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纠错能力的?书中对资源分配、技术引进以及信息流通的分析,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结论:盲目的优越感和对内部异议的压制,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彻底僵化。我尤其欣赏它在涉及技术层面的论述时,既能清晰阐述日军在某些领域(比如早期的航空技术)的优势,又能毫不留情地揭示他们后期因为固执和傲慢而在关键技术迭代中错失良机的具体原因。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部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失败的艺术”的教科书。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灾难性战役的复盘,展示了决策链条上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偏差。与其说是日军战术的失败,不如说是战略层面的整体性迷失。最引人深思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信息失真对指挥系统的腐蚀作用。前线将领出于面子或恐惧,对上级汇报的往往是美化后的战报,而高层基于这些虚假的乐观数据做出更激进的战略部署,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对信息反馈机制的深度剖析,对于理解任何身处高压环境下的组织决策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最终是如何演变成无法挽回的深渊的。这部作品,是理解现代战争中信息战和认知战早期形态的绝佳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