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孩子玩出自控力
定价:38.60元
作者:付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3031599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知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力作﹢35个育儿问题
内容提要
玩出自控力,孩子开心,父母省心7大教养专题:
目录
延迟满足
头疼的那些问题………………………… 3
为什么会这样……………………………… 4
我们应该怎么做…………………………… 6
具体解决方案:5 1…………………… 10
1.亲子活动………………………………… 10
2.亲子游戏………………………………… 14
3.亲子对话………………………………… 16
4.亲子阅读………………………………… 17
5.亲子观影………………………………… 24
规则遵守
头疼的那些问题……………………… 31
为什么会这样…………………………… 33
我们应该怎么做………………………… 35
具体解决方案:5 1…………………… 38
1.亲子活动………………………………… 38
2.亲子游戏………………………………… 43
3.亲子对话………………………………… 45
4.亲子阅读………………………………… 47
5.亲子观影………………………………… 54
情绪管理
头疼的那些问题……………………… 61
为什么会这样…………………………… 63
我们应该怎么做………………………… 65
具体解决方案:5 1…………………… 68
1.亲子活动………………………………… 68
2.亲子游戏………………………………… 74
3.亲子对话………………………………… 77
4.亲子阅读………………………………… 78
5.亲子观影………………………………… 86
同伴交往
头疼的那些问题……………………… 93
为什么会这样…………………………… 95
我们应该怎么做………………………… 96
具体解决方案:5 1……………………100
1.亲子活动……………………………… 100
2.亲子游戏……………………………… 105
3.亲子对话……………………………… 108
4.亲子阅读…………………………………110
5.亲子观影…………………………………119
同理心
头疼的那些问题………………………125
为什么会这样……………………………127
我们应该怎么做…………………………129
具体解决方案:5 1……………………132
1.亲子活动……………………………… 132
2.亲子游戏……………………………… 136
3.亲子对话……………………………… 139
4.亲子阅读……………………………… 140
5.亲子观影……………………………… 145
专注力
头疼的那些问题………………………153
为什么会这样……………………………155
我们应该怎么做…………………………156
具体解决方案:5 1……………………163
1.亲子活动……………………………… 163
2.亲子游戏……………………………… 167
3.亲子对话……………………………… 170
4.亲子阅读…………………………………171
5.亲子观影……………………………… 175
意志力
头疼的那些问题……………………… 181
为什么会这样……………………………184
我们应该怎么做…………………………185
具体解决方案:5 1……………………189
1.亲子活动……………………………… 189
2.亲子游戏……………………………… 195
3.亲子对话……………………………… 198
4.亲子阅读……………………………… 199
5.亲子观影……………………………… 206
作者介绍
付,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新浪育儿名博主,搜狐自媒体作者,报刊专栏作家,多家育儿网站和杂志特聘专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已出版《培养儿童自控力》、《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等畅销精品,达数十万册。作者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终身的事业,相信孩子成长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心灵陪伴。作者以专家的角度,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天下父母分享自己养育孩子的理念和做法,深受年轻父母的推崇。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全国多所知名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和老师做过相关培训,曾接受湖南卫视、云南卫视、财经、江苏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江网、父母堂、《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文汇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东方教育时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采访。近年来,作者在《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河南青年报》、《婚姻与家庭》、《父母世界Parents》、《时尚育儿》、《母子健康》、《孩子》、《亲子》、《中华家教》、《家教》、《健康准妈妈》、《父母课堂》、《魅力家长》、《幼儿教育》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教育类专栏文章。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挫折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培养”这两个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艺术。很多书籍在谈论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要么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吃苦”,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脆弱感。这本书却精妙地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它详细分析了“合理挫折”与“过度创伤”之间的界限,并给出了大量实用的、可操作的“干预点”。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回应孩子失败的第一次尝试”的详细步骤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强调的不是结果的成败,而是过程中的“努力投入”和“策略调整”,这种对过程的肯定,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积极的归因模式。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刻的同理心,那是对孩子成长阵痛的理解,以及对家长角色复杂性的尊重。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在孩子跌倒时,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不带评判的支撑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知识被厚实材料承载的感觉,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可靠。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权威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名家之手。内页的排版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逻辑非常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像有些书那样生硬地堆砌理论。而且,很多关键的概念和重要的结论都做了加粗或者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来突出显示,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抓住重点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对阅读者深深的尊重,从触用到视觉,每一步都在引导你进入一个深度学习的状态,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这种对书籍细节的打磨,往往是衡量一本好书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循序渐进的、非常耐心的思维训练。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式指南,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面前铺陈出各种情境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作者在阐述复杂的行为发展理论时,竟然能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来展开,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变得异常鲜活和贴近生活。比如,书中对“延迟满足”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实验数据分析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家庭场景模拟,让你清晰地看到,在孩子日常的玩具选择、零食分配等微小决策中,我们家长是如何无意间设置了障碍,又是如何能够巧妙地引导。这种将理论落地到“厨房台面上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赋予我们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箱”,让我们学会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气质,去定制最优的教育策略。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若有所思,感觉自己的育儿视角被彻底地拓宽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令人信服的“慢热”感。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爆炸性的开头或者戏剧性的转折,而是以一种非常沉稳、近乎学术报告般的严谨态度开场。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偏慢,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消化那些严谨的定义和引用的研究数据。但正是这种扎实的铺陈,为后续观点的建立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地基。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链条的完整性,每一个论断都来自于前一个论断的必然推导,很少有“我认为”的主观臆断。这种基于证据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育儿心得,而是在参与一场由心理学专家主导的、关于人类心智成长的深度研讨会。对于追求深度和真理的读者来说,这种不急不躁、步步为营的叙事节奏,恰恰是最能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它对“时间维度”的考量,体现了极高的教育智慧。它没有将所有技能点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大脑发展特点,科学地分配了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涉及幼儿期的部分,它着重强调的是“环境设置”和“习惯养成”的基础工作,强调的是“做什么”;而到了学龄期,讨论的重点则转向了“动机激发”和“情绪调控”,更多的是“如何思考”。这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同步深化的内容组织方式,使得家长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最切合自身需求的指导,避免了“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的最后附带的那份“自我评估与调整清单”,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是一份引导家长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工具。它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思维定式和潜在偏见,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动态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育儿的“术”,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教育的“道”,收获了一套可以伴随孩子成长的、内在稳定的核心信念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