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定价:68.80元
售价:44.0元,便宜24.8元,折扣63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内容提要
1.从茶品出发,逐渐展开了茶艺、茶道的描述。茶品中包含了茶树的生长环境和茶叶的分类以及加工工艺,以广角的方式覆盖了茶的生命。
2.以古今名人对于饮茶的看法为切入点,展开了历朝历代的饮茶习俗,从中呈现了茶的文化底蕴、茶具器具的搭配、茶与水火的艺术之舞。
3.作为从茶道的礼仪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技艺,茶艺表现为冲泡出完美的茶汤,而这技艺的直接传递者是茶艺师。
4.从职业道德、到礼仪规范、到形象塑造,茶艺师能够通过一切途径传达出茶艺那种“神、美、质、匀、巧”五种不同境界的美。
目录
初章 识茶之英秀
好山好水出好茶 / 4
江北茶区 / 5
江南茶区 / 5
西南茶区 / 6
华南茶区 / 7
慧眼来把茶分类 / 8
按照加工工艺 / 8
按照质量等级 / 15
按照生产年代 / 16
第二章 饮茶之古今
茶的演变 / 26
“茶”字的演变 / 26
饮茶习俗的演变 / 26
茶与器具 / 30
茶壶 / 31
茶船 / 31
茶盅 / 32
茶杯 / 32
茶碗 / 33
盖碗 / 33
茶与水火 / 36
茶与水 / 36
茶与火 / 45
第三章 知茶之艺术
茶艺师职业要求 / 58
茶叶审评 / 62
茶艺表演 / 64
茶席设计 / 72
第四章 品茶之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史 / 86
茶馆文化 / 98
茶馆的历史 / 98
茶馆的作用 / 103
茶馆的文化 / 108
第五章 修茶之人道
茶与儒 / 118
茶与佛 / 130
茶与道 / 142
人化自然 / 146
自然化的人 / 148
论中国之茶道 / 150
作者介绍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文摘
序言
我发现作者在行文中非常注重对“礼”的阐释,但她所指的礼仪并非是僵硬的、繁文缛节的规矩,而是一种基于对茶、对客人的最高敬意所自然流淌出来的“分寸感”。她花了很大篇幅去解读“奉茶”这一动作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如何通过手臂的抬高角度来控制水流的稳定性和温度的精确性,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被奉者专注度的尊重。更深层次地,她探讨了“无言之礼”,即主人在为客人调水时,应保持的内心状态——一种不言而喻的关怀与平和。这种对细节中蕴含的宏大精神的把握,让我意识到,饮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当下片刻的全身心投入。这种将细微动作提升到哲学层面的论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未来待客之道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实践方向。
评分全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素”的理解。作者将“素”定义为“褪去一切多余装饰后的本真状态”,并将其贯穿于选器、择水、泡茶的全过程。她对紫砂泥料的选择描述尤其独到,她分析了不同矿土的颗粒结构如何影响茶汤的呼吸,强调的不是稀有性,而是与茶汤的“契合度”。这种“恰如其分”的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她劝诫读者,不要被琳琅满目的茶具和繁复的流程所迷惑,真正的“调水”是人与自然物之间最纯粹的对话。这种返璞归真的主张,与当下追求“快”和“多”的主流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精神上的“减负”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欲望被驯服了一些,开始更加关注事物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标签。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由浅入深的心灵洗涤。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茶汤入口时那种层次分明的口感变化和香气回旋时,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并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回甘。她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其“气韵”的捕捉尤其到位,不是简单罗列专业术语,而是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茶性赋予了具体的生命力。比如描述龙井的“鲜爽”,她会用“初春破土的竹笋,带着微微的泥土气息,直冲云霄的清冽感”来比喻;而描述老白茶的“陈韵”,则会诉诸于“冬日围炉夜话,壁炉中炭火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的陈年木香与时光沉淀出的醇厚”。这种高度的文学性和感官体验的结合,使得阅读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工具书模式来组织内容,而是采取了一种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将“器、水、境、心”这几个核心要素穿插融合。其中关于“境”的探讨,篇幅虽然不长,却让人印象深刻。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绘了理想中的茶室环境,但她强调的重点并非是昂贵的建材或复杂的园林设计,而是光影的流动性与声音的静谧感。她提到,“最好的茶室,是能让阳光在茶盏边缘勾勒出金边,让外界的喧嚣被一墙之隔的竹影过滤成若有若无的沙沙声。”读到此处,我立刻关掉了手机的通知,深深吸了一口气,对身边环境有了一种重新的审视——原来,品茗的“道”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个适合“道”发生的场域。这种对环境哲学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淡雅的米白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着一幅用工笔画法描绘的竹林深处,几株嫩绿的新芽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书脊上的烫金字体“素手调水”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雅致的光泽,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捧着珍宝的仪式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触感温润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品茗时放在茶席边,也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作者似乎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抱有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个细节——从字体选择到章节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特别喜欢扉页旁那几行留白,它们像是留给读者呼吸和沉思的空间,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缓慢而有节奏的仪式。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技艺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美学追求,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