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奥森文库传家系列 清华历史课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定价:48.00元
售价:36.0元,便宜12.0元,折扣75
作者:雷海宗 汇智博达出品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1137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
★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序言历史过去的释义 /1
中国的兵 /1
一、春秋 /3
二、战国 /9
三、秦代 /17
四、楚汉之际 /22
五、西汉初期 /26
六、汉武帝 /31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45
八、东汉 /50
九、后言—汉末至近 /64
无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71
二、中央与地方 /77
三、文官与武官 /80
四、士大夫与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与治乱 /92
七、中国与外族 /99
中国的家族制度 /105
一、春秋以上 /107
二、战国 /109
三、秦汉以下 /121
四、结论 /129
中国的元首 /133
一、列国称王 /135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139
三、帝秦议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148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后言 /161
中国文化的两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国史的分期 /179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20
中外的春秋时代 /209
一、春秋形成 /211
二、特征 /214
三、结论 /219
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腊、罗马文化 /234
三、欧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国文化 /241
附 录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节选)/263
殷周年 /277
序论 /279
西周年代问题 /282
殷商年代问题 /288
殷周年代问题旁论 /292
结论 /293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295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305
一、古书中所见的古代气候与农事 /307
二、古书资料的解释 /309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319
四、今日的情况与前景 /327
五、重建沟洫问题 /331
雅乐与新声 /335
海军与海权 /347
一、海洋与海权的意义 /350
二、海权的因素 /353
三、海权小史 /361
四、空军与海权 /366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板和拖沓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一堆繁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能抓住人心的脉络,开篇就给我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了好几章才停下来。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总能巧妙地运用对比和侧写的手法,使得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变得立体而鲜活,而不是那种扁平化的历史陈述。比如他对某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那种挣扎、抉择与最终定型的过程,描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压力。这种叙事张力,在历史普及读物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既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又提供了类似文学作品的阅读快感。不得不说,这种流畅的行文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复杂的历史议题也变得平易近人。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处理得非常考究,这恰恰体现了一本严肃作品的底气。我特地去核对了几处关键的原始文献引用,发现译者和作者在引述时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并且注释详实,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术语做了恰到好处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又不愿被打断阅读流畅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只需要扫一眼脚注,就能明白作者的论据基础,而不是被一连串的页码和缩写搞得头晕脑胀。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可以放心地将它作为后续研究的一个可靠起点,而不用担心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问题。
评分我一直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关联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文化”与“社会现实”这两大板块,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它在探讨某种思想流派兴起的同时,立刻会转向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法律条文的演变、民间习俗的细微变化,甚至是艺术创作中的某种符号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非常精妙的闭环论证。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让我对于过去只能碎片化理解的知识点,有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化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的观点时所引用的那种微妙的旁证,常常是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却能瞬间点亮整个论述的逻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表象,都能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合着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仿佛立刻就能把我带入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但却透着一股雅致的品味,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能比拟的。翻开内页,纸张的克数和油墨的印制质量也完全达到了收藏级别,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阅读和品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总觉得,一本好书,除了内容本身,它的物理形态也承载着作者的诚意和出版方的匠心,而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那种文化自信和历史沉淀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无法企及的。它让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同样的惊喜。
评分坦率地说,我过去读了不少关于这个领域的书,大多是堆砌史实,或者陷入了过度宏大的理论框架,读完之后感觉知识是增加了,但思维的边界却似乎没有拓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硬核的学术争议,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甲说”和“乙说”,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并提供一套新的分析工具来审视这些争议。这对我个人的思考习惯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它让我学会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阅读方法。与其说我是在“学习”书本里的知识,不如说我是在“训练”自己去面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