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美(图文本) 9787801427175 华艺出版社

美人之美(图文本) 9787801427175 华艺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深蓝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艺术史
  • 女性形象
  • 中国传统文化
  • 绘画
  • 图文书
  • 华艺出版社
  • 文化艺术
  • 审美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ISBN:9787801427175
商品编码:299232886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人之美(图文本)

定价:26.00元

作者:深蓝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14271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做女人的艺术》的姊妹篇。《做女人的艺术》2005年出版后,曾入转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终评,在国图网站上网民评价甚佳,初版几个月后即告售磬,现已改版。
  《美人之美》是作者继《做女人的艺术》之后的又一佳作。是关于一个女人,心智真正开始成熟的一个女人,她的私已体认,她的青春与爱情、梦想与回忆、时尚与流行、唯美与虚无、焦灼与渴望、脆弱与警醒……在这书里,可能更多,是提供一些内化的美人质感、美人气韵、美人意象、美人氛围……

目录


上篇 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
 美人之美
 媚眼如丝气如虹
 丽字天成
 粉面朝天,疏云淡月
 菱花照影
 《诗三百》里的女子
 轮给美人
 自我做主
 暗香盈袖
中篇 勿为情深累卿卿
 勿为情深累卿卿
 尺素寸心
 情感路上
 男人物语
 亲爱的人(外一篇)
 流年如衣
 物物语
 怎可期待
下篇 原作红尘慈悲人
 原作红尘慈悲人
 人间世
 明珠有泪,暖玉生烟
 生命原是一出老戏
 桃花颜色亦千秋
 碧水莲任卷舒
附录
 凉薄之暖——写给肆人

作者介绍


深蓝,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做过高中教师、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过个人著作若干,如《曾经沧海》《女子私语——绘本枕边书》《做女人的艺术》《嫁就嫁好》《情事》《你让爱了不起——生子抉择与母职思考》等。主编过几十本图书,出版过杂志

