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定价:98.00元
作者:傅才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97698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本书既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又有政策分析,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封底文字: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总报告
公共文化政策检视: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与分析【傅才武 宋文玉 燕东升】
理论研究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战略机遇与政策建议【陈 庚 耿 达 潘 炜】
浅谈地方戏曲黄梅戏如何在广场文化中发挥作用
——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例【高焕香 冯 浩】
精品意识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思考【黄念清】
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艺社团建设的思考【王志武 肖正礼 王建忠】
浅淡文化馆与地方“非遗”机构的重合性、互补性及其优化策略【胡泽光】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创新与服务业态创新
——以云南省保山市图书馆为例【鲁兴勇】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现状剖析——以重庆市文化建设为例【杨 梅】
实验基地年度发展报告篇
一 博物馆
重庆巴人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唐 斌 袁】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韩伟东 蔡亚非】
山东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蒋金广】
湖北省枝江市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黄道华 张石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二 群艺馆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黄念清】
宜城市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姜艳丽】
曲阜市文化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毛莹雪 孟凡亭】
浠水县文化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徐 良 蔡 诚】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罗智敏 张宇红 常延红】
三 图书馆
崇阳县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雅丽】
湖北省图书馆2013年年度报告【严继东】
济南市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郭秀海 姜 伟】
武汉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肖 捷】
重庆市忠县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秦 宗 牟元义】
重庆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祝康】
四 剧团和非遗保护机构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舞剧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 丹 覃冬临】
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邱月红】
湖北省黄梅戏戏剧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高焕香 冯 浩】
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张鹏宇】
五 文化站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潘世茂 刘文虎】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张诗玉 易 昕】
重庆市武隆县庙垭乡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邓帮华 王先伟】
案例研究篇
“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徐向东】
基于城乡文化需求的广场文化建设研究
——以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广场文化建设为例【陆 玲】
构建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探析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探索与思考【王祝康 王兆辉】
湖北省图书馆深化建设与服务创新述略【严继东】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
——以襄阳市图书馆为例【高 军 邓 辉】
济南市“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案例解析【郭秀海 姜 伟】
“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启示【李 栋 蒋金广】
博物馆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以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为例【孙友德 蒋金广】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武汉之夏”系列群文活动概述【武汉市群艺馆】
襄阳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活动的实践与成效【刘晓红】
农村文化站转型发展新地标——建设“新型文化综合体”
——以云南保山芒宽文化站转型发展为例【赵家华】
关于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年历制度的思考和实例
——以重庆市忠县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为例【牟元义 秦宗和】
高墙内人群也应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秭归县图书馆指导监狱图书室建设与服务典型案例【周 未】
以地方文化为基点的基层文化建设实践
——以安陆市王义贞镇综合文化站为例【曾祥甫】
作者介绍
傅才武,男,1966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馆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咨询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授予武汉大学博士后称号。1989~2004年先后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从事研究工作。2004~2008年先后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近五年主持和协助主持(执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公共文化政策调研课题30多项,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艺术教育管理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副主编、执笔)、《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执行主编、执笔)、《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第二主编)、《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第二主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整体色调偏向沉静的蓝色,辅以柔和的米白色,营造出一种严谨而不失温情的学术氛围。封面上方的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字体清晰,排版疏朗,传递出一种报告文学特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下方可能还会有一些机构标识或主编姓名,进一步强化了其权威性。我设想,这本书的扉页上,作者或许会引用一句与公共文化、政策创新或者社会实验相关的前沿理论名言,为全书奠定一个理论基石。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应该也是精心挑选过的,细腻而富有质感,不会有廉价的刺鼻气味,而是带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排版风格,应该是既有学术报告的严谨,又兼顾了报告文学的流畅可读性,可能穿插一些关键数据的图表和案例的照片,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直观。光是想象这本书的实体,就足以激发我深入阅读的冲动,去探寻它内部蕴含的宝贵信息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保持敏锐嗅觉的普通读者,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文化现象。我可能会好奇,那些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变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究竟是由怎样的政策驱动的?“2014”这个年份,在中国的公共文化发展历程中,是否具有某种转折性的意义?这本书的观察报告,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出当年政策制定的一些关键考量和预期目标?我也会关注报告中对于“中国特色”的论述。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公共文化政策是如何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书中是否会有对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承在政策设计中的体现?我并不期待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平实的语言,理解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生活,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又如何反哺我们的社会。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座连接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普通公众之间理解的桥梁。
评分我曾有幸参加过一些与基层文化建设相关的研讨会,当时就对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印象深刻。因此,当我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这个书名时,内心立刻涌现出一种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回忆和梳理那些实践经验的绝佳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我可能会格外关注那些具体鲜活的案例故事。比如,某个实验基地是如何通过文化活动激活社区活力的?某个政策创新是如何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难题?报告是否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温度和人情味?我也会留意其中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是否能够揭示出政策从宏观到微观的传导过程中,那些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和巧妙的调整?这些细节,往往是成就一项政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普通读者最容易忽视却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评分如果我是一个对政策制定和文化发展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那么这本书必然会成为我案头的重要参考。我期望在其中看到详实的数据分析,例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2014年度的投入产出比、服务人群覆盖率、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此外,我还会仔细审视报告中对于“实验基地”运作模式的细致描摹。这些实验基地是如何挑选的?它们各自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和瓶颈?报告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动态的观察视角,而不是停留在静态的描述。作者团队是否追踪了这些实验基地的长期发展轨迹?在2014年的观察之后,又有哪些后续的成果或者新的尝试?这样的深入性分析,对于我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实验”性质提供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伴随着不断的探索和调整。而“实验基地”的存在,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的体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2014年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哪些领域正在进行重要的“实验”?这些实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它们试图解决哪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报告是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实验的成效评估,并且分析其局限性和可复制性?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观察”这一行为的哲学思考。观察者是如何与被观察者互动的?观察者的视角是否会影响到政策的实施结果?这种研究方法本身是否也包含着某种“实验”的意义?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策介绍,而是深入剖析政策背后的逻辑、实践中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