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拂晓著的《音乐表演艺术论(精)》提出了音乐 表演研究的本质论、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接受 论、人才论的系统理论框架,结合历史与现实的音乐 表演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有详细的例证。特 别在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和接受论中不仅对传统 表演实践和现象有所评价,对*新的表演形式和趋向 也有美学审视,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学 科发展,本书分别从“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音 乐表演的历史与发展”“音乐表演的呈现与力度”“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音乐表演的人才与希望”这六章论述了音乐表演艺 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表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多创 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对音乐表演理论的教 学和表演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与表演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美学。目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本科课程“音乐表演美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音乐表演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各类音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
导论
第一章 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
第一节 何为音乐表演
一、艺术学的讨论
二、音乐表演的定义
第二节 不只是音符
一、从作品到音响
二、现代技术条件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边缘还是核心
一、音乐表演的重塑性
二、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第四节 意义的类型与差异
一、三种表演形式
二、传播性、表现性和情景性
第二章 音乐表演的表现与力度
第一节 表现的哲学
一、表现理论的雏形
二、表现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挑战经典概念
一、表现力概念的萌芽
二、表现力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和差异
一、共性表现力、个性表现力与多维表现力
二、表现力差异的几种情况
第四节 表演的力度和深度
一、舒曼《梦幻曲》的表现力剖析
二、表现的力度
第三章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
第一节 一种身份的意义诠释
一、艺术家的形成
二、表演者的形成
三、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当代职责与发展
第二节 表演者到艺术家的距离
一、表演心理技能
二、表演心理控制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奥妙
一、音乐风格问题
二、表演风格问题
第四节 被“他(她)”震撼不是偶然
一、风格的纯正性
二、风格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 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第一节 一种知道和懂的条件
一、接受的美学基础
二、理解的想象力
第二节 复杂社会生态下的审美链条
一、审美接受的社会环境
二、音乐艺术市场的当今发展
三、时代观念与表演创作
第三节 批评的辩证法
这本《音乐表演艺术论(精)》着实让我对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好的表演就是技巧的堆砌,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人类情感的精准拿捏。作者似乎是把舞台视为一个微型的宇宙,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呼吸的停顿,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功能。尤其是在探讨“瞬间的永恒性”那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艺术家如何在转瞬即逝的表演中捕捉并传递出超越时间的情感张力,这对我理解古典音乐和现代舞的精髓帮助极大。书中引用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不仅仅是罗列了名家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特定表演片段的解构,分析其动机、结构和观众接受度的复杂关系,让人读来有茅塞顿开之感。它不像某些理论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实践指导的温度,读完后,我立刻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重新审视我过去听过的那些音乐会,去探寻那些我过去从未察觉到的“隐藏信息”。这本书无疑为所有对舞台艺术抱有严肃探究心的人,提供了一把深入殿堂的钥匙。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极具思辨性的学术氛围,但这种“学术”绝非枯燥的空谈,而是建立在海量观察和跨学科研究之上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构建“表演的本体论”时,似乎借鉴了现象学和符号学的视角,将音乐表演不再仅仅看作是声音的再现,而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和意义生产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身体作为媒介”这一论点的拓展,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技术至上”的偏见。原来,身体的训练和解放,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发出正确的音高或完成高难度动作,它更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进行非语言交流的终极场域。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演规范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西方写实主义表演与东方写意表演在处理角色“在场性”上的根本区别,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需要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但一旦跟上,收获的绝对是质的飞跃。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向哲思的艺术理论著作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总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音乐表演艺术论(精)》在保持其深度之余,保持了令人惊叹的可读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厚,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生动、甚至带有一点文学色彩的语言阐述出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深层理论的读者也能找到切入点。例如,书中关于“即兴性与结构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音乐家排练过程的叙事手法,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场景中,让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表演的“伦理维度”时,并没有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表演者对其艺术遗产、对其观众乃至对其自身创作意图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关照,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坚固桥梁。作为一名常年浸润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人士,我深知学生们在技巧成熟后,往往会陷入对“如何表达”的迷茫。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它细致入微地解析了“情感的外部化”过程——如何将内在的体验转化为外在可被感知的形式,并且区分了“模仿”与“创造”的边界。书中对于“审美距离”的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解释了为何有时过于贴近角色的表演反而会疏远观众,而恰到好处的保留,反而能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和想象力。此外,本书对新媒体时代下表演艺术形态变化的预见性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未来趋势的敏感度和解释力。这不是一本只适合研究过去的大部头,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艺术实践者的行动指南。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一种对艺术本体的虔诚敬畏。它不仅仅是在分析“如何做”,更是在追问“为何要如此做”。作者对“真实性”在表演中的位置进行了极其审慎的探讨,指出在高度程式化的艺术领域中,对“真实”的追求反而需要更精密的、反本能的训练和设计。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感知与表演节奏”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流派音乐在处理同一段落时速度和韵律细微差别的对比,揭示了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的文化潜意识和心理驱动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高超的匠心,从宏观的理论框架,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身体感知与细节处理,层次分明,逻辑递进严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耳朵”和“艺术眼睛”都被重新校准了,过去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现在都能用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语言去描述和理解了。它绝对是同类著作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