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奇想国亲子育儿) 林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奇想国亲子育儿) 林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怡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儿童心理
  • 原生家庭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林怡
  • 奇想国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40387
商品编码:2972035705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奇想国亲子育儿)

定价:45.00元

作者:林怡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92403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浪育儿专家陈禾推荐

儿科医生张思莱作序

早教专家林怡20年潜心研究力作,用110多个亲子案例带你了解小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帮父母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厘清育儿迷思

帮妈妈在疲倦时,重获信心和力量

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孩子成长

内容提要


孩子虽小,他的世界却一点儿也不简单。早教专家林怡凝结20年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教育案例,带父母走进孩子行为背后的大心理,让你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气质类型,帮父母找对教育方向;把握和孩子说话的诀窍,拉近亲子关系;认清上一代的心理伤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有哪些神奇的本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联系?他们语言的内涵有多丰富?他们需要什么?害怕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适合他们?我们如何把孩子逼成了“熊孩子”、“问题儿童”,让我们自己因此焦虑、恐惧、痛苦、纠结、不知所措,而孩子,亦复如是?

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那些令人头痛的育儿难题,让它转化为滋养孩子,也滋养我们自身的契机?倘因为我们的错爱,孩子已经走向我们期待的反面,如何弥补,让一切反转?又如何在育儿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让我们的人生神奇地转化?

跟随本书,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会入孩子之心,你终将“会爱”孩子,也终将“会爱”自己,“会爱”其他人,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神奇地转化。

目录


目录

Part 1 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虽小,他们的世界却不简单。

他们幼小的心灵有哪些神奇的本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他们语言的内涵有多丰富?他们需要什么?害怕什么?走进孩子的心,是会爱孩子所需要迈出的步。

三岁前的记忆去了哪儿 / 10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 / 14

孩子天生的心灵感应 / 18

宝宝“难带”,另有隐情 / 25

孩子心里的三个小人儿 / 29

孩子的“儿话”你懂吗 / 36

Part 2 孩子“不乖”的秘密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疼期” / 44

“三心二意”≠不专注 / 55

舔着墙壁走,都是爸妈惹的祸 / 59

我家宝贝是“磨娘精” / 62

难以割舍的“糟心物” / 68

“一根筋”的宝贝为何不转弯 / 72

脏话狠话,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 77

孩子打人和被打那些头疼事 / 81

“小捣蛋鬼”和大忙人 / 91

认生的孩子是否更聪明 / 95

爱你我就黏着你 / 99

“妈妈,不要跟别人说话” / 104

天哪!孩子的重口味礼物 / 108

Part 3 关注孩子的个性

孩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令我们头痛的行为,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也和他们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孩子各个不同,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不同个性的孩子,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教养。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爱才不会扭曲。

孩子个性不一样,教养方式大不同 / 114

谨慎型孩子: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 118

雷厉风行型孩子:行动才是硬道理 / 122

敏感型孩子:不切实际的“鼓舞”让他们更沮丧 / 126

叛逆型孩子:“道理”越讲越歪 / 129

涣散型孩子:三分钟热度,未必一无是处 / 132

暴躁型孩子:热情是动力,冲动是魔鬼 / 135

合作型孩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 140

执拗型孩子:执着固然好,变通也重要 / 143

特立独行型孩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147

散漫型孩子:管他天崩地陷,我自岿然不动 / 150

别强求改变孩子的个性 / 152

Part 4 爱孩子,要用对方法

孩子的问题,都是爸问题 / 156

被软性控制的孩子长不大 / 159

孩子究竟在表达谁 / 162

你的宝贝被“催眠”了吗 / 166

爱孩子,怎么可以讨价还价 / 171

吓唬,让爱变了质 / 176

感受缺失,孩子不是瓷娃娃 / 180

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 186

到底该不该“打扰”孩子 / 191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 195

Part 5 这样去和孩子沟通,孩子知道你爱他们

倾听孩子,让孩子自由说话;站在孩子的立场,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表达不必拘泥于形式,和孩子一起画幅画、打个滚儿、讲个故事……你会在其中感受他们的快乐,他们也会在你的一颦一笑中享受被爱包围的温暖。

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 / 202

压力果真是动力吗 / 205

好故事胜过大嗓门 / 210

你在堵塞亲子交流的通道吗 / 213

共情,给孩子加满分 / 218

幽默地对待孩子吧,快乐会发芽 / 222

灵活地变通,是爸必修课 / 226

暗示的魔法 / 230

放大优点,才能正面管教 / 233

Part 6 好孩子来自好环境

好环境是传递爱的温床。环境的好坏不以物质多寡或档次高低 为标准,也不以给予了孩子多少关注与陪伴来衡量,而以“关系” 好坏为重心,以是否适合孩子为准绳。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营造一 个温馨的环境。让家为孩子遮风挡雨,成为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的港湾。

