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才武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文化政策
  • 文化政策
  • 中国文化
  • 政策研究
  • 实验基地
  • 文化发展
  • 社会发展
  • 政策评估
  • 文化体制改革
  • 区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9874
商品编码:297519216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定价:98.00元

作者:傅才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97698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本书既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又有政策分析,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封底文字: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总报告
  公共文化政策检视: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与分析【傅才武 宋文玉 燕东升】
理论研究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战略机遇与政策建议【陈 庚 耿 达 潘 炜】
  浅谈地方戏曲黄梅戏如何在广场文化中发挥作用
  ——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例【高焕香 冯 浩】
  精品意识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思考【黄念清】
  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艺社团建设的思考【王志武 肖正礼 王建忠】
  浅淡文化馆与地方“非遗”机构的重合性、互补性及其优化策略【胡泽光】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创新与服务业态创新
  ——以云南省保山市图书馆为例【鲁兴勇】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现状剖析——以重庆市文化建设为例【杨 梅】
实验基地年度发展报告篇
 一 博物馆
  重庆巴人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唐 斌 袁】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韩伟东 蔡亚非】
  山东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蒋金广】
  湖北省枝江市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黄道华 张石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二 群艺馆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黄念清】
  宜城市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姜艳丽】
  曲阜市文化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毛莹雪 孟凡亭】
  浠水县文化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徐 良 蔡 诚】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罗智敏 张宇红 常延红】
 三 图书馆
  崇阳县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雅丽】
  湖北省图书馆2013年年度报告【严继东】
  济南市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郭秀海 姜 伟】
  武汉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肖 捷】
  重庆市忠县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秦 宗 牟元义】
  重庆图书馆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祝康】
 四 剧团和非遗保护机构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舞剧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王 丹 覃冬临】
  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邱月红】
  湖北省黄梅戏戏剧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高焕香 冯 浩】
  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张鹏宇】
 五 文化站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潘世茂 刘文虎】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张诗玉 易 昕】
  重庆市武隆县庙垭乡综合文化站2013年年度发展报告【邓帮华 王先伟】
案例研究篇
  “依团代传”创新非遗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徐向东】
  基于城乡文化需求的广场文化建设研究
  ——以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广场文化建设为例【陆 玲】
  构建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探析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探索与思考【王祝康 王兆辉】
  湖北省图书馆深化建设与服务创新述略【严继东】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
  ——以襄阳市图书馆为例【高 军 邓 辉】
  济南市“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案例解析【郭秀海 姜 伟】
  “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启示【李 栋 蒋金广】
  博物馆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以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为例【孙友德 蒋金广】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武汉之夏”系列群文活动概述【武汉市群艺馆】
  襄阳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活动的实践与成效【刘晓红】
  农村文化站转型发展新地标——建设“新型文化综合体”
  ——以云南保山芒宽文化站转型发展为例【赵家华】
  关于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年历制度的思考和实例
  ——以重庆市忠县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为例【牟元义 秦宗和】
  高墙内人群也应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秭归县图书馆指导监狱图书室建设与服务典型案例【周 未】
  以地方文化为基点的基层文化建设实践
  ——以安陆市王义贞镇综合文化站为例【曾祥甫】

作者介绍


傅才武,男,1966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馆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咨询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授予武汉大学博士后称号。1989~2004年先后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从事研究工作。2004~2008年先后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近五年主持和协助主持(执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公共文化政策调研课题30多项,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艺术教育管理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副主编、执笔)、《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执行主编、执笔)、《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第二主编)、《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第二主编)等。

