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定价:46.00元
作者:周仁来 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3157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名家名师分专题对心理学研究各个领域的新发展进行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脑与社会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人格结构、积极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受邀的名师名家有北京大学心理系的朱滢、周晓林、方方、吴艳红、钱铭怡、谢晓非等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兰、张建新、王二平、李娟、蔡华俭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嘉、朱朝吉吉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郭春彦、丁锦红等教授。本书可极大地拓展学习者的研究视野,是心理学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前沿
年老化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
行为经济学新进展——神经经济学的角度
早期视觉皮层在情境效应和注意中的作用
运动知觉概述
记忆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阅读的眼动研究
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研究进展
情感计算与微表情研究
中国人自我的神经基础
自我研究——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跨种族面孔识别
内隐联系测验简介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伦理规范
北美的临床心理学训练体系及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精神病现状及思考
主体心理治疗
当代积极心理学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确实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学术力作。我一直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充满好奇,也关注着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证研究。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其前沿的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它不仅仅罗列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进展背后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认知心理学部分,作者们对“工作记忆”的最新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仅回顾了经典模型,更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利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如fMRI和EEG)所获得的突破性证据,揭示了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具体表征和动态过程。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精密的实验,对信息如何在短期内被加工、存储和提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关于“决策心理学”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书中不仅分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行为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比如“损失规避”和“锚定效应”等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还引入了“直觉”和“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是否受到了不自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语言专业而不失可读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现代心理学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自从上次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它就成了我书架上的常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社会认知”这一块内容的深入挖掘。近些年来,人们对群体行为、人际互动以及社会偏见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前沿的视角。书中对于“具身认知”在社会情境下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研究是如何表明我们的身体姿势、动作甚至呼吸模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判断,以及我们自身的社会态度。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紧密和复杂。另外,关于“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等社会心理学现象,书中不仅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还引用了许多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案例,展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发展的。特别是对社交媒体对群体行为影响的研究,让我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着力于连接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比如在组织管理、教育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备了很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新发现。《心理学研究新进展》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让我感到惊喜连连。书中对“依恋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不仅回顾了早期基于家庭内部互动模式的研究,更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脑科学技术,如脑电图(EEG)和眼动追踪,来探索早期依恋关系如何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对个体成年后亲密关系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长远影响。这让我对早期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科学、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关于“青少年期身份认同的构建”这一主题,书中整合了跨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如何形成自我认知,以及网络社交对身份认同形成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者们还特别关注了“风险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了青少年冒险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认知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整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对生命全程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个体面临的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读者。
评分近来,我对“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尤为关注,而《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在这方面的内容,绝对是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书中关于“心理应激与生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让我对压力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生理通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了科学而系统的认识。它不仅回顾了应激反应的经典模型,更引入了关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长期的心理压力如何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让我深刻反思了日常生活中应对压力的重要性,并对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身体健康的可能性充满了信心。此外,关于“正念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障碍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疗效评估,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实证研究数据,还探讨了不同疗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这种基于证据的疗法介绍,让我对现代心理治疗有了更客观、更积极的看法。整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出色,对于想要了解如何通过心理学来维护身心健康,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心理治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在读完《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的关于“人工智能与认知”的部分后,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作者们以非常前瞻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未来两者之间的互动。书中不仅回顾了早期的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更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在模仿人类视觉、听觉和语言理解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让我对“智能”的定义有了更宽广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人类独特性以及未来意识本质的思考。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人类-AI协作”的潜在模式,例如,如何在医疗诊断、科学研究乃至艺术创作等领域,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作者们对这些前沿课题的论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科技与人类社会融合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此外,书中也触及了“伦理困境”和“社会影响”等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偏见问题、隐私保护以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等。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科技前沿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