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词曲类:中原音韵
定价:52.00元
作者: 周德清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141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元周德清撰。爵成于泰定学矛分簿本不分卷帙。考其《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即列诸部字数。正语作词超佣以下,即列作词诸法。盖前为瀚书,后为附论,畛域显然。今据此厘爵二卷。其音鹊之例,以平声分为阴阳,以入声配隶三声,分为十九部。盖全为北曲而作。今录存其书,以备一家之学,而并论其源流得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之下略显陈旧,符合“四库全书”这一系列的传统风格,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内容的精湛。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对“变音现象”的梳理。在音韵研究中,往往对“标准”的固守会压倒对“变化”的关注,而此书却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中原音韵体系形成过程中那些不和谐的“杂音”上。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视为“错误”,而是视为历史演进的必然路径。例如,书中对当时一些地方腔调在词曲创作中出现的“破格用韵”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分析,并追溯了这些“破格”是如何在后来的戏曲规范中被吸收或淘汰的过程。这种对动态平衡的捕捉能力,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史学功底和极强的包容心。它成功地将音韵学从一个静态的符号系统,转化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不断自我修正的语言生命体。对于渴望了解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过渡的语言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观察切口。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中原音韵”这个标题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学院派的森严气息。但翻阅几页之后,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韵部划分,而是从“唱法”的直观感受入手。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心理,从最基本的“上、下、入”声母在不同方言区的使用差异谈起,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音韵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书中附带的那几张关于元曲宫调系统的图表,绘制得极为清晰直观,即便是对音韵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把握住“正宫”、“黄钟宫”等不同调性的情感倾向差异。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几本关于宋元音韵的书籍,往往读到一半就因为概念交叉和术语重复而陷入迷茫,但此书的逻辑线索异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水到渠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于想要研究元代文学或戏曲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极其友好的入门宝典,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超越了单纯的音韵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文献。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作者在分析特定韵部在不同剧目中的使用频率时,无意中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地域文化交流的微妙图景。比如,书中提到某类韵部在北方的杂剧中偏爱表现英雄豪迈的主题,而在南方的早期南戏中则更多地用于表现细腻的闺怨,这种地域性和主题性的关联,绝非偶然。作者通过音韵的选择,侧面反映了不同文化圈在情感表达模式上的差异。阅读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将书中的韵部归类与现存的戏曲音乐进行对照,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出当年的演唱场景,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将语言工具与文化心理深度捆绑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它不再只是单纯的“学问”,而是一种对历史氛围的沉浸式体验,让我对那个“百花齐放”的中古艺术生态产生了更深切的共鸣。
评分这部《四库全书词曲类:中原音韵》的书评着实让我这个古典文学爱好者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堆砌艰深术语的学术专著,反而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将复杂的音韵学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元代戏曲声腔演变脉络时的那种精妙笔触。比如,书中对于“平水韵”向“杂剧韵”过渡的论述,不再是枯燥的音标对比,而是结合了当时剧作家的实际创作困境和观众的审美习惯来分析。读到此处,我仿佛能感受到宋金易代之际,文人墨客在韵律规范上所经历的挣扎与创新。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大量散佚或不易见的元杂剧残篇,作为印证材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有了鲜活的文本支撑。这种以文本研究音韵,以音韵反观文学创作的立体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元曲音乐性的理解。它不是停留在对格律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声腔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层面,读来令人大呼过瘾,对后世的昆曲乃至后来的地方戏曲的声律基础,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堪称一部兼具学理深度和阅读趣味的佳作。
评分这部《四库全书词曲类:中原音韵》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活化石”整理报告,而非一本冰冷的音韵字典。它最让人称道之处,在于对“雅俗共赏”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度挖掘。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原音韵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更具传播力的语言规范,是如何打破了唐宋以来文人阶层对音律的垄断。书中详细考证了当时勾栏瓦肆中演唱者的实际发音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官方或士大夫阶层对“正音”的定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上声”和“去声”在不同场合的变读现象的论述,作者引用的民间俗语和街头俚曲作为佐证,这种接地气的史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说服力。它不再仅仅是探讨古人“怎么读”,更是在探究古人“为什么这样读”,这种对文化生态的关怀,使得全书充满了生命力和时代感,读来让人感受到的是文学与生活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论悬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