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文人的骨头 9787511029737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 97875110297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文渊阁
  • 明代
  • 文人
  • 骨骸
  • 考古
  • 社会生活
  • 学术研究
  • 历史遗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29737
商品编码:297509839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 作者 祝勇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 9787511029737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学者,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历史研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旧宫殿》、《血朝廷》、《纸天堂》、《反阅读》等。此外,他还曾担任多部大型历史纪录片总撰稿。先后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星光奖,第25 、2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

   目录

   编辑推荐
“故宫秘境文丛”描写了故宫的六处“隐秘角落”:武英殿、慈宁花园、昭仁殿、寿安宫、文渊阁、倦勤斋。所谓“秘境”,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的。故宫自1420年竣工,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五个世纪里,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整个紫禁城都是隐秘角落。“文丛”主要以人物命运为核心,从历史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故宫,让读者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一个有生命的故宫。同时,作者常年累月、春夏秋冬地出入故宫博物院,他以不同寻常的视觉角度拍摄了故宫许多耐人寻味的景象,将故宫的四季八时、风雪雨夜、亦真亦幻、深宫秘史展现给广大读者。

   文摘

   序言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一段被遗忘的学术春秋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并非是一部讲述惊险奇遇或跌宕起伏情感纠葛的传奇,它是一次深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深层精神世界的探索,一次对那些构筑了中华文明知识体系基石的“文人”们,其思想、情感、生活以及内心挣扎的细致解剖。本书以文渊阁为核心载体,这不仅是一个存放皇家藏书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象征着知识传承、学术探讨与士人抱负的文化符号。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对人物传记的考究,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分析,试图还原那些隐匿在史书卷帙之下的“文人骨头”——那份独立于权力之外的清高,那份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那份在乱世中坚守的文人气节。 全书围绕着“文渊阁”这个关键词展开,但其视线并未局限于此。文渊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皇家藏书楼,其建立与发展,本身就折射出历代王朝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如何利用知识来巩固统治、传承文化。书中,文渊阁不仅仅是那些珍贵典籍的“安身之所”,更是无数文人雅士汇聚、交流、研究的场所。他们在这里翻阅浩如烟海的古籍,在字里行间寻找前人的智慧,也在与同道的切磋中激荡出思想的火花。从明代编纂《永乐大典》的盛况,到清代《四库全书》的宏大工程,文渊阁始终是中华学术研究的重镇。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简单地罗列文渊阁的藏书规模或编纂过程,而是要深入挖掘在这宏伟工程背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文人的付出与思考。 “文人的骨头”,这一意象化的表述,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独特的精神特质。他们并非是空谈理论的“书呆子”,也不是趋炎附势的“官场混混”。他们是承载着社会责任感、肩负着文化使命感的群体。他们的“骨头”体现在: 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 文人对知识的追求,往往是一种近乎虔诚的信仰。他们将读书视为“乐”,将明理视为“道”。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求知之路充满艰辛,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探索未知的脚步。他们伏案苦读,皓首穷经,只为触碰到知识的边界,理解宇宙的奥秘,洞察人世的道理。书中会细致描绘他们求索的艰辛,例如为了一个史料的考证,可能需要翻阅数十种书籍,核对无数的细节;为了理解一个哲理,可能要反复咀喃,夜不能寐。这种对知识本身的敬畏和热爱,是驱动他们前行的最根本动力。 二、独立的人格与清高的气节: 中国古代的士人,往往面临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困境。他们渴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同时又珍视自己的人格独立,不愿同流合污,不愿为了迎合权贵而放弃原则。这种“骨气”,体现在他们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体现在他们对待政治权谋的疏离上,更体现在他们面对威逼利诱时的坚守上。本书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史实,展现文人在权臣当道、世事动荡时,如何以一种“孤芳自赏”的态度,守护内心的净土。他们或许身处庙堂,却心系江湖;或许被贬谪边远,却精神不屈。这种独立于外力的精神傲骨,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反思: 尽管许多文人追求“独善其身”,但他们内心深处,依然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当国家遭遇危机,当百姓遭受苦难,许多文人会挺身而出,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以身殉道。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历史,批判时弊,也寄托着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书中会展现他们是如何在政治的夹缝中,用含蓄或激进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他们对“道”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人的修为,更包含了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即使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启迪后人。 四、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挣扎与悲欢: 文人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也会面临家庭的压力,会为生计发愁,也会在仕途失意时感到沮丧。本书将尝试剥离史书中刻板的形象,展现这些“文人”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有对故乡的思念,有对友人的情谊,也有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时刻。他们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或许他们的才华被埋没,或许他们的抱负未能实现,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光辉。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从明代到清代的各个时期,涉及了不同流派、不同身份的文人。他们可能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大学士,也可能是隐居山林的才子;他们可能是被皇帝器重的翰林,也可能是被政治迫害的流放者。通过对这些不同群体的个案分析,本书试图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光谱。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温情,考据详实而不乏文学性。作者并非要将这些文人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是要展现他们作为“人”的真实一面,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坚持与妥协。这种更贴近现实的描绘,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骨头”的质感——那种在复杂环境下,仍然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韧性的力量。 通过阅读《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闪耀的“文人骨头”。他们的精神,对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原则、追求真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们是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而这本书,正是试图将这份宝贵的“骨头”呈现于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一段被遗忘的学术春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句子,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片段,更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深度、有骨气的“人”的哲学思考。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恰恰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骨气”。书中的人物,无论他们身处何种境遇,都未曾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道义的坚守。这种精神上的独立和坚韧,是现代人尤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外在的张扬,而在于内心的强大。这份力量,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来铸就,就像文人墨客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用他们的笔和思想,一点点地打磨出自己的“骨头”。