文摘


序言



《美之形相:东方古典审美与现代意象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美”的复杂内涵与演变脉络,着重分析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维度所构建的审美范式。全书不拘泥于单一的艺术门类,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审美图谱,追溯“美人”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多重解读,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社会观念和艺术创作。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形”的构建,考察了古代文献中对女性容貌、身姿的描摹技巧,从《诗经》的质朴到魏晋的飘逸,再到唐宋的丰腴与婉约。我们详细剖析了“环肥燕瘦”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审美变迁,以及对“佳人”概念的符号化解读。这部分着重于梳理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经典形象及其文本来源。 第二部分则转向“神”的探求,即内在精神气质的体现。探讨了“德才兼备”与“风骨卓然”如何成为评价女性之美的核心标准。通过对古代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的梳理,揭示了“才情”、“性情”在审美价值链条中的重要地位。美不再仅仅是外在的赏玩对象,而是一种内化的修养和生命力的外显。 第三部分是将传统审美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了儒释道思想对“美”的规范化影响,例如“中庸”之道的渗透如何使极端的审美追求趋于内敛。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主流审美趣味的流变,例如晚明文人阶层对“病态美”、“奇情”的偏爱,为我们理解古典审美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最后,本书尝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探讨古典美学观念在当代设计、影视、时尚领域中的回响与重构。我们审视当代人如何挪用、解构甚至颠覆传统的“美”的定义,并思考在文化自信回归的当下,重拾古典审美精髓的意义所在。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美学理论有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基础,兼顾了流畅的叙事风格,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深刻的东方美学世界。 --- 第一章 东方美学的起源与早期定型:从自然和谐到德行之美 东方美学,其根基深植于对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早期中国社会对美的认知,并非脱离自然法则的纯粹想象,而是对自然秩序的模仿与赞颂。本书将从《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入手,探讨这种宇宙观如何渗透到早期对“人”的审视之中。 1.1 《诗经》中的“宜人”:质朴的生命赞歌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为后世描摹人物提供了最原始、最鲜活的语料。本章详细分析了《周南》、《召南》中对“美人”的描绘,着重剖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类诗句所传达的生命力与适宜性。这里的“美”,是与生育、繁衍、社会规范紧密结合的,强调的是一种健康、充沛的生命状态,而非后世所追求的纤弱或矫饰。我们对比了对“君子”之美的描绘,揭示出早期审美中“德”与“貌”的初步统一倾向。 1.2 楚辞的浪漫化倾向与情感的凸显 从周代的质朴转向战国时期的浪漫与个体情感的爆发,《楚辞》展现了审美取向的转向。屈原笔下的“美人”常带有强烈的政治隐喻或个体洁身自好的象征。本节探讨了香草、美人意象的演变,分析了“芳洁”、“高洁”等概念如何开始超越纯粹的外观,内化为一种精神洁癖的体现。这种由外物引发的审美投射,标志着审美主体性的初步觉醒。 1.3 先秦哲学的规范:礼制与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的兴起,为美的表达设置了明确的框架。孔子强调的“礼”与“中庸”,要求美必须是合乎社会秩序的。本章详细梳理了“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如何转化为对容貌举止的规范要求。例如,对“不失其度”的强调,使得过于奔放或过于哀怨的美感受到压制。道家虽然强调自然无为,但其对“朴素”的推崇,也间接塑造了一种去雕饰的审美倾向。 --- 第二章 魏晋风度的开创:个体解放与清瘦之韵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想的盛行,使得审美标准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转变,标志着个体精神世界的空前高扬。 2.1 乱世中的“风流”:超越世俗的审美观 面对传统秩序的崩塌,士人群体寻求精神的庇护和个性的释放。本章重点分析了“风流”一词的内涵演变,它不再仅仅指风雅,更代表了一种对世俗规范的疏离和对自我生命本真的追求。这种追求直接影响了对“美人”形象的塑造,催生出一种对“病态美”、“仙气”的向往。 2.2 魏晋人物画中的审美投射 通过对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作品分析,我们详细研究了魏晋人物画的笔法如何服务于审美表达。对“秀骨清像”的推崇,体现在对人物衣袂飘举、体态修长的描绘上。这种审美偏好,与当时文人推崇的老庄哲学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息息相关。清瘦、飘逸成为一种高雅的代名词,与前朝的健美之态形成鲜明对比。 2.3 容貌与才情的并重:竹林七贤的审美延伸 探讨了女性审美如何受到男性士人群体精神追求的浸染。虽然史料中对女性的直接记载有限,但通过对“才情”的推崇,可以看到,内在的学识和情绪的丰富性,已开始被视为超越纯粹皮相的重要美学标准。 --- 第三章 唐宋的审美转换:气象万千与内敛情思 唐代以其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气度,将审美推向了恢弘与丰满的巅峰;而宋代则在内敛中寻求精微与理性的平衡。 3.1 盛唐的“气象”:雍容华贵与健康之美 唐代文化自信的体现,直接反映在对女性美的描摹上。本章通过对唐代诗歌、壁画以及“仕女图”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丰腴”的审美内涵。这种丰腴并非简单指肥胖,而是代表着富足、健康、生命力旺盛的时代精神。重点分析了杨贵妃形象在后世文学中的符号化过程,以及这种“盛世之美”的社会基础。 3.2 宋代的“精微”:理学浸染下的含蓄之美 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使得审美趋向于克制与内敛。本节对比了唐宋对女性服饰、发髻的描绘差异,指出宋代审美更注重细节的考究和情感表达的节制。对“淡雅”、“疏朗”的推崇,使得女性的形象更加接近闺阁的温婉,与唐代的开阔大气形成了清晰的对比。 3.3 词体的兴起与情态的极致表达 宋词作为一种更擅长抒发细腻情感的文体,成为表现“美人”情思的最佳载体。重点分析了婉约派词人如何通过对眼神、姿态、幽微心境的描摹,构建出具有深度和层次感的美学体验,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意境融合。 --- 第四章 明清的审美复杂化:世俗化、情欲化与审美规范的再确认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审美领域呈现出世俗化与精致化的双重趋势,同时,传统规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程式化。 4.1 小说的兴盛与“情”的世俗化书写 随着《金瓶梅》、《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的成熟,对女性的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和立体。本章着重分析了《红楼梦》中对“女儿情态”的描绘,黛玉的敏感多思、宝钗的端庄稳重,展现了审美标准在个体气质上的极大丰富。同时,也探讨了小说中情欲描写对传统“德”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与调和。 