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比较教育(上下)
:42.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3.7元,折扣67
作者:钟鲁斋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3452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诚挚感谢主编及其工作集体、各册特约编辑的极大努力、各著作权所有人的全面支持。
上册
杜序
序言
章 绪论
节 我们为什么研究比较教育
第二节 研究比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编著比较教育之方法及其目的
第二章 美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美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美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与民众教育
第七节 美国教育之趋势
第三章 英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英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英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英国教育之趋势
第四章 苏联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节 苏联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苏联新教育的目的及其特点
第三节 苏联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四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五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六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与政治教育
第八节 其他关于教育文化的事业——社会教育
第九节 苏联教育之趋势
第五章 意大利教育之演进及其近况
节 意大利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意大利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意大利教育之趋势
下册
第六章 法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七章 德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八章 日本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九章 结论——各国教育之比较与吾国教育改进上的种种问题
坦白讲,一开始我有点担心,毕竟是“丛编”,内容会不会过于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主线。但通读下来,我发现“比较”这个词,虽然在书名里,但它不仅仅是横向对比中西教育制度,更是一种纵向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核心问题(比如“如何培养现代人”)的自我比较和反思。我对其中探讨到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演变特别有感触,这部分内容在主流的教育史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但作者将其置于重要的位置,显示出编者群的良知和广阔的视野。那些关于教育与民族认同、文化存续的争论,至今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它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呈现”——呈现那一代人所面对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试图用教育来安顿一个破碎世界的努力。读完后,我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对“丛编”这种形式的书通常抱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内容拼凑感会比较强,但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的编排却给我带来了惊喜。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观点,而是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文本进行了有机串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篇文章。在那个社会阶层固化、资源极度不均的年代,教育如何被视为打破阶层壁垒的唯一希望,作者在注释和导读中做了非常精妙的梳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试图通过教育普及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主义者们,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潭中挣扎。特别是对比了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分配的早期文献,那种历史的张力感扑面而来。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具体文本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推荐给所有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它展现的教育的力量与限制,比单纯的政治史要来得深刻和复杂得多。
评分我通常更偏爱那种文笔犀利、论证逻辑性极强的学术专著,但这次阅读体验却让我对这种“名著丛编”产生了新的认识。这套书(尤其是上册)的选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与“平民关怀”之间的拉扯。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提倡精英教育的学者,在谈到面向工农的扫盲运动时,其笔触又变得异常温柔和富有同情心。这种复杂的情感光谱,恰恰是研究那个时代思想的魅力所在。此外,对于引入西方教育理论的翻译质量,我感到非常满意。清晰、准确,并且在关键术语上做了恰当的本土化诠释,这对于理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或赫尔巴特的范畴在中国的“变形记”,至关重要。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教育是如何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痛苦的自我重塑,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的文本证据。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甸甸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教育改革口号集锦”。它更像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集体心路历程的深度扫描。我尤其关注了下册中关于“教育行政化”倾向的讨论。在国家力量日益强盛的背景下,教育如何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场域,逐渐被纳入宏大的国家规划体系之中,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这本书做了非常冷静且批判性的回顾。阅读那些关于“国家主义教育”的论述时,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语境下的某些教育现象,产生强烈的历史回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预设一个完美的现代教育蓝图,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选择、妥协与牺牲。对于想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库和思想地图。
评分这本书,老实说,我完全是冲着名字里那个“比较教育”才下手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演变的大历史画卷,只是视角被特意拉到了与世界接轨的那个维度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纪初那批教育先驱者如何艰难地在传统儒学、西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苏俄模式之间寻找立足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功力。那些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辩,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急迫感,读起来简直让人心潮澎湃。记得有几篇关于蔡元培和陶行知的论述,分析得极其透彻,没有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直指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对“为人生”还是“为国家”这一核心矛盾的探讨,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对教育寄予的沉重期望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激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