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艾敏著

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艾敏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敏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道
  • 中国茶文化
  • 艾敏
  • 生活方式
  • 传统文化
  • 品茗
  • 修身养性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816
商品编码:297357984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定价:68.80元

售价:44.0元,便宜24.8元,折扣63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内容提要


1.从茶品出发,逐渐展开了茶艺、茶道的描述。茶品中包含了茶树的生长环境和茶叶的分类以及加工工艺,以广角的方式覆盖了茶的生命。

2.以古今名人对于饮茶的看法为切入点,展开了历朝历代的饮茶习俗,从中呈现了茶的文化底蕴、茶具器具的搭配、茶与水火的艺术之舞。

3.作为从茶道的礼仪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技艺,茶艺表现为冲泡出完美的茶汤,而这技艺的直接传递者是茶艺师。

4.从职业道德、到礼仪规范、到形象塑造,茶艺师能够通过一切途径传达出茶艺那种“神、美、质、匀、巧”五种不同境界的美。

目录


初章 识茶之英秀
好山好水出好茶 / 4
江北茶区 / 5
江南茶区 / 5
西南茶区 / 6
华南茶区 / 7
慧眼来把茶分类 / 8
按照加工工艺 / 8
按照质量等级 / 15
按照生产年代 / 16

第二章 饮茶之古今
茶的演变 / 26
“茶”字的演变 / 26
饮茶习俗的演变 / 26
茶与器具 / 30
茶壶 / 31
茶船 / 31
茶盅 / 32
茶杯 / 32
茶碗 / 33
盖碗 / 33


茶与水火 / 36
茶与水 / 36
茶与火 / 45

第三章 知茶之艺术
茶艺师职业要求 / 58
茶叶审评 / 62
茶艺表演 / 64
茶席设计 / 72

第四章 品茶之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史 / 86
茶馆文化 / 98
茶馆的历史 / 98
茶馆的作用 / 103
茶馆的文化 / 108

第五章 修茶之人道
茶与儒 / 118
茶与佛 / 130
茶与道 / 142
人化自然 / 146
自然化的人 / 148
论中国之茶道 / 150

作者介绍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是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一部不朽的科技巨著,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以其详实、系统的记载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深刻洞察,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工业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三卷,上、中、下三篇,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方面,从农业、手工业到矿冶、制造,无不包罗万象,展现了明代中国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独特的生产组织方式。 第一卷:农业与基础生产 卷首以“稻匠”开篇,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书中对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选种、耕作、灌溉、施肥等环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它不仅记录了水稻、小麦、黍稷等主要作物的耕种流程,还深入探究了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畜牧业和渔猎业。 在畜牧方面,宋应星描述了牛、马、羊等主要牲畜的饲养方法、疾病防治及役用技术。他强调了农事中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例如,关于耕牛的使用,书中不仅记录了役使方法,还提及了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耕作强度,以保证畜力的持续有效。 此外,卷首还涵盖了对自然资源的初步认识和利用,如盐的采集与提炼,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制糖工艺。这些基础生产活动的描述,构筑了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框架,是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基石。宋应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田间地头劳作的真挚关怀和对生产细节的精确把握。 第二卷:手工业与精细制作 中篇聚焦于古代手工业的各个领域,集中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这一部分是全书最为精彩和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之一。 冶金与矿产: 书中对金属的开采、冶炼和铸造技术有着极其详尽的记录。无论是铁、铜、铅、锡等常见金属,还是金、银等贵金属,其从矿石到成品的转化过程都被系统地梳理出来。特别是关于炼钢技术,书中记录了当时可能已经出现的生铁复炼、熟铁锻造等复杂工序,揭示了中国古代冶金学已达到的高度。对于矿石的识别、燃料的选择以及炉窑的结构设计,宋应星均有图文并茂的阐述,这些记录是研究古代材料科学的珍贵文献。 陶瓷与玻璃: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天工开物》详细描绘了从黏土的采集、淘洗、配方到制坯、上釉、烧成的全过程。对不同产地黏土特性的区分,以及对釉料配方的探索,体现了工匠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化学知识。在玻璃制造方面,书中也记录了原料配比和熔烧技术,反映了古代工匠对高温控制的掌握。 纺织与印染: 纺织业是古代重要的民生行业。书中对蚕桑养殖、缫丝、纺纱、织布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尤其对各种织机(如提花机)的结构和操作原理的记载,显示了机械原理在古代生产中的应用。印染技术部分,则细述了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应用,包括对蓼蓝、茜草等植物色素的处理,以及固色、防褪色的技艺。 造纸与印刷: 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宋应星记录了麻、皮、竹等原料制造纸张的工艺流程,包括沤煮、蒸捣、抄捞等步骤,强调了纸张纤维的均匀性和韧性。虽然当时雕版印刷已成熟,但书中对油墨的配制和雕刻工艺的描述,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第三卷:制造与生活工艺 下篇则关注与日常生活、军事和文化相关的制造工艺。 建筑与营造: 涉及木材的选用、切割、榫卯结构的制作,以及砖瓦的烧制。书中对梁、柱、斗拱等结构构件的尺寸比例和受力分析,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数学模型,但完全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力学平衡的直觉把握。 器具与机械: 包括水车、风车等水利机械,以及简单的提水、运输工具的设计。对这些机械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然力来提高生产效率。 火药与兵器: 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及应用。宋应星对火药组分的精确记录,虽然带有时代局限性,但为研究古代军事技术史提供了重要参照。 制盐与制茶: 在制盐方面,书中详细描述了煮盐、晒盐的技术,并区分了不同地域的制盐方法。茶的制作工艺,从采摘、杀青、揉捻到干燥,条分缕析,体现了对饮品制作的专注。 结语 《天工开物》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社会史和经济史的文献。宋应星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以极其客观和冷静的笔触,记录了十七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劳动状态和生产方式。他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贯穿始终,旨在保存和传播那些濒临失传的、依赖口耳相传的民间技艺。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而信息密度极大,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技术实践领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系统总结能力,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工艺美术史、经济史乃至社会文化史的必读经典。此书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更展现了一种脚踏实地、敬畏自然的科学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作者在行文中非常注重对“礼”的阐释,但她所指的礼仪并非是僵硬的、繁文缛节的规矩,而是一种基于对茶、对客人的最高敬意所自然流淌出来的“分寸感”。她花了很大篇幅去解读“奉茶”这一动作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如何通过手臂的抬高角度来控制水流的稳定性和温度的精确性,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被奉者专注度的尊重。更深层次地,她探讨了“无言之礼”,即主人在为客人调水时,应保持的内心状态——一种不言而喻的关怀与平和。这种对细节中蕴含的宏大精神的把握,让我意识到,饮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当下片刻的全身心投入。这种将细微动作提升到哲学层面的论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未来待客之道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实践方向。