文摘


序言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 (2014) 内容简介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2014年度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实施状况,聚焦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通过对这些实验基地的实地考察、案例研究以及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呈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部分:背景与框架 2014年,中国正处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的建立,正是国家层面对区域性、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行探索和验证的重要举措。这些实验基地,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试验田”,承担着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推广的重任。 本报告以2014年为时间节点,系统梳理了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的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分析了这些政策在实验基地层面的具体落地情况。报告构建了一个观察框架,该框架涵盖了实验基地的建设目标、组织架构、资源投入、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成效评估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验基地的工作状态。 第二部分:实验基地概况与类型分析 2014年,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这些基地在地理分布、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地理分布的多样性: 实验基地涵盖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崛起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差异的关注。报告对不同区域实验基地的建设基础、资源禀赋及发展瓶颈进行了对比分析。 功能定位的差异性: 部分实验基地侧重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探索“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部分基地则聚焦于特定领域,如农村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化服务等。报告对不同功能定位的实验基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服务对象的针对性: 实验基地在服务对象上体现了普惠性与针对性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关注特殊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探索更加精细化的服务策略。 第三部分:核心观察维度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是报告的主体,深入剖析了2014年度实验基地的具体实践,并辅以详实的案例。 1.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创新: 报告分析了实验基地在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文化资源、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方面的探索。例如,一些基地尝试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宣传、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 法人治理结构: 对比了不同实验基地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的尝试,如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等,探讨了何种模式更能激发活力、提升效率。 激励与约束机制: 考察了实验基地在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分析了其对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影响。 案例分析: 选取了某县级文化馆转型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案例,详细描述其在人员编制、管理权限、服务项目拓展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及初步成效。 2. 资源投入与整合: 财政投入: 评估了国家、省级、市县级财政对实验基地的投入规模、结构及稳定性。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 关注实验基地在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场馆设施建设与利用: 考察了实验基地在现有文化场馆(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等)的改造升级、功能拓展以及新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分析了如何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开放度。 数字资源建设: 关注实验基地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学习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进展,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 案例分析: 某城市图书馆如何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对老旧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吸引了更多读者。 3. 服务内容与模式创新: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评估了实验基地在提供图书借阅、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培训讲座等基本文化服务方面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特色化与品牌化服务: 重点考察了实验基地如何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开发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例如,地方戏曲传承、非遗体验工作坊、社区文化节等。 服务模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分析了实验基地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方面的尝试。如:在线预约、远程咨询、个性化推荐、VR/AR体验等。 文化惠民工程落地: 考察了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如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免费开放项目等)在实验基地的实施情况,分析其对基层文化生活的带动作用。 案例分析: 某农村文化中心如何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成功吸引了城市游客,并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考察了实验基地在组织、招募、培训和管理文化志愿者方面的经验,以及志愿服务在弥补专业力量不足、拓展服务内容方面发挥的作用。 社会组织合作: 分析了实验基地与社会文化组织、基金会、企业等开展合作的模式和成效,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协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和影响力。 居民参与机制: 关注实验基地如何建立居民意见反馈、参与式决策、共建共享等机制,让公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 案例分析: 某社区文化中心如何联合街道、居委会、物业以及多家社会组织,共同策划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5. 成效评估与面临挑战: 成效评估体系: 探讨了实验基地在建立科学、多元的成效评估体系方面的尝试,包括定量指标(如服务人次、图书借阅量、活动参与率等)和定性指标(如满意度、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效益等)。 政策实施的瓶颈: 总结了2014年公共文化政策在实验基地层面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例如: 体制机制障碍: 部门协调不畅、行政壁垒依然存在。 资金投入不足与不稳定: 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部分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人才短缺与结构性问题: 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人员技能更新缓慢,激励机制不完善。 服务模式单一与创新不足: 部分基地服务内容同质化,未能有效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居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够畅通。 评估体系不完善: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难以全面反映政策效果。 案例分析: 某实验基地在尝试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时,由于现有政策法规不支持、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居民付费意愿不高,导致项目推广困难。 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对2014年度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的深入观察,本报告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积极进展与探索: 实验基地的建立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组织管理、资源整合、服务创新等方面涌现出许多可借鉴的模式。 挑战依然严峻: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体制机制、资金、人才、服务模式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深层挑战依然存在,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区域差异需要关注: 不同区域的实验基地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 基于以上结论,报告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基层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鼓励高校与基层文化机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4. 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鼓励实验基地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多样化、特色化的服务模式。加大对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 5.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激发社会活力: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更加畅通的公众参与和反馈机制,让居民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者和共享者。 6. 完善成效评估体系,加强经验推广: 建立科学、客观、多维度的成效评估体系,为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依据。及时总结、推广实验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 关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支持: 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结束语 2014年度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的观察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刻启示。本报告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为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整体色调偏向沉静的蓝色,辅以柔和的米白色,营造出一种严谨而不失温情的学术氛围。封面上方的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字体清晰,排版疏朗,传递出一种报告文学特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下方可能还会有一些机构标识或主编姓名,进一步强化了其权威性。我设想,这本书的扉页上,作者或许会引用一句与公共文化、政策创新或者社会实验相关的前沿理论名言,为全书奠定一个理论基石。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应该也是精心挑选过的,细腻而富有质感,不会有廉价的刺鼻气味,而是带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排版风格,应该是既有学术报告的严谨,又兼顾了报告文学的流畅可读性,可能穿插一些关键数据的图表和案例的照片,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直观。光是想象这本书的实体,就足以激发我深入阅读的冲动,去探寻它内部蕴含的宝贵信息和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保持敏锐嗅觉的普通读者,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文化现象。我可能会好奇,那些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变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究竟是由怎样的政策驱动的?“2014”这个年份,在中国的公共文化发展历程中,是否具有某种转折性的意义?这本书的观察报告,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出当年政策制定的一些关键考量和预期目标?我也会关注报告中对于“中国特色”的论述。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公共文化政策是如何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书中是否会有对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承在政策设计中的体现?我并不期待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平实的语言,理解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生活,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又如何反哺我们的社会。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座连接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普通公众之间理解的桥梁。

评分

我曾有幸参加过一些与基层文化建设相关的研讨会,当时就对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印象深刻。因此,当我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这个书名时,内心立刻涌现出一种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回忆和梳理那些实践经验的绝佳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我可能会格外关注那些具体鲜活的案例故事。比如,某个实验基地是如何通过文化活动激活社区活力的?某个政策创新是如何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难题?报告是否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温度和人情味?我也会留意其中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是否能够揭示出政策从宏观到微观的传导过程中,那些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和巧妙的调整?这些细节,往往是成就一项政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普通读者最容易忽视却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评分

如果我是一个对政策制定和文化发展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那么这本书必然会成为我案头的重要参考。我期望在其中看到详实的数据分析,例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2014年度的投入产出比、服务人群覆盖率、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此外,我还会仔细审视报告中对于“实验基地”运作模式的细致描摹。这些实验基地是如何挑选的?它们各自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和瓶颈?报告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动态的观察视角,而不是停留在静态的描述。作者团队是否追踪了这些实验基地的长期发展轨迹?在2014年的观察之后,又有哪些后续的成果或者新的尝试?这样的深入性分析,对于我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实验”性质提供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伴随着不断的探索和调整。而“实验基地”的存在,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的体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2014年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哪些领域正在进行重要的“实验”?这些实验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它们试图解决哪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报告是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实验的成效评估,并且分析其局限性和可复制性?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观察”这一行为的哲学思考。观察者是如何与被观察者互动的?观察者的视角是否会影响到政策的实施结果?这种研究方法本身是否也包含着某种“实验”的意义?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策介绍,而是深入剖析政策背后的逻辑、实践中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