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定价:28.00元
作者:韩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汉代把《大学》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论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庸》为公版书,翻版重出或简单注解后出版的同类书不少,但学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读本是学者作注的尝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目录
大学
中庸
作者介绍
韩星 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研究,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社会: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西安中和书院院长等。
文摘
明明德、亲民、至善,这三点就是《大学》的“纲领”,被称为“三纲领”。这“三纲领”与下面的“八条目”合起来就是“大学之道”的全体大用。所以这里“道”更重要,是支撑“三纲领”与“八条目”,也就是整个《大学》的本体,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学之道”的“道”是总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学的话说,则“道”是体,“三纲领”与“八条目”是用。体是用的根据,用就是体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别。“明德”是道的发用,是从道体发出的心性光芒和身体践行。“亲民”是亲身走入人群,将个人道德学问的成就投向社会,亲近民众,在社会中建功立业,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终的结果,无论是内在修己的明德,还是外用安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也就是说,由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暗含了儒家内修与外化合一,内圣与外王一体,下学上达,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为内圣,亲民为外王,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圣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对前面两节的一个小结,说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须依据事物的本末先后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善始善终,而不能舍本逐末,半途而废。朱熹注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本对应始,为先;末对应终,为后。说明这一节是对上面两小节的总结。王阳明同意朱熹之说,但强调不要把本末割裂开来:“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大学问》)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一棵大树树干是本,树梢是末,但树干和树梢是对同一棵树而言的。入大学要修养大人之道,当知修己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并且与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以相互发明。
序言
好的,我来帮你写这五段图书评价。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分量感,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墨香,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意。排版上,作者或编者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韵。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需要注释和解读的段落,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会显得拥挤杂乱,又能让人清晰地分辨出原文与译注之间的界限。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本实体书的质感往往决定了阅读的体验,而这本读本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让我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找到了久违的沉静与专注。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非常到位。很多经典的入门读物,要么是导读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流于表面,无法抓住核心精神。但这里的导读恰恰把握住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和思考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悬的哲学概念,巧妙地转化为我们日常可以体会的道理。那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将原本深邃的篇章逐渐解构,让你从困惑走向豁然开朗。读完导读,我感觉自己对“修身”与“齐家”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有了一种更坚实、更具操作性的认知框架。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籍的门槛,让“儒学经典”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产物,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实践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读者的“定海神针”。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阅读者而言,在面对古文的词义多变和时代背景的隔阂时,一套好的注释是能否坚持读下去的关键。这本读本的注释,特点在于其精准度和适度性。它不会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一股脑倾泻出来,让人应接不暇;而是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最容易引起歧义的关键实词和虚词,辅以简短精炼的解释。更妙的是,它的注释往往能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的引申,而不只是生硬地给出字典式的解释。比如,某个古代的特定礼仪用词,它不仅解释了本意,还稍稍点出了其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关联性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连贯和立体。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仅仅是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注释,就能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语境,阅读体验因此变得异常流畅,很少需要跳页去查阅其他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沉浸感。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保持经典原貌与现代可读性之间所做的努力。我们都知道,直接阅读原典是最好的,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背景知识去啃纯粹的古文。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采取了一种“并置”的策略,将原文和解读放在一个舒适的版面中,但重点是,它的解读不是那种白话式的“翻译”,而更像是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结构,但又清晰地梳理了逻辑脉络。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随时对照,理解古人思维的跳跃点和重点强调处。这种亦步亦趋的跟进,让阅读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会因为某个深奥的句子卡住而感到挫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智慧的桥梁,让阅读不再是费力的“破译”,而成为一种愉快的“领悟”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后续延伸思考部分,真正体现了它的“大众儒学”定位。很多读本在讲完核心内容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是一片空白。然而,这本读本的结尾部分,设置了一系列引导性的探讨主题,它们巧妙地将书中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比如个人责任、社会和谐、以及如何培养下一代等问题联系起来。这些思考题并不是要求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将书中的古老智慧应用于解决眼前的实际困境。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内省欲望。它让我意识到,经典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工具箱。通过这些引导,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的决策中,代入一种更宏大、更注重德行的视角去权衡,这对于个人心性的磨砺和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促使我“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