评分

不得不说,《文渊阁文人的骨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阅读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轻松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着对话。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对历史的理解。它所展现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那种在逆境中的坚持,那种对知识的敬畏,那种在孤独中的自我超越,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人”,不仅仅是拥有才华,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实的内心和独立的精神。“骨头”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种精神特质——它们是看不见的,却是构成一个人最根本、最坚韧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精神的指南,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它通过那些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引导你去思考,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保持那份难能可贵的“骨气”。

评分

这本《文渊阁文人的骨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古老木门,门轴发出吱呀的响声,里面透出的光线虽不耀眼,却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气息。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让人得以放慢脚步,去体味那些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情怀。书中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的文人墨客,在书斋中焚香抚琴,或是在山水之间挥毫泼墨。他们的生活不一定轰轰烈烈,却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文字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读这本书,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他们的思绪,理解着他们的选择,甚至能体会到他们字句中流露出的那份淡淡的忧伤和对理想的执着。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后留不下太多痕迹,而是像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启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故事,而是试图触及灵魂深处,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人生意义的思考。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通过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现代社会浮躁心态的一种温柔提醒。它所承载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和淡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裹挟,被外界的喧嚣淹没,渐渐遗忘了内心深处的宁静。《文渊阁文人的骨头》就像一股清流,滋润着干涸的心灵。它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描绘出那些文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读着读着,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他们的孤独与慰藉。这种共鸣,来自于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来自于对生命体验的共同理解。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那些“骨头”里透出的,正是这种精神的韧性与光辉。它并非要我们模仿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当下的生活中,如何才能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淡定,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独立。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文渊阁文人的骨头》这个名字,就觉得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它不像很多直白的标题那样,直接点明书的内容。《文渊阁》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文人的骨头”则是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说法,暗示着文人身上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品质。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绘,将那些历史上的文人形象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所付出的努力,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看到了他们在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这些“骨头”,或许是他们的学识,或许是他们的品格,或许是他们的情怀,但无论如何,它们共同构成了文人的精神内核,是他们得以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的根本。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真正的“文人”,并非只是书斋里的死读书,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