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奥森文库传家系列 清华历史课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奥森文库传家系列 清华历史课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海宗 汇智博达出品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中国历史
  • 军事史
  • 奥森文库
  • 清华历史课
  • 文化与兵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兵器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37409
商品编码:2991751833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奥森文库传家系列 清华历史课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定价:48.00元

售价:36.0元,便宜12.0元,折扣75

作者:雷海宗 汇智博达出品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1137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

★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目录

序言历史过去的释义 /1

中国的兵 /1

一、春秋 /3

二、战国 /9

三、秦代 /17

四、楚汉之际 /22

五、西汉初期 /26

六、汉武帝 /31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45

八、东汉 /50

九、后言—汉末至近 /64

无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71

二、中央与地方 /77

三、文官与武官 /80

四、士大夫与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与治乱 /92

七、中国与外族 /99

中国的家族制度 /105

一、春秋以上 /107

二、战国 /109

三、秦汉以下 /121

四、结论 /129

中国的元首 /133

一、列国称王 /135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139

三、帝秦议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148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后言 /161

中国文化的两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国史的分期 /179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20

中外的春秋时代 /209

一、春秋形成 /211

二、特征 /214

三、结论 /219

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腊、罗马文化 /234

三、欧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国文化 /241

附 录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节选)/263

殷周年 /277

序论 /279

西周年代问题 /282

殷商年代问题 /288

殷周年代问题旁论 /292

结论 /293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295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305

一、古书中所见的古代气候与农事 /307

二、古书资料的解释 /309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319

四、今日的情况与前景 /327

五、重建沟洫问题 /331

雅乐与新声 /335

海军与海权 /347

一、海洋与海权的意义 /350

二、海权的因素 /353

三、海权小史 /361

四、空军与海权 /366


作者介绍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帝国兴衰的千年回响:一部解读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思想的深度考察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思想演变脉络的宏大图景,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与军事家如何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阐述并实践其治理与征伐的哲学。我们不直接探讨特定的“清华历史课”或奥森文库的特定选本内容,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关于权力、秩序、战争与和平的核心思想资源。 本书将重点考察思想的源头,即先秦诸子的争鸣对后世军事政治思想的奠基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儒家思想中“德治”与“仁义”如何在复杂的军事冲突中被解读和运用,探讨其对军队组织、士气激励以及战后处置的深刻影响。与此相对,法家思想中关于“法制”、“权术”与“富国强兵”的冷峻逻辑,如何成为帝国中央集权体系得以维系的基石,以及这些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实践如何重塑了战争的形态。道家思想虽看似超脱,但其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柔克刚”的辩证法,在战略层面上提供的独特视角,是理解中国古典战略家深层思维不可或缺的一环。 进入秦汉帝国时代,本书将考察大一统王朝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如何将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与实用化。重点剖析“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对军事动员和边疆政策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汉代在面对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时的战略转变,从早期的和亲政策到卫青、霍去病的“漠北决战”,这背后蕴含着对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投送的深刻认识。汉代的“军功爵制”不仅是军事奖励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稳定的工具,其思想基础值得深入探究。 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为军事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本书将关注这一时期军事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以及游牧民族先进的骑兵战术与中原传统步兵战术的碰撞与融合。在思想层面,玄学的流行对军事将领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对“名教”与“自然”的探讨,间接影响了对战争合理性的认知。 隋唐盛世,军事力量的巅峰,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本书将重点分析唐初的“府兵制”的兴衰,这一制度不仅是军事力量的保障,也是国家财政与人口控制的体现。我们将梳理唐代对于“治边”策略的精细化设计,包括羁縻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广阔疆域内的实践效果。同时,对《孙子兵法》等经典在唐代的注释与发展,反映了当时军事理论的成熟度。 宋代是“重文抑武”思想达到极致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思想的停滞。恰恰相反,面对辽、金、西夏的强大军事压力,宋代的军事理论展现出高度的防御性和技术性。本书将考察宋代在火器、城防工事以及水军方面的技术革新,以及理论家们如何试图在“不战而和”与“被迫应战”之间寻求平衡。对“兵农合一”的失败教训的反思,以及“议和”思想背后的政治逻辑,构成了理解宋代军事困境的关键。 元代,蒙古铁骑的征服带来了全新的军事经验和管理模式。本书将探讨游牧民族的军事组织结构、后勤保障体系,以及他们如何将长距离机动作战发挥到极致。更重要的是,元代统治者如何将游牧军事效率与中原成熟的官僚系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帝国统治模式。 明代,在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权力更迭后,军事思想趋于保守和内敛。我们将分析明初“卫所制”的建立与瓦解过程,以及李如松、戚继光等名将的实战经验如何催生了新的、注重实效的兵书。戚继光的“鸳鸯阵”等战术革新,是技术与实战需求结合的典范,它反映了明代军事家在面对特定敌人(如倭寇)时,对传统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同时,明代的“海防”思想的兴起,标志着对海洋战略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清代,作为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其军事思想的特点在于对前朝经验的系统总结与集权化。本书将分析清朝如何利用其强大的骑兵传统和先进的火器技术,完成了对全国的控制。雍正、乾隆时期的“十全武功”背后,是对“天朝上国”军事威慑力的理论维护。然而,在面对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冲击时,清朝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终结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视角。 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社会伦理与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它既有对“道”与“理”的形而上追求,更有对“术”与“器”的极度实用主义考量。本书试图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展现中国古代统治精英如何理解权力、维护秩序、应对外部挑战的复杂智慧与历史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板和拖沓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一堆繁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能抓住人心的脉络,开篇就给我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了好几章才停下来。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总能巧妙地运用对比和侧写的手法,使得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变得立体而鲜活,而不是那种扁平化的历史陈述。比如他对某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那种挣扎、抉择与最终定型的过程,描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压力。这种叙事张力,在历史普及读物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既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又提供了类似文学作品的阅读快感。不得不说,这种流畅的行文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复杂的历史议题也变得平易近人。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处理得非常考究,这恰恰体现了一本严肃作品的底气。我特地去核对了几处关键的原始文献引用,发现译者和作者在引述时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并且注释详实,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术语做了恰到好处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又不愿被打断阅读流畅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只需要扫一眼脚注,就能明白作者的论据基础,而不是被一连串的页码和缩写搞得头晕脑胀。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可以放心地将它作为后续研究的一个可靠起点,而不用担心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问题。

评分

我一直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关联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文化”与“社会现实”这两大板块,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它在探讨某种思想流派兴起的同时,立刻会转向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法律条文的演变、民间习俗的细微变化,甚至是艺术创作中的某种符号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非常精妙的闭环论证。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让我对于过去只能碎片化理解的知识点,有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化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的观点时所引用的那种微妙的旁证,常常是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却能瞬间点亮整个论述的逻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表象,都能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合着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仿佛立刻就能把我带入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但却透着一股雅致的品味,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能比拟的。翻开内页,纸张的克数和油墨的印制质量也完全达到了收藏级别,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阅读和品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总觉得,一本好书,除了内容本身,它的物理形态也承载着作者的诚意和出版方的匠心,而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那种文化自信和历史沉淀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无法企及的。它让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同样的惊喜。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读了不少关于这个领域的书,大多是堆砌史实,或者陷入了过度宏大的理论框架,读完之后感觉知识是增加了,但思维的边界却似乎没有拓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硬核的学术争议,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甲说”和“乙说”,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并提供一套新的分析工具来审视这些争议。这对我个人的思考习惯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它让我学会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阅读方法。与其说我是在“学习”书本里的知识,不如说我是在“训练”自己去面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