爸爸和妈妈,在位却缺席 / 238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 246

“妈妈和奶奶,我究竟该爱谁” / 250

“亲子嫉妒”让孩子很受伤 / 256

家境好不好,与孩子优不没关系 / 262

后记 / 266

作者介绍


林怡

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节目特邀专家; 主流亲子媒体(新浪亲子、宝宝树、搜狐亲子、 网易亲子等)特邀专家,新浪育儿频道专家;受邀为《母子健康》《妈咪宝贝》等多家育儿杂志开辟专栏或撰写早期教育、儿童心理、亲子关系类文章,深受家长喜爱。

主要著作有《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让孩子天赋自由》《上幼儿园不用愁》《林怡教你玩游戏》“林怡说早教” 系列等。

文摘


序言



《理解孩子心:育儿的智慧与实践》 作者: 李明 出版社: 启蒙文化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公式,也非贩卖轻松育儿的幻象。相反,它深入探索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连接,以及在日常互动中,我们如何真正地去“看见”和“理解”我们的孩子。作者李明,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和资深家长,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心理学理论的提炼以及自身二十余年的育儿实践,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更为真实、也更具操作性的育儿图景。 第一章:从“应该”到“理解”——重塑育儿的起点 我们常常习惯于根据社会的期望、上一辈的经验,或是网络上泛滥的育儿信息,来构建自己对“好父母”的定义,以及对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期待。然而,这种“应该”的框架,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了孩子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本章将引导读者审视自身固有的育儿观念,认识到“爱”并非一种天然的能力,而是一种需要学习、需要刻意经营的艺术。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从“我应该如何爱你”的出发点,转向“你是谁?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何如此?”的理解式视角。这不仅仅是态度的转变,更是育儿实践的根本性调整。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会看到,当父母放下预设的评判,真正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时,亲子关系会发生怎样微妙而积极的变化。 第二章:情绪的语言——读懂孩子内在世界的地图 孩子的情绪,如同天气般变幻莫测,有时晴朗,有时暴雨。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哭闹、发脾气、退缩、或者沉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焦虑和挫败感。本章将深入解析孩子情绪的来源、表达方式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例如摔东西、尖叫)与其真实的情绪(例如感到被忽视、害怕、委屈)。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情绪识别和回应工具,帮助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和“安全港”。通过具体的沟通技巧,如积极倾听、共情性回应、情绪命名等,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有效地安抚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情绪调节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或忽视。我们将看到,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基石的关键。 第三章:边界的智慧——守护孩子的独立与尊重 “边界”是育儿中一个常常被误解的概念。许多父母要么过于放任,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律;要么过于严苛,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本章将从积极和建设性的角度,阐述如何为孩子设定清晰、合理且充满尊重的边界。我们将探讨,边界并非限制,而是引导,是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规则、学会自我管理、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方式。我们会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对边界的需求特点,以及父母在设定边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孩子的反抗、父母的内疚感等。通过具体的情境演练,读者将学习如何以坚定而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规则,并在执行中保持一致性,同时又不损害亲子间的亲密感。本章强调,设定边界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控制和责任感,而不是为了彰显父母的权威。 第四章:自主的火花——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我不想!”“让我自己来!”——这些来自孩子的呼声,往往是他们寻求自主权的信号。当父母过度包办,或者事事代劳时,不仅会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更会扼杀他们内在的探索欲和自信心。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我们将探讨,自主性并非意味着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蒙特梭利、瑞吉欧等教育理念的借鉴,以及大量实践案例的解读,读者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更多“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在穿衣、吃饭、做家务、选择游戏等方面,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本章还将讨论,如何面对孩子在追求自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败,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信念。 第五章:沟通的艺术——搭建心灵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核心。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无效沟通”的泥沼:说教、指责、打断、或者沉默。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我们将从“听”开始,强调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眼神交流、身体语言的配合、适时的回应等,让孩子感受到被认真对待。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用“我”开头,而非“你”开头的表达方式,减少孩子产生的防御心理。此外,本章还将深入讲解如何有效地提问,引导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如何处理冲突性对话,将争执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契机。我们会看到,每一次有效的沟通,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和理解的加深,它如同在孩子心中播撒信任的种子,为亲子关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六章:玩乐的力量——在游戏中连接与成长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父母容易忽视玩乐的价值,甚至将其视为“不务正业”。本章将重新审视玩乐在儿童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引导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游戏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游戏(例如角色扮演、建构游戏、户外探索等)如何促进孩子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父母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高质量的亲子玩乐时光。通过放下成年人的身份,以孩子的视角去体验游戏,父母不仅能与孩子建立更深厚的连接,更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特长以及潜在的困难。本章强调,玩乐是建立亲密关系、培养创造力、缓解压力以及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七章:接纳的勇气——拥抱不完美的自己与孩子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更是如此。然而,在追求“完美孩子”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对自己和孩子施加过高的期望,一旦出现偏差,便陷入自我否定和对孩子的失望。本章将探讨“接纳”的力量。我们将学习如何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并以一种不带评判的态度去接受。同时,我们将反思父母自身的不完美,认识到养育孩子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允许自己犯错,并从中汲取经验。本章将分享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败”和“不足”,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明白,爱不是以完美为前提的。通过培养“接纳”的勇气,父母能够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以更轻松、更平和的心态去享受育儿的过程,并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八章:成长的陪伴——通往更深刻的亲子关系的旅程 育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面临新的挑战,亲子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深化。本章将着眼于长远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持续地陪伴孩子,并与他们建立更为成熟和深刻的亲子关系。我们将讨论如何应对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如何处理青少年与父母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何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地面对未来。同时,本章也将强调父母自身的成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变化,并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认识到,真正的育儿,是关于理解、关于连接、关于共同成长,是一场充满智慧与爱的,持续不断的生命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它不像那种按部就班的指导书,而是更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它从探讨父母的自我认知开始,逐步深入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最后落脚到日常沟通的技巧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复杂心理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非常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例如,书中用“驯兽师”和“园丁”来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模式,这种直观的反差立刻让人明白哪种方式更尊重生命本来的生长规律。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进行开放式的倾听,果然,孩子愿意分享的内容更多了,那种抵触情绪也明显减少。这本书的效力在于,它不是教你一套话术,而是改变你的底层操作系统,让你从根本上改变看待孩子和自己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并非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愉快的“心灵鸡汤”。它更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自私、恐惧和控制的阴影。很多段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刺痛,因为它们精准地戳中了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育儿谎言。比如,我们常说相信孩子,但实际行动上却对他们设下了层层“安全网”。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安全感”的传统理解,指出过度的保护只会扼杀孩子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要求父母必须先完成自己的“心理断奶”。这种深刻的自我挖掘过程,虽然辛苦,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人明白了,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得治愈好自己。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结合自身实践去消化的书,它的智慧是内化的,而非表面的知识积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界限”的强调。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往往被描绘成一个无边界的共同体,爱意味着牺牲和融合。这本书则大胆地提出了“分离的艺术”这个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它清晰地阐述了,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和行动上逐渐与我们分离,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我过去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孩子的失败看作是我的失败,从而过度干预。书中分析了这种心态的根源,指出当我们把孩子的未来视为我们人生的延伸时,孩子就成了我们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生命。这种对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位,对于那些习惯了“包办一切”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它迫使我们从“我是为你好”的执念中抽身出来,去思考“什么才是对ta的未来最好”。这种对个体边界的尊重,是构建健康亲密关系的关键。

