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鲁斋 著
图书标签:
  • 比较教育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
  • 二十世纪
  • 名著
  • 教育理论
  • 高等教育
  • 教育改革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2667
商品编码:297314889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42.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3.7元,折扣67

作者:钟鲁斋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3452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诚挚感谢主编及其工作集体、各册特约编辑的极大努力、各著作权所有人的全面支持。


目录

上册
 杜序
 序言
 章 绪论
  节 我们为什么研究比较教育
  第二节 研究比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编著比较教育之方法及其目的
 第二章 美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美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美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与民众教育
  第七节 美国教育之趋势
 第三章 英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英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英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英国教育之趋势
 第四章 苏联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苏联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苏联新教育的目的及其特点
  第三节 苏联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四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五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六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与政治教育
  第八节 其他关于教育文化的事业——社会教育
  第九节 苏联教育之趋势
 第五章 意大利教育之演进及其近况
  节 意大利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意大利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意大利教育之趋势
下册
 第六章 法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七章 德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八章 日本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九章 结论——各国教育之比较与吾国教育改进上的种种问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引言 二十世纪,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发展。在这波澜壮阔的教育图景中,涌现出一批承载着时代精神、引领着学术前沿的教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正是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旨在系统呈现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脉络、理论建树与实践探索,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审视当下、擘画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本丛书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的宝贵资料,更是所有关心中国教育走向的学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 第一卷:理论奠基与初步探索(上册) 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理论萌芽、早期探索以及与世界教育思潮的初步对话。在时代背景的深刻变迁下,中国教育界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和学习国外教育的经验,比较教育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第一部分:比较教育学的缘起与早期研究 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唤: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存亡的严峻挑战,教育被视为救国图强的关键。一批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敏锐地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必要性。他们通过考察、游历、阅读,将国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引入中国,为比较教育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本卷收录的文章,如《中国教育应采欧洲之长》、《论教育之国际化》等,即是这一时期对教育国际化和比较研究的早期呼声。 早期学者的视野拓展: 尽管当时“比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名称尚未完全确立,但许多学者已经自觉地将中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的参照系中进行审视。他们的研究,或是对西方教育制度的片段式介绍,或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比较分析,尽管形式略显零散,但其思想的开放性和探索的精神,为后来的系统研究开辟了道路。例如,《欧美学制管窥》、《英美教育制度概要》等篇章,虽以介绍为主,却反映了早期学者对不同教育模式的观察与思考。 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中国教育界也开始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杜威、蒙台梭利、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比较教育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也承担了介绍、评介这些新思潮的使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与反思》等文章,展现了中国学者如何消化吸收外来教育思想,并尝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二部分:学科构建的努力与学术探索 “比较教育”学科的初步确立: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将跨国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性比较和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逐渐清晰。本卷中的一些篇章,如《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趋势》,即是学者们对学科自身建设的思考,他们试图界定比较教育的边界,探索其研究方法,并将其置于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应有位置。 中西教育比较的早期尝试: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着手进行更具系统性的中西教育比较研究。他们对两国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组织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找出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中西教育制度之比较及其借鉴》、《关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兼论其与西方教育的关系》等,便是此类研究的代表。这些研究在揭示中国教育现状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比较研究不仅仅是对外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中国自身教育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者们通过与国外先进教育的对照,深刻反思中国教育在普及、公平、质量、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中国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从国际比较视角》、《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挑战与对策——借鉴西方经验的思考》等篇章,集中体现了这种深刻的反思精神。他们不仅看到了问题,更试图通过比较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 本卷特点: 本卷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奠基性”和“探索性”。它展现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从零散的观察和零星的介绍,逐步走向学科的自觉和初步的体系化构建。这些著作虽然在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上可能不及后来的发展,但其开创性的意义和深远的启示,为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国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 第二卷:理论深化与体系构建(下册) 本卷承接上册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比较教育学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拓展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成就。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比较教育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部分:理论体系的精进与学术视野的拓展 理论范式的演进: 随着国际比较教育学界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学者也积极吸收和借鉴新的理论视角,如系统论、文化相对论、发展学等。《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践》、《文化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等文章,展示了学者们如何运用新的理论工具来分析和解读教育现象,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教育发展理论的探讨: 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学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教育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比较教育的视角》等,体现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究,以及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和制度比较,本卷中的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和运用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实证研究、量化分析等。《定量分析在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比较教育研究的质性取向》等,反映了研究方法的日臻完善,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服务国家战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反思: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比较教育研究不仅关注各国教育制度的差异,更深入探讨全球化对各国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影响。《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教育变革》、《国际教育组织与教育发展》等,展现了学者们对全球教育新趋势的敏锐洞察。 教育改革与政策制定的参照: 比较教育研究不再仅仅是理论探索,更直接服务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比较教育的借鉴与启示。《素质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大学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等,即是为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 面向未来的教育展望: 步入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比较教育研究也在不断前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未来教育的趋势预测与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等,为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和战略性的建议。 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构建: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教育也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比较教育研究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教育的同时,也在构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一带一路”倡议与教育国际合作》等,反映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积极贡献。 本卷特点: 本卷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深化”与“服务”。它展现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如何从学科的初步构建走向理论体系的精进,从单一的制度比较走向多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本卷的著作都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相连,直接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些著作不仅是学术的结晶,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结语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而深刻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这些凝聚了无数教育智识的宝贵著作,不仅梳理了中国教育在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审视当下教育的挑战,擘画中国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阅读本丛书,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代教育先贤和学者们,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以开放的视野、审慎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身影。这套丛书,是献给所有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进步者的厚礼。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有点担心,毕竟是“丛编”,内容会不会过于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主线。但通读下来,我发现“比较”这个词,虽然在书名里,但它不仅仅是横向对比中西教育制度,更是一种纵向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核心问题(比如“如何培养现代人”)的自我比较和反思。我对其中探讨到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演变特别有感触,这部分内容在主流的教育史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但作者将其置于重要的位置,显示出编者群的良知和广阔的视野。那些关于教育与民族认同、文化存续的争论,至今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它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呈现”——呈现那一代人所面对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试图用教育来安顿一个破碎世界的努力。读完后,我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丛编”这种形式的书通常抱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内容拼凑感会比较强,但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的编排却给我带来了惊喜。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观点,而是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文本进行了有机串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篇文章。在那个社会阶层固化、资源极度不均的年代,教育如何被视为打破阶层壁垒的唯一希望,作者在注释和导读中做了非常精妙的梳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试图通过教育普及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主义者们,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潭中挣扎。特别是对比了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分配的早期文献,那种历史的张力感扑面而来。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具体文本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推荐给所有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它展现的教育的力量与限制,比单纯的政治史要来得深刻和复杂得多。

