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浮生六记/学经典 | ||
| 作者 | 沈复 | ||
| 定价 | 20.00元 | ||
| ISBN号 | 9787534832789 |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259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本书的注释为简注,内容包括一些难解的词语、人名、地名、诗文典故等,只要读者能大体读懂的词语,不再出注。对所注词语,简要说明词义,不作征引和发挥。 本书正文选用朱剑芒所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该书于1936年刊行。之所以选用这个本子,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个本子的校勘比较精,错误不多;二是它次刊出了第五、六卷,是一个“全本”。同时还参考了其他三种整理本,即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宗阳校点的《浮生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金性尧、金文南所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
| 编辑推荐 | |
| 购买学经典**辑、第二辑、第三辑请点击:学经典**辑(40种)学经典第二辑(40种)学经典第三辑(20种)本书正文选用朱剑芒所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该书于1936年刊行。之所以选用这个本子,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个本子的校勘比较精,错误不多;二是它次刊出了第五、六卷,是一个“全本”。同时还参考了其他三种整理本,即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宗阳校点的《浮生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金性尧、金文南所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的注释为简注,内容包括一些难解的词语、人名、地名、诗文典故等,只要读者能大体读懂的词语,不再出注。对所注词语,简要说明词义,不作征引和发挥。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它描绘的场景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却能从中咂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读着那些关于光影、关于季节更迭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彼时的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都能被他捕捉并赋予深远的意味。这种对“小中见大”的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而是像一杯温润的清茶,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长韵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每一次都在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一次对话,这种沉淀感,是当下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摹,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让人恨不得立刻抛却尘嚣,去寻觅那份遗失在山水间的宁静。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文字时,我的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它们过于沉湎于过去,缺乏现代人所追求的激情与效率。然而,这本书巧妙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但绝非拖沓,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从容。作者的文字功力高超,遣词造句之间流淌着一种古典韵味,但又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仿佛是邻家老者在慢悠悠地讲述着他的人生片段。更让我触动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对“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无论境遇如何,总能从最朴素的事物中发现并创造出令人心动的美感。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生活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忙碌,而错过了身边那些本应被珍视的瞬间?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简单、纯粹生活的渴望,它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生活喧嚣的有效良方,是精神世界的栖息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串由不同情感色调串联起来的珠链。每一段独立的记录,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但将它们串联起来看时,那种人生的纹理和情感的递进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我特别喜欢作者叙述的视角,那种超脱物外又身在其中的矛盾感,让人对主人公的境遇产生了一种既同情又不至于完全沉溺的微妙距离。这使得我们可以更理性地审视生活中的得与失。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但这种思考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自然渗透出来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不屑一顾的琐碎日常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标准,一种对抗虚无的坚韧力量。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一定是“清醒的梦境”。作者用一种近乎梦幻的笔法描绘着现实,让那些曾经平淡无奇的场景,经过他的重塑,立刻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惊讶于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那种对“物是人非”的洞察,既带着感伤,又饱含着对当下美好的珍惜。这种对有限生命的体悟,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极其动人的“物哀”之美。它不像那些激昂的文学作品,需要你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追逐情节,它更像是一场缓慢的、深入骨髓的洗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背景的变迁进行了微妙的融合,而没有让任何一方喧宾夺主。你可以在其中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生活侧影,但核心永远是作者及其身边人的情感起伏和精神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绝非盲目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历经磨难后沉淀下来的、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纳。这种“知足常乐”的境界,在当今这个永远追求“更多”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喧嚣,最终回归到生命最本质的需求:爱、美、以及平静的陪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