4.2 明代晚期的奇情与艳丽风尚 分析了晚明文人圈子中对“艳”、“奇”的追逐,这种审美倾向体现在版画、小说和园林艺术中。这种审美是对僵化礼教的一种反叛,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个性的张扬,为我们理解古典审美中的“越轨”提供了案例。 4.3 程式化的审美定型与“才女”的典范塑造 清代,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对传统的遵循,但更注重知识积累和技艺的展示。对“才女”的推崇达到顶峰,美貌成为次要的,能诗善文、精通书画成为进入上流审美圈的通行证。本书将总结明清两代如何将早期积累的审美元素进行最终的整合与定型。 --- 结语:古典美学在当代的回响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回顾自先秦至清末,东方美学在“形”与“神”之间的微妙平衡与动态演变。我们强调,理解古代“美人”的意象,本质上是理解一个时代对“理想人格”的集体投射。最后,简要探讨这种植根于历史的审美基因,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被激活、被误读,以及如何为建构具有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审美提供借鉴。本书希望提供一个扎实的文本基础,供读者自行展开对“美”的无尽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的艺术普及读物良莠不齐,很多最终都沦为精美的图册,缺乏实质性的理论支撑。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的学术深度,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有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可以被具体艺术品印证的小逻辑单元。比如,它在探讨“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概念时,不是空泛地讨论,而是选取了从古希腊建筑到现代主义雕塑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一个智力探险的过程,每次读完都能感觉到思维的提升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美”的执着追求。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精度,要知道,谈论美的书籍,如果自身不够美,那简直是一种讽刺。这本真是做到了内外兼修。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不浪费空间,使得整体版面看起来疏朗有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配图的选择和布局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那些高清的局部放大图,捕捉到了原作中连肉眼都容易忽略的细节纹理,比如油画颜料的堆叠层次、雕塑表面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微妙光泽,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细的“扫描”,这些视觉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让我对艺术品的物质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也让这本书本身成为了一个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艺术鉴赏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文艺腔,但内容可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了艺术的世界。比如,它详细讲解了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来分析。有一章专门讲色彩的运用,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心理学原理和视觉传达技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即便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艺术爱好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里还穿插了许多艺术家的访谈片段和手稿复刻,这些一手资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我感觉不是在看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对于想要提升审美能力,又害怕被晦涩理论吓退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剂良药,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悄然完成了审美层次的跃升。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史中那些“被主流忽略”的女性创作者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读物在这方面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并没有将笔墨仅仅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男性大师,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挖掘和赞美那些曾经被历史尘封的女性艺术家的成就。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揭示了她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阻力和自我突破的艰辛历程。其中有一段关于十八世纪一位肖像画家的描述,她如何在男权主导的沙龙体制下,巧妙地利用她的“女性视角”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读来令人动容。这种对多元视角的拥抱,让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显得更加丰满和公正。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看画”,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谁有权被看见”,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边界,让我意识到美是流动的、是需要被多方声音共同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贴心的地方,在于它对“审美疲劳”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提供。我们现代人看太多信息,眼睛早就习惯了快速扫描,真正的沉静欣赏变得越来越难。这本书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它在介绍作品时,总是会引导读者放慢速度,去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才能被发现的美感。它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你应该欣赏它”的语气,而是温柔地邀请你:“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块石头在光线下是如何呼吸的?”书中设计了一些互动性的思考题,比如让你试着闭上眼睛想象某一幅画的构图,或是尝试用非视觉的方式去描述一件雕塑的触感。这些小练习,有效地帮助我从日常的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中抽离出来,重新激活了我的深度感知能力。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一杯咖啡的拉花到窗外一棵树的枝桠——都多了一层细致入微的欣赏滤镜,这种生活品质的提升,比单纯记住几个艺术家的名字有价值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