评分

我通常更偏爱那种文笔犀利、论证逻辑性极强的学术专著,但这次阅读体验却让我对这种“名著丛编”产生了新的认识。这套书(尤其是上册)的选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与“平民关怀”之间的拉扯。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提倡精英教育的学者,在谈到面向工农的扫盲运动时,其笔触又变得异常温柔和富有同情心。这种复杂的情感光谱,恰恰是研究那个时代思想的魅力所在。此外,对于引入西方教育理论的翻译质量,我感到非常满意。清晰、准确,并且在关键术语上做了恰当的本土化诠释,这对于理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或赫尔巴特的范畴在中国的“变形记”,至关重要。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教育是如何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痛苦的自我重塑,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的文本证据。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甸甸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教育改革口号集锦”。它更像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集体心路历程的深度扫描。我尤其关注了下册中关于“教育行政化”倾向的讨论。在国家力量日益强盛的背景下,教育如何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场域,逐渐被纳入宏大的国家规划体系之中,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这本书做了非常冷静且批判性的回顾。阅读那些关于“国家主义教育”的论述时,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语境下的某些教育现象,产生强烈的历史回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预设一个完美的现代教育蓝图,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选择、妥协与牺牲。对于想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库和思想地图。

评分

这本书,老实说,我完全是冲着名字里那个“比较教育”才下手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演变的大历史画卷,只是视角被特意拉到了与世界接轨的那个维度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纪初那批教育先驱者如何艰难地在传统儒学、西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苏俄模式之间寻找立足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功力。那些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辩,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急迫感,读起来简直让人心潮澎湃。记得有几篇关于蔡元培和陶行知的论述,分析得极其透彻,没有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直指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对“为人生”还是“为国家”这一核心矛盾的探讨,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对教育寄予的沉重期望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激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