评分

全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素”的理解。作者将“素”定义为“褪去一切多余装饰后的本真状态”,并将其贯穿于选器、择水、泡茶的全过程。她对紫砂泥料的选择描述尤其独到,她分析了不同矿土的颗粒结构如何影响茶汤的呼吸,强调的不是稀有性,而是与茶汤的“契合度”。这种“恰如其分”的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她劝诫读者,不要被琳琅满目的茶具和繁复的流程所迷惑,真正的“调水”是人与自然物之间最纯粹的对话。这种返璞归真的主张,与当下追求“快”和“多”的主流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精神上的“减负”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欲望被驯服了一些,开始更加关注事物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标签。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由浅入深的心灵洗涤。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茶汤入口时那种层次分明的口感变化和香气回旋时,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并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回甘。她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其“气韵”的捕捉尤其到位,不是简单罗列专业术语,而是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茶性赋予了具体的生命力。比如描述龙井的“鲜爽”,她会用“初春破土的竹笋,带着微微的泥土气息,直冲云霄的清冽感”来比喻;而描述老白茶的“陈韵”,则会诉诸于“冬日围炉夜话,壁炉中炭火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的陈年木香与时光沉淀出的醇厚”。这种高度的文学性和感官体验的结合,使得阅读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工具书模式来组织内容,而是采取了一种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将“器、水、境、心”这几个核心要素穿插融合。其中关于“境”的探讨,篇幅虽然不长,却让人印象深刻。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绘了理想中的茶室环境,但她强调的重点并非是昂贵的建材或复杂的园林设计,而是光影的流动性与声音的静谧感。她提到,“最好的茶室,是能让阳光在茶盏边缘勾勒出金边,让外界的喧嚣被一墙之隔的竹影过滤成若有若无的沙沙声。”读到此处,我立刻关掉了手机的通知,深深吸了一口气,对身边环境有了一种重新的审视——原来,品茗的“道”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个适合“道”发生的场域。这种对环境哲学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淡雅的米白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着一幅用工笔画法描绘的竹林深处,几株嫩绿的新芽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书脊上的烫金字体“素手调水”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雅致的光泽,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捧着珍宝的仪式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触感温润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品茗时放在茶席边,也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作者似乎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抱有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个细节——从字体选择到章节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特别喜欢扉页旁那几行留白,它们像是留给读者呼吸和沉思的空间,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缓慢而有节奏的仪式。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技艺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美学追求,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