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育
定价:24.80元
作者:杨文轩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40226911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育》共分为七章: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社会发展,健康自我管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体质健康评价与锻炼,运动项目概览等。教材突出指导思想,特别设立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使整个体系与三维健康观吻合。同时,对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只作为介绍,统揽在第七章中,剔除了许多在中学中出现过的常识性知识,增加了许多拓展性内容,这是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目录
章 体育与人的发展
节 体育对人的关怀
第二节 体育与大学生活
第三节 体育与未来人生
第二章 体育与社会发展
节 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章 健康自我管理
节 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 健康管理
第三节 个人健康管理规划
第四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
节 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第二节 加强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
第五章 体育与社会适应
节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第二节 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六章 体质健康评价与锻炼
节 体质健康与评价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健身方法
第三节 运动安全及运动损伤的防治
第七章 运动项目概览
节 田径运动
第二节 球类运动
第三节 体操类运动
第四节 民族民间体育运动
第五节 时尚与休闲体育运动
第六节 水上运动
附录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
附录二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指标及运用(大学部分)
附录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大学部分)
附录四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类评分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大学体育》的书,坦白说,拿到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看起来挺“正经”的。封面设计那种规规矩矩的风格,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大学里那些厚重的、需要认真对待的教材。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估计充满了各种运动生理学的图表和体育史的年表,读起来会非常费劲。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它似乎想涵盖的范围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俯卧撑该怎么做,或者篮球的规则有多复杂,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框架,去讨论“体育精神”和“健康生活方式”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部分,这部分写得相对深入,不像很多教材那样浅尝辄止,它试图引导我们思考,体育活动如何在离开校园后,依然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任务。这种前瞻性的引导,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稍微提高了一些,毕竟,谁不想在忙碌的工作后,还能找到保持活力的钥匙呢?只是,这种宏大的叙事,有时候会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压力过大,反而有点望而却步?这需要后面的具体章节来验证了。
评分我花了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关于田径和球类运动基础技能的那几个章节,感觉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做到“面面俱到”,但这种“面面俱到”在实际阅读体验上,反而带来了一种微妙的跳跃感。比如,讲到短跑的技术要领时,文字描述得相当细致,从起跑的蹬地角度到摆臂的幅度都有提及,理论上是很扎实的。但紧接着,当切换到讲解游泳的蝶泳动作分解时,那种详尽程度又稍微减弱了,似乎更偏向于知识点的罗列,而非动作要领的深度剖析。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但性格略显急躁的教练,他把所有动作都告诉你了,但可能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你实际操作(想象中)遇到困难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疑难解答”。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观看视频配合文字理解的人来说,纯粹依赖文字来构建三维的运动图像,确实是个挑战。我更希望看到那种把技术要点用更直白、更形象的语言包装起来的方式,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精准术语轰炸,那样读起来会轻松愉快得多,学习效率也可能会更高。
评分最让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教材中关于“体育哲学与文化”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篇幅的分配。我能理解,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需要体现出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将体育拔高到人文素养的层面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我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奥运精神演变或者现代体育社会学现象分析的段落时,感觉那种学术的“拐弯”非常生硬。前一页还在讨论如何正确地进行拉伸,下一页突然就跳跃到了对体育商业化浪潮的深刻批判,这种强烈的风格转换,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仿佛是把两本完全不同的书,强行用一个封面装裱了起来。如果能有一个更平滑的过渡,比如用一些当代大学生身边的体育现象作为引子,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效果会不会更好?现在的感觉是,知识点堆砌的痕迹略重,缺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力,让我有点难以将那些抽象的理论与我日常的体育实践联系起来。
评分关于健康监测和运动营养学的那几章,可以说是这本书里相对实用性比较强的一部分了,但即便是这样,也透露出一种略微过时的气息。比如,教材中推荐的一些关于卡路里摄入和宏量营养素的比例建议,似乎更贴合十年前的主流观点。在如今运动营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新的饮食潮流和训练方法的当下,一本大学教材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科学前沿的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到的知识已经落伍了”的感觉。我期望教材能提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辨别信息真伪,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比如专业需求、体质差异等)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如果能增加一些“如何科学评估自己的训练负荷”或者“常见运动误区的辟谣”这样的实践性模块,这本书的价值会立刻翻倍。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是“全面有余,灵动不足”。它试图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将体育教育的各个维度,从基础技能到人文理论,都纳入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规范。从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来看,它无疑是合格的,体现了编写团队的严谨态度和对教学大纲的忠实履行。然而,这种严谨在转化为阅读体验时,却带来了一种厚重的惰性。文字的表述方式常常给人一种距离感,缺少了与当代年轻读者进行直接、热情的对话的意愿。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教学参考标准,而非一本激发人们热爱运动、主动探索体育世界的“伙伴”。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注入更多鲜活的案例和互动性的设计,让体育不再是课表上的一项任务,而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然流动和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