评分

这本关于育儿的书,光是书名就够让人深思了。它似乎直指了当下许多父母心中那种“我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所以孩子就应该听我的”的潜在逻辑。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被敲醒了。我们常常以为爱孩子就等于替他们安排好一切,把我们的经验和期望强加给他们,美其名曰“为你好”。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新鲜,它鼓励我们放下那种控制欲,去真正理解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说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孩子来满足我们自己未竟的梦想,而不是帮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潜能,这一下子就击中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比如孩子做手工时我总忍不住去“指导”如何做得更完美,或者在选择兴趣班时,其实是我更希望他能学钢琴而不是他真正喜欢的画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育儿手册,而是一场关于自我审视的旅程,让我们重新审视“爱”的定义,让爱不再是束缚,而是成为支持他们飞翔的羽翼。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剖析,远比那些教你如何应对哭闹的技巧更有用。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案例分析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真诚和细腻。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揭示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陷入的思维误区。比如,书中对“完美父母”这种社会期待的解构,让我感到如释重负。我一直努力扮演一个永远耐心、永远理智的母亲形象,但这本书告诉我,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体验挫折,才是更真实、更健康的育儿方式。它鼓励我们正视自己的焦虑和不完美,从而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进行深度对话。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新的教条,而是帮我清理了那些被社会和传统观念污染的“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