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人之美(图文本)
定价:26.00元
作者:深蓝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14271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做女人的艺术》的姊妹篇。《做女人的艺术》2005年出版后,曾入转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终评,在国图网站上网民评价甚佳,初版几个月后即告售磬,现已改版。
《美人之美》是作者继《做女人的艺术》之后的又一佳作。是关于一个女人,心智真正开始成熟的一个女人,她的私已体认,她的青春与爱情、梦想与回忆、时尚与流行、唯美与虚无、焦灼与渴望、脆弱与警醒……在这书里,可能更多,是提供一些内化的美人质感、美人气韵、美人意象、美人氛围……
目录
上篇 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
美人之美
媚眼如丝气如虹
丽字天成
粉面朝天,疏云淡月
菱花照影
《诗三百》里的女子
轮给美人
自我做主
暗香盈袖
中篇 勿为情深累卿卿
勿为情深累卿卿
尺素寸心
情感路上
男人物语
亲爱的人(外一篇)
流年如衣
物物语
怎可期待
下篇 原作红尘慈悲人
原作红尘慈悲人
人间世
明珠有泪,暖玉生烟
生命原是一出老戏
桃花颜色亦千秋
碧水莲任卷舒
附录
凉薄之暖——写给肆人
作者介绍
深蓝,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做过高中教师、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过个人著作若干,如《曾经沧海》《女子私语——绘本枕边书》《做女人的艺术》《嫁就嫁好》《情事》《你让爱了不起——生子抉择与母职思考》等。主编过几十本图书,出版过杂志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的艺术普及读物良莠不齐,很多最终都沦为精美的图册,缺乏实质性的理论支撑。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的学术深度,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有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可以被具体艺术品印证的小逻辑单元。比如,它在探讨“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概念时,不是空泛地讨论,而是选取了从古希腊建筑到现代主义雕塑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一个智力探险的过程,每次读完都能感觉到思维的提升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美”的执着追求。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精度,要知道,谈论美的书籍,如果自身不够美,那简直是一种讽刺。这本真是做到了内外兼修。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不浪费空间,使得整体版面看起来疏朗有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配图的选择和布局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那些高清的局部放大图,捕捉到了原作中连肉眼都容易忽略的细节纹理,比如油画颜料的堆叠层次、雕塑表面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微妙光泽,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细的“扫描”,这些视觉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让我对艺术品的物质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也让这本书本身成为了一个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艺术鉴赏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文艺腔,但内容可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了艺术的世界。比如,它详细讲解了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来分析。有一章专门讲色彩的运用,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心理学原理和视觉传达技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即便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艺术爱好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里还穿插了许多艺术家的访谈片段和手稿复刻,这些一手资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我感觉不是在看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对于想要提升审美能力,又害怕被晦涩理论吓退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剂良药,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悄然完成了审美层次的跃升。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史中那些“被主流忽略”的女性创作者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读物在这方面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并没有将笔墨仅仅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男性大师,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挖掘和赞美那些曾经被历史尘封的女性艺术家的成就。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揭示了她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阻力和自我突破的艰辛历程。其中有一段关于十八世纪一位肖像画家的描述,她如何在男权主导的沙龙体制下,巧妙地利用她的“女性视角”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读来令人动容。这种对多元视角的拥抱,让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显得更加丰满和公正。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看画”,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谁有权被看见”,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边界,让我意识到美是流动的、是需要被多方声音共同塑造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贴心的地方,在于它对“审美疲劳”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提供。我们现代人看太多信息,眼睛早就习惯了快速扫描,真正的沉静欣赏变得越来越难。这本书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它在介绍作品时,总是会引导读者放慢速度,去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才能被发现的美感。它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你应该欣赏它”的语气,而是温柔地邀请你:“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块石头在光线下是如何呼吸的?”书中设计了一些互动性的思考题,比如让你试着闭上眼睛想象某一幅画的构图,或是尝试用非视觉的方式去描述一件雕塑的触感。这些小练习,有效地帮助我从日常的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中抽离出来,重新激活了我的深度感知能力。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一杯咖啡的拉花到窗外一棵树的枝桠——都多了一层细致入微的欣赏滤镜,这种生活品质的提升,比单纯记住几个艺术家的名字有价值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