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民族器樂鑒賞 |
| 叢書名: | 公共藝術與人文素養叢書 |
| 作者/主編: | 李昆麗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46759 |
| 齣版年份: | 2009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12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2元 |
| 實際重量: | 20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章 琵琶篇
一、琵琶概述
二、融閤中發展的古代琵琶
三、宋、元以來琵琶與麯藝的融閤
四、近現代各地琵琶流派的形成
五、蓬勃發展的新中國琵琶藝術
六、現當代琵琶演奏形式及發展
第二章 古琴篇
一、前言
二、古琴的曆史
三、古琴的結構
四、古琴指法
五、古琴記譜法
六、古今琴人簡介
七、美麗的傳說
八、古琴麯賞析
九、古琴展望
第三章 二鬍篇
一、二鬍的起源與繁衍
二、古今演奏傢及名麯
三、作麯傢及作品
四、有關二鬍的奇聞逸事
第四章 古箏篇
一、古箏曆史概述
二、古箏的種類和結構
三、古箏的音域、定弦及常用技法
四、古箏流派傳人及其代錶麯目
五、近現代演奏傢
六、古箏名麯欣賞
第五章 笛簫篇
一、有趣的笛簫迷思
二、中國笛子的特點
三、中國傳統笛子的種類和形製
四、中國新笛的
五、笛子演奏名傢
六、笛子名麯賞析
七、簫的曆史與命運
第六章 揚琴篇
一、揚琴在中國的發展
三、樂器特點
三、種類及其特點
四、揚琴流派
五、揚琴名傢
六、揚琴名麯賞析
琵琶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古琴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二鬍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古箏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笛簫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揚琴主要參考書目及圖片資料
一本麵嚮綜閤性大學學生的美育通識教材。《中國民族器樂鑒賞》主要介紹瞭古琴、琵琶、二鬍、古箏、笛子、洞蕭等樂器的基本知識及名麯賞析。《中國民族器樂鑒賞》以邊講解、邊演奏的形式,漫談中國民族彈弦樂的藝術魅力。通過嶄新的課堂實踐,使我有機會不斷地修改和豐富自己的課件,並結閤當代大學生課程設置和知識結構的改革需求,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把現場演奏與視頻相結閤,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們深刻體味民族音樂的美妙,真切領悟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這本《正版中國民族器樂鑒賞》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傳統音樂知之甚少,卻又渴望深入瞭解的“門外漢”量身定做的入門寶典!翻開第一頁,就能感受到作者李昆麗教授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對民族音樂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手把手地將我們領進一個絢爛多彩的音樂殿堂。書中對各類樂器的曆史淵源、製作工藝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能聞到竹子的清香,觸摸到古箏的絲弦。尤其欣賞它在解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器樂風格時的那種細膩對比,比如絲竹樂的婉轉與 گُژان 的粗獷,那種地域文化的差異性,被剖析得淋灕盡緻。我以前總覺得民族音樂聽起來有點“雜”,但讀完這部分內容後,纔明白那是不同音色組閤下的精妙平衡,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東方韻味,是任何現代音樂都無法替代的。對於考研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體係結構清晰,知識點覆蓋全麵,絕對是打下堅實基礎的不二之選,即便是日常賞析,也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作為一名在音樂理論學習上有些許基礎的人,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隻是走個過場,無非是把一些我已知的知識點重新排列組閤一下。然而,李昆麗老師的視角總能帶來新的啓發。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器樂在戲麯中的角色演變”這一章節的論述,那是教科書中常常被一筆帶過但至關重要的環節。書中對闆鬍、京鬍等聲器在不同劇種間的音色調性差異進行瞭精密的分析,甚至追溯到瞭清代以來社會變遷對器樂編製的影響。這種宏大敘事下對微觀細節的精準把握,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曆史文化功底。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器樂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微縮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社會史。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重新整理自己對傳統文化脈絡的認識,每一次翻閱,都能在熟悉的知識點上發現新的思考角度,絕對算得上是一部能帶來持續學習動力的工具書。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帶有“考研教材”標簽的書籍都有點敬而遠之,總擔心內容過於晦澀刻闆,閱讀體驗會像啃石頭。但《中國民族器樂鑒賞》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在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我尤其鍾愛書中對“意境”的探討部分,那纔是中國音樂的靈魂所在。它沒有止步於講解“什麼是宮商角徵羽”,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音高在古代哲學體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構建起古人特有的審美情趣。比如,對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這類經典描述的深入解讀,讓我在聽琴麯時,不再僅僅是聽到聲音的起伏,而是能“看”到那流光溢彩的畫麵感。這種由聲入心的引導,是許多其他音樂鑒賞書籍所欠缺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審美品位的培養,讓讀者真正學會如何去“聽”而不是“聞”音樂,這對於提升個人藝術素養大有裨益,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費力。
評分坦率地說,我購入這本書時,最擔心的就是“全新考研教材”這個前綴帶來的巨大壓力感。我期待它能幫我高效備考,但又不希望它枯燥乏味到讓人無法堅持。幸運的是,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和插圖選擇非常用心。那些清晰的樂器結構圖解,對於理解復雜的發聲原理和演奏技巧非常有幫助,比乾巴巴的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更彆提書中引用的那些經典麯目的賞析片段,文字極具畫麵感和感染力,讓人有立刻去尋找原麯試聽的衝動。我試著按照書中推薦的順序去聆聽瞭不同樂器的閤奏麯目,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就像是被帶入瞭古代文人雅士的聚會現場。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轉化為瞭可以輕鬆享受的文化體驗。如果說其他教材是“考試指南”,那這本書更像是為你打開一扇通往真正音樂世界的“密室之門”,讓人流連忘返,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
評分我對民族器樂鑒賞的學習目的,是想尋找一條可以連接古今、貫穿南北的理解之道。這本書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包容性極強的框架。《正版中國民族器樂鑒賞》在介紹完器樂分類和曆史沿革之後,花瞭大篇幅討論瞭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的建製與改編問題,這對於關注當代發展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它沒有沉湎於過去的美好,而是積極探討瞭民族樂器如何在現代音樂語境下找到新的生命力,比如不同民族樂器聲部在交響化編配中的功能對調和。這種前瞻性的視野,使得這本書不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對未來民族音樂發展的深度思考與鋪墊。讀者在掌握瞭基礎後,會自然而然地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這種引導性的深度討論,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是一部真正有前瞻視野的優秀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