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平洋战争
定价:68.00元
作者:儿岛襄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6079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战争爆发自1941年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的珍珠港事件。这场战争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美国使用原子弹等重大事件以及随后出现了冷战局势、反殖民浪潮等局势,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作者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翔实介绍了日本、军方、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更深层次地阐述了战争的时代背景,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战争的历史细节,描述了作为战争一方的日本,是如何谋划、准备、应对、看待这场战争的。同时指出,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武器、兵力、战术,更取决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了战争体系是否完备、组织理念是否先进,以及国家体制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对多方史料的交叉验证和批判性吸收。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通俗读物那样,往往只采信胜利者一方的叙事,而是极其审慎地引入了来自不同阵营、不同层级人物的回忆录、官方档案乃至私人的信件。其中关于战时经济决策的部分,阐述得极为清晰透彻,我以前对那种跨越大陆的资源调配如何影响到前线士兵的食物配给一直很模糊,这本书通过详尽的数据链条,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政治、经济与军事行动之间那种无法割裂的共生关系。作者在引用外文资料时,没有简单地进行直译,而是根据中文语境进行了精妙的注释和转化,保持了原文的精髓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这不光是本好看的故事书,更是一部值得被纳入专业研究参考书目的优秀著作,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由衷敬佩。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战争电影,张弛有度,绝不拖沓。它并非将所有时间点平均分配,而是根据事件的“引爆点”来安排笔墨的轻重缓急。有时候,一段跨越数月的平静期可能只用短短几行文字带过,仅仅是交代一下气象变化或士气的小波动,但一旦进入关键的转折或高潮部分,作者会立刻拉长叙事的时间轴,仿佛将慢镜头用在了最需要聚焦的细节上——比如一次无线电联络的中断,或者某位指挥官眼神中的一闪而过的犹豫。这种叙事上的“变速箱”运用得炉火纯青,让人在阅读时根本无法预测下一刻是陷入冗长而压抑的等待,还是突然被卷入一场迅猛的冲突。它成功地模拟了战争本身的体验:大部分时间在无尽的等待中煎熬,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刻,却可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完成。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失败”和“代价”的探讨深度。很多讲述战争的书籍,无论如何都会倾向于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叙事”——即便是惨胜,最终也指向了某种目标达成。然而,这本书却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徒劳无功的牺牲,投向了那些在地图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失利,并深入剖析了这些失败如何像滚雪球一样,最终塑造了不可逆转的战略态势。作者没有回避决策者的失误和人性的弱点,他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残忍,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使是出于至高善意的行动,也可能导向最坏的结果。这种对复杂性的直面,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战争史,上升到了对人类集体决策失误的深刻反思。读罢,我久久无法释怀的,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把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宏大的战略部署或是枯燥的战役时间线上,反而将焦点巧妙地对准了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我仿佛跟着那位年轻的通讯兵,在南太平洋湿热的丛林中艰难跋涉,每一次蚊虫叮咬、每一次弹药耗尽的恐慌,都细腻得如同昨日发生。他对战争的描绘,褪去了英雄主义的滤镜,剩下的只是泥土、汗水、恐惧和对家乡短暂的思念。特别是关于后勤补给的那几章,以前我总觉得那是军事行动的背景板,但在这本书里,每一次罐头、每一滴淡水,都变成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博弈。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神来之笔,那种无边无际的绿色,如何吞噬掉理性和希望,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压抑感。它不是在讲述“谁赢了谁输了”,而是在探讨“在那种环境下,人性如何被反复淬炼和扭曲”。读完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潮湿空气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霉味和人性的微光。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可以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历史著作的严谨和板正,而是用了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来解构事件的残酷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关键转折点时的克制,他不会用煽情的辞藻去渲染悲剧,而是用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物资消耗数据,或者一句极短的、不带任何修饰的士兵遗言,将历史的重量压在了读者的胸口上。比如,描述一次拂晓突袭失败的段落,开篇是清晨海鸟的叫声,接着是几页关于气温和湿度的客观记录,最后才轻描淡写地带过伤亡数字。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反而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情感填充空间,使得每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审视。它更像是一部哲学思辨录,披着历史的外衣,探讨的是秩序崩塌时,个体意义的构建与消亡。对于追求文学性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