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中国民族器乐鉴赏李昆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46759

正版中国民族器乐鉴赏李昆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467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昆丽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器乐
  • 器乐鉴赏
  • 中国音乐
  • 考研教材
  • 李昆丽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音乐类
  • 教材
  • 9787562146759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46759
商品编码:29859853924
页数:129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民族器乐鉴赏
丛书名: 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丛书 
作者/主编: 李昆丽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46759
出版年份: 2009年9月1日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129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2元
实际重量:  20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章 琵琶篇

一、琵琶概述
二、融合中发展的古代琵琶
三、宋、元以来琵琶与曲艺的融合
四、近现代各地琵琶流派的形成
五、蓬勃发展的新中国琵琶艺术
六、现当代琵琶演奏形式及发展

第二章 古琴篇
一、前言
二、古琴的历史
三、古琴的结构
四、古琴指法
五、古琴记谱法
六、古今琴人简介
七、美丽的传说
八、古琴曲赏析
九、古琴展望

第三章 二胡篇
一、二胡的起源与繁衍
二、古今演奏家及名曲
三、作曲家及作品
四、有关二胡的奇闻逸事

第四章 古筝篇
一、古筝历史概述
二、古筝的种类和结构
三、古筝的音域、定弦及常用技法
四、古筝流派传人及其代表曲目
五、近现代演奏家
六、古筝名曲欣赏

第五章 笛箫篇
一、有趣的笛箫迷思
二、中国笛子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笛子的种类和形制
四、中国新笛的
五、笛子演奏名家
六、笛子名曲赏析
七、箫的历史与命运

第六章 扬琴篇
一、扬琴在中国的发展
三、乐器特点
三、种类及其特点
四、扬琴流派
五、扬琴名家
六、扬琴名曲赏析
琵琶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古琴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二胡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古筝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笛箫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扬琴主要参考书目及图片资料




一本面向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美育通识教材。《中国民族器乐鉴赏》主要介绍了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子、洞萧等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名曲赏析。《中国民族器乐鉴赏》以边讲解、边演奏的形式,漫谈中国民族弹弦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崭新的课堂实践,使我有机会不断地修改和丰富自己的课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的改革需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现场演奏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地让学生们深刻体味民族音乐的美妙,真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概览》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民族音乐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及对中国传统音乐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中国音乐文化的宏大脉络、核心特质及其演变历程。我们着重于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而非对某一特定音乐体裁的细致入微的技法剖析,以此确保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平衡。 第一部分:历史的深层回响——中国音乐的源流与演变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追溯中国音乐的起源,从史前时期的乐器遗存和岩画线索入手,探讨早期音乐在祭祀、劳动和生活中的地位。我们将详细梳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解析“雅”、“颂”、“变”、“雅”、“羽”等概念的内涵,理解音乐如何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随后,重点转向先秦时期的哲学思辨对音乐理论的影响。重点考察《诗经》和《楚辞》中的音乐形态,以及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自然之音”在理论上的分野与融合。通过对古代文献(如《乐记》)的深入解读,阐明古人对音乐“性”与“用”的深刻洞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本章将详述佛教音乐、西域音乐(如龟兹乐)的传入及其对本土音乐体系的冲击与滋养,分析燕乐的形成及其在宫廷和民间的流行状况。唐代“十部乐”的结构及其对后世影响将得到细致的梳理。 宋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催生了新的音乐形式。我们将探讨“词”“曲”在音乐化过程中的地位,介绍南戏、昆曲等成熟戏曲音乐体系的构建,并分析以文人音乐(如古琴减字谱的完善)为代表的精微审美取向。最后,概述近代以来,在西方音乐体系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所经历的现代化转型与学术研究的肇始。 第二部分:音乐的结构与审美——理论体系的解析 中国音乐的理论体系具有其独特性。本章将聚焦于音高系统和调性基础的探讨。不同于西方十二平均律,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音律的生成基础,包括“三分损益法”的原理及其在“十二律”中的体现。探讨“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声调结构中的运用。 节奏与节拍方面,本书将区分旋律的“节拍感”与“自由节奏”的运用,尤其关注板式在叙事性音乐中的核心作用。 音色构成的审美价值在中国音乐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部分将超越对乐器分类的简单描述,深入探讨传统音乐对“声”、“韵”、“腔”的独特理解。例如,对古琴“吟猱绰注”等指法所产生的复音性音色美学的分析,以及对戏曲腔体中“以声夺人”的艺术追求的探讨。 第三部分:广袤地域的声景——区域音乐文化形态的比较 中国幅员辽阔,孕育了风格迥异的区域音乐文化。本部分采取地域板块划分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地域环境、人文风俗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内在关联。 北方音乐: 分析黄河流域的信天游、秧歌等音乐形式,着重探讨其粗犷、豪迈的风格成因,以及与黄土高原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 江南丝竹与雅乐的传承: 探讨以江浙为核心的文人音乐传统,分析其精巧、细腻的审美特征,并解析“十番锣鼓”等复合音乐形态的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性: 深入分析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多元民族的音乐生态。例如,对少数民族的史诗叙事音乐、多声部和声的独特结构,以及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相关的仪式音乐进行介绍。 中原戏曲与说唱的繁荣: 选取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剧种(如京剧、越剧等)作为研究范例,分析其板式、道白、锣鼓点等音乐要素在戏剧表现中的功能,以及其音乐本体的“程式化”特征。 第四部分:学术的脉动——中国音乐学的现代建构 最后一部分将关注中国音乐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探讨自20世纪初,以留学归国学者为代表,对“中国音乐”进行系统性记录、分类和理论建构的早期努力。分析西方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理论如何被引入并与本土研究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本章还将讨论当代音乐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如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等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 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历史案例和音乐现象,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体系,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历史走向微观的审美,最终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远价值。本书特别强调对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理解,而非单纯的技法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正版中国民族器乐鉴赏》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却又渴望深入了解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入门宝典!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作者李昆丽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对民族音乐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手把手地将我们领进一个绚烂多彩的音乐殿堂。书中对各类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竹子的清香,触摸到古筝的丝弦。尤其欣赏它在解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器乐风格时的那种细腻对比,比如丝竹乐的婉转与 گُژان 的粗犷,那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以前总觉得民族音乐听起来有点“杂”,但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才明白那是不同音色组合下的精妙平衡,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东方韵味,是任何现代音乐都无法替代的。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体系结构清晰,知识点覆盖全面,绝对是打下坚实基础的不二之选,即便是日常赏析,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带有“考研教材”标签的书籍都有点敬而远之,总担心内容过于晦涩刻板,阅读体验会像啃石头。但《中国民族器乐鉴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在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尤其钟爱书中对“意境”的探讨部分,那才是中国音乐的灵魂所在。它没有止步于讲解“什么是宫商角徵羽”,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音高在古代哲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古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比如,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经典描述的深入解读,让我在听琴曲时,不再仅仅是听到声音的起伏,而是能“看”到那流光溢彩的画面感。这种由声入心的引导,是许多其他音乐鉴赏书籍所欠缺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品位的培养,让读者真正学会如何去“听”而不是“闻”音乐,这对于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大有裨益,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

