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库学(辑) 9787101129205 邓洪波-RT

中国四库学(辑) 9787101129205 邓洪波-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洪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四库学
  • 四库全书
  • 邓洪波
  • 古籍整理
  • 目录学
  • 文献学
  • 中华文化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205
商品编码:2975323514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四库学(辑)

定价:88.00元

作者:邓洪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11292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二十年四库学研究有何特点?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积明教授会告诉您。

◎“浙本出于殿本”说流传百余年,可靠吗?台湾大学中文系夏长朴教授会告诉您。

◎清代学术自省与《四库全书》的编修有什么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华教授会告诉您。

◎前人未曾论及或语焉不详的浙本、殿本异文有多少?上海博物馆魏小虎研究员会告诉您。

内容提要


  《中国四库学》是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四库学研究的学术辑刊。每年两辑,常设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及文献整理等七个栏目,不定期刊发专稿。

目录


《中国四库学》发刊辞/001

◎专稿

在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李铁映/001

◎四库学综合研究

四库学二十年

——以《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为中心周积明/006

张舜徽先生的四库学研究周国林邱亚/011

论王重民先生的四库学成就张宗友/021

“辑今弆古非同事天禄文渊故别藏”

——论宫廷书目在学术史上的典范意义刘蔷/028

《四库全书》卷末附考证案语研究何灿/041

◎四库提要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浙本出于殿本”说的再检讨夏长朴/053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考邓国光/081

《四库全书总目》浙本、殿本异文考辨二百例魏小虎/090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着録江南典籍补正周録祥/156

《四库全书》卷前提要四种及其收书异同録

——兼及金毓黼所论《四库全书》卷前提要问题李国庆王钒/167

◎经部研究

不使异学淆正经

——从《四库全书总目》对易学图书之部次看清代易流蔡智力/177

《四库全书总目·周礼类》所载学术流别管窥蒋鹏翔/195

《四库全书总目·四书反身録》再辨证雷平马建强/205

清代学术自省与《四库全书》的编修陈晓华/215

◎史部研究

《四库全书》史部提要着録之书名改易考王婷/235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札记李立民/244

武英殿本《汉书》“考证”编纂研究董恩林汤军/258

读《元史》校《元典章》两则毛海明/269

◎子部研究

论出土道家文献与老庄道、气和合生物思想的一致性张景张松辉/276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的误读及成因

——以耶稣会士译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例张永超/286

◎集部研究

《四库全书》本《文敏集》考略张春国/304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征引文献考论

——以《静志居诗话》为中心张晓芝/316

解读与反思: 《四库全书总目》的明代文学批评

——以复古派作家的别集提要为例刘敬/340

◎文献整理

邹守益《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邓洪波整理/350

曹元弼、刘体干论蜀石经书许超杰整理/356

◎附録

《中国四库学》稿约/361

《中国四库学》稿件格式要求/363

作者介绍


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书院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岳麓书院史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中国书院文化史丛书》、《东亚历史年表》《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等。

