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定价:98.00元
作者:梁景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9798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此丛书的第二本,汇集20篇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西方西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角度,对婚姻、卫生、慈善、玩具、性恋等主题展开探讨,并总结其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指引此领域研究者的方向。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为研究者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对社会文化史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汇集19篇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西方新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角度,对婚姻、卫生、慈善、玩具、性恋等主题展开探讨,并总结其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指引此领域研究者的方向。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为研究者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对社会文化史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19篇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西方新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角度,对婚姻、卫生、慈善、玩具、性恋等主题展开探讨,并总结其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指引此领域研究者的方向。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为研究者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对社会文化史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微观史与中国医疗史研究【余新忠 王雨濛】
“疗灵”与疗身:近代加拿大传教士在卫辉的借医传教活动【冯秋季】
政策、政治与农民健康:“”时期农村的“卫生革命”
——兼论乡村“”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王 胜】
民国佛教慈善团体的资金募捐研究【明成满】
共赏与建构: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常建华】
都市欲望·家国政治·左翼革命
——民国上海电影女明星的身体解读【李建华】
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民国北京公园与社交生活【石桂芳】
恋爱是私事?
——民国时期关于“三代的恋爱”讨论的透视【王栋亮】
启蒙还是逐利?
——中国现代玩具制造业发轫期初探(1911~1937)【张 弛】
西方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新世纪中国女性纪录片研究
——以丝绸之路纪录片女性史为例【包来军】
数字化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变迁【刘 静】
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早期典范
——重读潘光旦两本社会史著作札记【吕文浩】
文学媒介、基督奇幻与隐藏的上帝:
网络时代神学传播的人类学反思【王宁川 邹宇泽】
略论中国近现代教会大学的兴衰【王 征】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来路与去向【何晓明】
中国近活史研究评述【李长莉】
视角、时空、师承及交游: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拓展【唐仕春】
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现状及其评价【张俊峰】
中国“性伦文化”研究述评【梁景和】
作者介绍
梁景和,男,历史学博士(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一种“学术前沿”的触感,尤其当看到“理论与实践”这样的表述时。我深知,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创新,而“新文化史”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一种向内看的、更加注重文化内在逻辑和生成机制的探索。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聚焦于一些具体的“新文化史”理论流派,例如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微观史学等,然后探讨它们在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适用性与挑战。我想象着,或许会有学者尝试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来解读中国古代的某种仪式,或者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理解中国社会的长时段变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的是,这些理论不仅仅是被“套用”,而是被中国学者批判性地吸收、转化,并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实践”层面的探讨,应该会包含大量的田野调查、档案挖掘,甚至是口述历史的运用,去印证和修正理论的有效性。比如,在研究当下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时,能否运用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去解读中国民众在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行为?这种将普适性理论与具体本土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它能避免研究流于空泛的理论说辞,也能让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学术对话。一方面,“西方新文化史”代表着一种正在不断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范式,它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往往更加多元和复杂,强调意义的生成、符号的解读以及话语的建构。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文化史”则是我们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好奇的是,当这两者在“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下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西方的新理论被用来分析中国历史,还是中国的独特历史经验反过来挑战和丰富了西方的新文化史理论?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出现关于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民间信仰、甚至是科举制度等话题,而这些话题会运用西方新文化史中的某些特定理论,例如关于身份构建、社会认同、群体行为的理论来解读。又或者,在考察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时,可能会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中西文化激荡中,重新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这其中涉及到话语权、文化霸权等议题。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实践层面,中国学者在运用这些理论时遇到的困难和机遇,以及他们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史研究之路。
评分看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样的标签,我便知道这很可能是一部汇集了多位学者智慧的结晶。而“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让我看到了学术界在探索新的历史理解路径上的努力。我尤其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感到好奇。西方的新文化史研究,我理解其更侧重于对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比如对日常生活、物质文化、情感、性别、身份等的研究,以及运用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等理论工具。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则有其深厚的本土传统,它更加注重历史的整体性、长时段的演变以及社会结构的分析。我期待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看到中国学者如何将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资源,巧妙地运用到对中国历史的微观研究中,例如,通过分析一份古代的契约文书,来揭示当时的经济关系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表达;或者通过考察一幅古代绘画,来解读其中蕴含的性别观念和权力结构。反之,我也希望看到,中国学者如何从自身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来反哺和丰富西方的新文化史理论。这种理论的吸收与创新,实践的探索与反思,正是学术进步的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研究方法论充满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常常在阅读历史著作时,会思考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而“新文化史”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它试图将历史的目光从帝王将相、政治事件,转移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物质文化以及身份认同上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运用这种“新文化史”的视角来重塑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例如,研究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除了关注其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新文化史的视角是否能挖掘出那个时代女性的私人生活、市民阶层的娱乐方式、甚至是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我同样期待看到,这种理论的引入,是否会改变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既有范式,让研究更加关注那些“非主流”的历史叙事,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而且,它应该会涉及到如何处理碎片化的史料,如何在微观的观察中看到宏观的历史变迁,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挖掘日常生活细节,揭示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文化意义的研究路径,是我对这本书抱有强烈期待的原因。
评分这本书名《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初读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新文化史”这个词汇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超越传统历史叙事的视角,它似乎更关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个体经验的呈现,以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文化现象。同时,将西方的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实践进行对话,更是令人期待。我设想着,在这里,我或许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运用新文化史的理论工具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甚至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充满活力的、充满细节的文化实践的精彩案例。比如,在研究古代中国的节日习俗时,新文化史会不会带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解读?它是否会挖掘出隐藏在仪式和庆典背后的性别权力关系、阶层差异,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情感体验?或者在考察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时,除了分析其理论著作,是否还能从他们的书信、日记、甚至是生活方式中,窥探到文化变迁的真实脉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碰撞,更是这些理论如何在具体的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落地生根,开出怎样的花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该能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更丰富、更深刻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