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
定价:20.00元
作者:杨宝玉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102032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史上,曾有四大发现令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备受震撼,其中影响**的又首推敦煌文献的再现。它不仅改写了人类文明史上许多篇章,还使学术星空中诞生了一颗冉冉上升的璀璨新星——敦煌学。与安阳殷墟甲骨、居延汉晋简册、明清大库档案相比较而言,敦煌文献具有数量庞大、形式多样、跨越时间长、使用语言多、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等几大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珍藏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内容提要
“西域”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其核心则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西域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民族的多元性、语言的多样性,使西域研究涉及历史、考古、语言、民族、民俗、艺术、宗教、哲学、文学以及人类学、遗传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门难度很高的综合科。正因为具备殷实充足的内涵,拥有神秘奇美的色彩,艰辛困苦的探索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惊喜,使西域研究反而充满牵魂动魄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甘为这衣带渐宽,九死不悔。
可以说,西域研开凿了一条时空隧道,让我们能够沿之前往寻觅、触摸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轨迹。
目录
前言
章 忧愤无奈的劫难——敦煌文献的再现与流散
石破天惊:佛窟秘宝重现人间
丝路魔影:文物载籍星散异乡
歧文异说:敦煌文献涵括至广
第二章 手民才思的结晶——敦煌文献的外观
多样装帧:中国书史终获改写
早期印本:雕版故乡有力佐证
名碑初拓:大家书迹再现天壤
第三章 精神家园的写照——敦煌宗教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佛教文献:精品无数佛光重辉
道教文献:为数众多与佛争胜
景教文献:坠籍重现填补空白
摩尼教文献:凤毛麟角世所仅存
祆教文献:只言片语披露端倪
第四章 中古历史的缩影——敦煌世俗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经部文献:圣贤言教字字珠玑
史部文献:拾遗补缺古史新证
子部文献:包罗万象今古奇观
集部文献:俗情雅韵寰宇绝响
第五章 卓绝辉煌的历程——敦煌学的研究状况
名实之辩:约定俗成学苑奇葩
百年业绩:国人首倡群伦
国际显学:五洲学者共同参与
征引文献
作者介绍
杨宝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82—198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撰写《敦煌学目录初探》、《敦煌史话》、《敦煌沦桑》,编辑《英藏敦煌文献》第9—11卷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一直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原与西域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到好奇。特别是敦煌地区,作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枢纽,一定保存了大量与此相关的珍贵文献。在这本《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中,我非常期待作者杨宝玉先生能够对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演变以及与当地原有宗教的融合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希望书中能涉及具体的佛教经典,例如译经的情况、不同宗派的传播路径,以及敦煌壁画和塑像中佛教艺术的特色和演变。同时,我也对一些非佛教文献,比如历史、地理、文学、民间故事等感兴趣,它们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当时西域社会的风貌。作者能否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让我们窥见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状况?例如,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宗教,如何处理社会矛盾,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渴望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西域文明探秘”让我联想到很多充满想象的空间。西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代表着神秘、异域风情和多元的碰撞。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作者杨宝玉先生能够带领我们不仅仅关注敦煌本身的文献,更能将目光放远,探讨敦煌文献如何与其他西域地区的文献相互印证,从而勾勒出更完整的西域文明画卷。例如,敦煌文献是否能与龟兹、于阗、楼兰等地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这些文明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生动细节,这些细节能够让冰冷的历史文献变得有温度,也让我们对古代的贸易往来和跨文化交流有更直观的认识。如果能够对一些具体的贸易路线、商品种类、甚至商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绘,那就更加精彩了。
评分这本《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书名就让我觉得非常引人入胜,"敦煌文献"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神秘感,而"西域文明探秘"更是直接点明了书籍的核心主题,勾起了我无限的探索欲。我一直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发展,特别是那些曾经繁荣又逐渐湮没的城邦和文化非常感兴趣。想象着在浩瀚的沙漠之下,埋藏着多少失落的智慧和故事,等待着被发掘和解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窗口。我特别期待作者杨宝玉先生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到敦煌这座历史的宝库之中,去细细品味那些留存下来的文献,感受西域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点,简洁大气,又带着一丝古朴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学术性和深度,非常符合我对一本严谨的历史探索类书籍的期待。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序言,我被作者杨宝玉先生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直接跳入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先描绘了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不同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这种铺垫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文献探析有了更清晰的宏观认识。他笔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黄沙,更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熔炉。我尤其欣赏他对“文献”一词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纸质的古籍,而是包含了壁画、雕塑、甚至建筑遗址所能传递出的信息。这种广阔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对历史的探究是多么的立体和多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文献解读,例如对一些著名经卷的文字分析,或者对壁画中人物服饰、器物细节的考证,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日常生活。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域文明的真实面貌。
评分我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方式一直很着迷,如何从古老的文字和图像中挖掘出失落的信息,是历史学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这本《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中,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杨宝玉先生在文献解读上的独到之处。他是否会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例如,他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文献的考证过程是怎样的?他如何处理不同文献之间的矛盾和争议?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具体文献的详细分析,例如,某一份残缺的文书是如何被修复和解读的?某一段模糊的文字如何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某幅壁画的细节如何被用来证明某个历史人物的身份?这种严谨的学术分析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能展现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学术的严谨性,让我们领略到历史研究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