文摘


序言



《中国四库学(辑)》是一部由邓洪波先生主编,收录了关于中国古典学术整理、典籍编纂史上里程碑式工程——《四库全书》研究的系列文献。本书并非直接呈现《四库全书》本身,而是聚焦于对这一宏大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与理论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四库全书》的学术视角。 《中国四库学(辑)》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四库学”这一专门学术领域的梳理与建构。 “四库学”顾名思义,是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保存、流传、版本、价值、影响以及相关的学术史、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不仅考察《四库全书》这一部巨著本身,更重要的是发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精神、编纂方法、史料价值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四库全书》研究的系统性与权威性。 邓洪波先生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其主编的这部《中国四库学(辑)》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从《四库全书》的缘起、纂修过程,到其版本流传、内容审订、学术价值、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四库全书》的来龙去脉,以及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与研究。 从编纂的源起与背景来看,《中国四库学(辑)》将带领读者回溯至清代乾隆年间。 此时,中国古代图书文献浩如烟海,却散落民间,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与保存。在统治者“以文治天下”的指导思想下,以及国家统一、文化整合的时代需求驱动下,《四库全书》的编纂应运而生。本书会详细阐述编纂《四库全书》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以及其在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保存文化方面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会探讨编纂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人才的选拔、经费的筹措、书稿的收集、审订的标准等等。 在《中国四库学(辑)》中,对《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将进行细致的描绘。 这包括了从最初的奏请、奉旨,到馆阁的设立、人员的配置、分工的安排。读者将了解到,这部规模宏大的工程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组织、高效的协作完成的。例如,对“四库”——经、史、子、集——的划分原则,对各类书籍的取舍标准,对文献的校勘、注释、集注,以及对某些书籍的禁毁、删改等敏感话题,本书都会有所涉及,力求展现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图景。 《中国四库学(辑)》对《四库全书》的版本流传也将给予充分的关注。 《四库全书》并非只有一种版本,其在编纂完成后的抄写、刻印、散存,以及后世的续修、补遗等,都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版本系统。本书将梳理《四库全书》的主要传本,如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文澜阁本、文蔚阁本、文汇阁本、文宗阁本、文源阁本,并对其差异、优劣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会探讨《四库全书》在海内外的流传情况,以及不同版本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书更侧重于对《四库全书》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的深入挖掘。 《四库全书》的编纂,不仅是一次文献的整理,更是一次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建构。它集中了清代中叶以前的中国学术成就,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本书会分析《四库全书》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贡献,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范式。同时,也会批判性地审视《四库全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如因政治原因造成的学术偏见、某些重要著作的遗漏等。 《中国四库学(辑)》还会探讨“四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四库全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对象,催生了一系列的专门研究。本书会回顾历代学者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历程,梳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争鸣,展示“四库学”在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史料学等多个领域所形成的学术体系。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本书有助于读者把握“四库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对《四库全书》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解读。 《四库全书》的编纂,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书会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学术伦理等多个角度,探讨《四库全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与学术品格。 从内容结构上,《中国四库学(辑)》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四库全书》的文献学研究: 详细考察《四库全书》的文献来源、搜集方法、校勘原则、编次体例,以及其所收录文献的价值评估。 《四库全书》的版本学研究: 深入分析《四库全书》不同传本的形成过程、版本特征、异同考辨,以及这些版本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四库全书》的目录学研究: 梳理《四库全书》的总目、分目,分析其目录编纂的体系与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目录学的影响。 《四库全书》的史学研究: 探讨《四库全书》在史部文献的整理与保存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史部内容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四库全书》的经学研究: 分析《四库全书》在经部文献的收录与整理,以及其经部内容对经学研究的推进作用。 《四库全书》的子学与文学研究: 考察《四库全书》在子部、集部文献的收录与评价,以及其在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学术贡献。 《四库全书》的禁毁与删改研究: 审视《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因政治因素对某些书籍进行的禁毁与删改,探讨其历史原因与学术后果。 《四库全书》的传播与影响: 追溯《四库全书》在清代至今的流传轨迹,以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库学”的学术史考察: 回顾历代学者对《四库全书》的研究,梳理重要的研究范式、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展望“四库学”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四库学(辑)》是一部集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史学、经学、文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于一体的学术著作。 它以《四库全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编纂、版本、内容、价值、影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构建并展现了“四库学”的学术体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典学术的全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与学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它不是直接呈现《四库全书》的文本,而是通过学术研究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这部巨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学问与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所承载的内容。它所激发的一种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敬畏感,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概念或某个历史人物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让我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且,这本书所倡导的那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我开始更加注重细节,更加追求方法的科学性,也更加重视学术的诚信。我觉得,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格,引领人生。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给人带来积极影响的读物。

评分

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尽管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书中呈现的严谨的考据和详实的论述,依然让我深感震撼。作者在梳理中国古代四库学术的发展脉络时,条分缕析,逻辑严密,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学术盛宴。从文献的搜集、整理,到经典的解读、传承,再到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创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展现出的洞察力,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抓住核心问题,并用清晰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通过具体的文献和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四库学术的魅力和影响。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性较强,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阅读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让我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很用心,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质感吸引了。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哑光的纸质,触感细腻,不易沾染指纹,而书名“中国四库学(辑)”则以一种古朴的字体印刷,搭配烫金的工艺,显得既有分量又不失雅致,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书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好,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米黄色,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排版方面,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和字间距都恰到好处,疏朗有致,让阅读体验十分舒适。即使是目录和索引部分,也设计得非常清晰明了,便于查找。我尤其喜欢书本的装订方式,每一页都能牢牢地固定住,翻阅起来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扎实的做工,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整体而言,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呈现,这本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这份心意,就已经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也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不愧为一件艺术品。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资料,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完整的学术图景,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文化元素,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四库学”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传承和发展的,以及这种体系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它让我对“学问”二字有了新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流畅自然,引人入胜。比如,在描述某些历史事件或学术争议时,作者会适当引用古人的诗词歌赋,或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理论,让原本沉重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故事感”,仿佛作者在娓娓道来一段段关于学术的传奇。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进入作者构建的学术世界。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考究,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表达力,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