评分

作为一名在音乐理论学习上有些许基础的人,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只是走个过场,无非是把一些我已知的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一下。然而,李昆丽老师的视角总能带来新的启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器乐在戏曲中的角色演变”这一章节的论述,那是教科书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至关重要的环节。书中对板胡、京胡等声器在不同剧种间的音色调性差异进行了精密的分析,甚至追溯到了清代以来社会变迁对器乐编制的影响。这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握,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器乐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音乐社会史。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新整理自己对传统文化脉络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能在熟悉的知识点上发现新的思考角度,绝对算得上是一部能带来持续学习动力的工具书。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入这本书时,最担心的就是“全新考研教材”这个前缀带来的巨大压力感。我期待它能帮我高效备考,但又不希望它枯燥乏味到让人无法坚持。幸运的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插图选择非常用心。那些清晰的乐器结构图解,对于理解复杂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非常有帮助,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更别提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曲目的赏析片段,文字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人有立刻去寻找原曲试听的冲动。我试着按照书中推荐的顺序去聆听了不同乐器的合奏曲目,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就像是被带入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现场。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了可以轻松享受的文化体验。如果说其他教材是“考试指南”,那这本书更像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真正音乐世界的“密室之门”,让人流连忘返,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

评分

我对民族器乐鉴赏的学习目的,是想寻找一条可以连接古今、贯穿南北的理解之道。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框架。《正版中国民族器乐鉴赏》在介绍完器乐分类和历史沿革之后,花了大篇幅讨论了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建制与改编问题,这对于关注当代发展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没有沉湎于过去的美好,而是积极探讨了民族乐器如何在现代音乐语境下找到新的生命力,比如不同民族乐器声部在交响化编配中的功能对调和。这种前瞻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未来民族音乐发展的深度思考与铺垫。读者在掌握了基础后,会自然而然地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这种引导性的深度讨论,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一部真正有前瞻视野的优秀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