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章 时代之子
第二章 通往巴黎之路
第三章 胜利与灾难
第四章 流亡
第五章 “是光就会灿烂”
第六章 “坚固的堡垒”
音乐
概述
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
唐豪瑟
罗恩格林
从歌剧到乐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纽伦堡的名歌手
帕西法尔
书中人物
术语表
CD曲目注释
......
在瓦格纳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他的为人和音乐仍然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洞察了人心,另一些人则谴责他为一个危险的自由思想者、一个原始法西斯分子以及傲慢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那宏大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被誉为西方文化*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被视为狂妄自大创作力的实例。史蒂芬·约翰逊著的这本《瓦格纳传》无意粉饰瓦格纳性格中的阴暗面,但是认为他理想中一些*精致的方面**了其缺点。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勾勒出瓦格纳的成长之路——从微不足道的开始,到创作出*灿烂创新、优美动人的音乐。......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尤其是那个封面——那种深沉的酒红色配上烫金的字体,立马就提升了它作为案头书的格调。打开书页,我立刻被吸引住的是其叙事的节奏感。作者似乎深谙戏剧的精髓,他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细致描绘瓦格纳与其情妇、赞助人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何时又该如洪水般倾泻而下,描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时的那种风暴般的反响。对我这种偏爱文学性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人情味”。它没有将瓦格纳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神祇,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充满缺陷、自负、甚至有些可笑的凡人。书中对“反犹主义”等敏感议题的处理也相当审慎和深入,没有回避其人格上的阴暗面,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冷静的剖析,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历史责任感。每当读到关键转折点,比如他流亡海外的经历,作者总能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流亡者特有的疏离感和被放逐的尊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是在“沉浸”于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变迁之中。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对十九世纪欧洲美学思潮,尤其是浪漫主义晚期思潮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对于真正对瓦格纳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值得投入精力的“硬通货”。我最喜欢的段落,是作者对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创立过程的详述。那段描述简直就是一部创业史诗,展示了瓦格纳如何运用其非凡的魅力和近乎欺骗性的说服力,说服了巴伐利亚国王和无数富有的追随者,最终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上,建立起一座完全服务于他个人艺术愿景的“圣殿”。书中对那些早期支持者的心理描摹非常细腻,他们是如何被瓦格纳的激情所点燃,又是如何被他的财务黑洞所拖垮的,这种人性层面的挣扎,比任何华丽的乐评都要震撼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梳理了艺术理想与现实运作之间的鸿沟,展示了“伟大”往往伴随着多么巨大的社会工程和个人牺牲。每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新的角度去理解他那些饱受争议的晚期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视角的切换。有些章节会完全聚焦于瓦格纳的音乐哲学,深入解读他如何建构“主导动机”体系,以及他对歌剧院结构,乃至整个城市规划的奇思妙想。另一些章节则会突然拉回到他与李斯特、尼采等文化巨匠的友谊与决裂上来,这些旁征博引,使得瓦格纳的形象立刻立体了起来,不再是孤立的音乐家,而是那个时代文化竞技场上最耀眼的角斗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时所采取的“翻译”手法,他总能用一种清晰、不失深度的语言将瓦格纳那些宏大而又抽象的观念——比如“救赎的爱”、“日耳曼精神的复兴”——转化成读者可以理解的脉络。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瓦格纳的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冲击力,根源在于他本人就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意识形态机器,而这台机器的蓝图,就被作者层层剥开,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他提及的那些德语术语,这证明了这本书的文本密度和引导性是多么强大。
评分这本关于理查德·瓦格纳的传记,厚重得像一本砖头,初捧在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史诗感有了初步的预设。我原本是抱着学习音乐史的严谨态度来翻阅的,期待着能从文字中窥见这位“拜罗伊特巨匠”创作背后的那股几乎是神谕般的力量。然而,阅读的体验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梳理,而是充满了对十九世纪欧洲文化土壤的细致描摹。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瓦格纳的生平,更像是在重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对路德维希二世与瓦格纳之间那种近乎扭曲的、超越君臣关系的描绘,简直如同莎士比亚戏剧般充满了张力。书中的细节考证令人叹服,比如对《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初期,瓦格纳在瑞士苏黎世的贫困生活与他宏大构想之间的巨大反差,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听”到那种在窘迫中迸发出的、对“总体艺术作品”的偏执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音乐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天才如何与世俗、与政治、与自我欲望搏斗的深度剖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创作中“不妥协”的代价与荣耀,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瓦格纳在阿尔卑斯山间进行了漫长而又魔幻的朝圣之旅。
评分这本传记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巧妙地避免了维多利亚时代那种冗长拖沓的叙事腔调。作者在叙述重大事件时,节奏把握得如同交响乐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瓦格纳后期健康状况恶化的描写,那不是简单的病历记录,而是结合了他创作的枯竭与内心世界的挣扎。有一种观点认为,瓦格纳晚年的作品虽然技术上登峰造极,但精神上已有所耗尽,这本书通过对外界环境压力的细致描绘,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它不仅讲述了瓦格纳“做了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他必须那样做”的内在驱动力。读完后,我对瓦格纳的形象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留着大胡子的作曲家,而是一个被自己创造的艺术理想所吞噬的,充满矛盾的“现代人”的先驱。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巨著,它给予读者的回味时间,远长于阅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