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高品质CD
175首西方音乐代表作品
带您聆听、感悟西方音乐发展史
大事记年青详细记录各时期在音乐、历史、艺术及建筑、文学方面的重要事件;术语表囊括西方音乐中具代表性的重要关键词及其释义,方便资料查询与使用。
25万字详尽阐释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早期、马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二十世纪
一本附录囊括术语表与各时期的大事记年表(音乐、历史、艺术及建筑、文学)
10CD包含175首由各时期的重要作曲家所创作的富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的乐曲
赠送作曲家生卒年轴表
内容推荐
西方音乐历经了早期(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的重要发展,从“单调”的程式化逐步走向丰富多彩、颇具个性的“复调”式展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西方音乐1500年(套装共2册)》共有25万字的文字叙述,配合所述内容同步提示CD赏析指南,使理性文字解读与感性音乐引导巧妙结合,让您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西方音乐,全方位领略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教材设计和编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无疑是清晰的,每一章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划分,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自主学习者,我发现其连贯性和叙事性有待加强。历史的演进不应该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条河流。当我读完文艺复兴的对位法,再跳到浪漫主义的主题发展时,中间那条连接音乐审美和技术变革的“红线”有时显得模糊不清。例如,对于“什么是‘进步’?”这个问题,书中给出的解答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积累,而非审美观念的迭代。此外,教材中对于非德奥中心主义的探讨似乎有所欠缺,虽然西方音乐史的主体自然是欧洲,但面对全球化的今天,对其他文化影响或被影响的简要提及,能让这部“西方音乐史”的视野更加开阔和立体,现在的版本给我的感觉还是有点“关起门来”的意味。
评分这套教材的“百科全书”倾向十分明显,它试图涵盖的领域太广,导致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缺乏独到的洞察。比如,在探讨20世纪的现代主义浪潮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序列主义、偶然音乐等流派之间微妙差异的精妙剖析,或者能更深入地挖掘这些流派背后的哲学基础。然而,书中给出的解释相对比较公式化,更像是一种对各种“主义”的名词解释集合,而不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论证。我总感觉,如果能把篇幅集中于其中两三个关键转折点进行深度挖掘,效果可能会比这种大而全的叙事要好得多。这种广度上的追求,牺牲了深度上的锐度。我更倾向于一本敢于提出鲜明观点、带着作者个人深刻理解的书籍,而不是一本力求面面俱到的“标准答案”手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在脑中补全“所以呢?”这个问号,因为书本似乎只完成了陈述任务,而忽略了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环节。
评分我手里这套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内容扎实,但阅读体验有些“硬核”。它更像是一本为音乐专业学生准备的案头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爱好者、试图用生动笔触描绘音乐画卷的通俗读物。尤其是乐理基础部分,内容密度非常高,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和声学基础不算特别牢固的人来说,理解起来颇有压力。很多概念的阐述是直接给出的定义和规则,缺乏必要的情境化解释。例如,当讲到调性体系的瓦解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当时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作曲家打破传统束缚的探讨,但书里更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这让音乐史的演进似乎脱离了其诞生的土壤。另外,配套的CD资源,我尝试听了几段,虽然提供了范例,但有时范例的选择似乎过于偏向那些学术上公认的“重要”作品,而忽略了一些能更直观展示某种风格特点的“金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专业读者深入探索的兴趣。总的来说,它是一把瑞士军刀,功能齐全,但用起来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和耐心去磨合。
评分坦白讲,这套书的纸质和装帧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个需要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工具书而言,并不算特别友好。纸张略薄,在标记和勾画重点时,墨水容易洇到背面,影响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套包含理论和乐理的书籍,插图和谱例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虽然配有大量的乐谱片段,但有些复杂的和声进行图示或曲式结构图,在缩小印刷后,细节辨识度偏低,我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那些细小的连线或标记,这在快速学习时无疑是效率的杀手。理论知识本身我已经花了时间去理解,不希望在物理媒介上再遭遇额外的障碍。一本好的工具书,其载体本身也应该是为知识服务的,而不是成为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绊脚石。整体来看,它更像是努力想成为一本“大部头”,但在细节处理上,尤其是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教材时,显得不够精雕细琢。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我抱着挺大的期待入手的,毕竟是“西方音乐1500年”这么宏大的主题,还配了教材、理论教程和乐理基础,想着这一套能帮我系统地梳理清楚从文艺复兴到近现代的脉络。但实际阅读下来,感受颇为复杂。首先,它的时间跨度确实惊人,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五百年的风云变幻,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在处理具体的时期划分和风格演变时,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像是走马观花。比如,巴洛克时期的细节铺陈,在涉及具体作曲家及其创新点时,虽然有所提及,但深度上总感觉差了一层,没有真正让我体会到那种“范式转移”的震撼。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理论与史实的结合点处理得略显生硬。教材部分讲到曲式结构,理论部分又跳到和声进行,中间似乎少了一个润滑剂,读者需要自己在大脑里搭建起音乐史的河流与音乐理论这座堤坝之间的联系。初学者可能会被这种并列式的结构搞得有点晕头转向,期待的是一个能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不是一堆井井有条但略显孤立的知识点堆砌。希望后续的阅读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豁然开朗,目前为止,感觉更像是在搭建一个骨架,血肉还需自己去填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