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社鋒著的《優化陣列信號處理(上波束優化理 論與方法)(精)》係統地介紹傳感器陣列優化信號處 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全書共14章,分為上、下兩 冊,上冊主要討論波束設計的問題,介紹陣列信號處 理基本概念與模型、窄帶陣列信號處理,以及寬帶陣 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方法;下冊主要討論模態陣列處 理與方位估計的問題,介紹聲學陣列模態處理理論與 方法,以及目標方位譜估計理論與方法。書中融入瞭 作者近二十年來從事陣列信號處理方麵科研工作的實 際經驗,納入瞭作者在**外重要刊物發錶的數十篇 論文,同時采納瞭少量散見於各種文獻中的部分相關 內容。
本書可作為聲呐、雷達、麥剋風陣列、無綫通信 等陣列信號處理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 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員參 考。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陣列信號處理應用範圍
1.2 研究曆史與現狀
1.2.1 陣增益與穩健性
1.2.2 波束圖優化設計
1.2.3 恒定主瓣響應波束設計
1.2.4 波束形成器的實現
1.2.5 模態陣列信號處理
1.2.6 目標方位估計
1.2.7 二階錐規劃求解方法
1.3 本書的結構
第2章 陣列信號處理數學模型
2.1 引言
2.2 數學模型
2.2.1 基陣
2.2.2 信號模型
2.2.3 噪聲場模型
2.2.4 基陣接收數據模型
2.2.5 快拍數據模型
2.3 波束形成
2.3.1 波束形成錶達形式
2.3.2 窄帶波束形成
2.3.3 窄帶波束形成器的性能參數
2.3.4 波束掃描方位譜
2.4 常見的波束形成器
2.4.1 常規波束形成器
2.4.2 *佳波束形成器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規則陣波束設計
3.1 引言
3.2 綫陣
3.2.1 連續綫陣
3.2.2 均勻綫列陣
3.2.3 二元陣
3.2.4 均勻綫列陣窗函數加權
3.3 矩形陣
3.3.1 波束圖乘積定理
3.3.2 均勻矩形陣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波束穩健性分析
4.1 引言
4.2 *佳波束形成器穩健性影響因素
4.3 導嚮嚮量失配對波束性能的影響
4.4 協方差矩陣失配對波束性能的影響
4.4.1 樣本協方差矩陣求逆波束形成
4.4.2 樣本協方差矩陣求逆法波束性能
4.5 超增益波束形成器的穩健性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穩健波束設計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本身非常硬核,但拿在手裏閱讀的體驗卻齣奇地好。作為一本精裝書,紙張的質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達到瞭專業級彆的要求。在閱讀那些涉及大量矩陣運算和矢量分析的部分時,符號的區分度非常高,即便是在閱讀一些復雜的嚮量求導過程,也不會因為模糊的印刷而産生誤判,這對於需要反復核對公式細節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便利。另外,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處理得極其自然,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樣,感覺每章都是孤立的知識點堆砌。作者似乎一直在用一條清晰的綫索牽引著讀者,從基礎的陣元選擇到復雜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每一步的提升都是有理有據的。這種流暢的閱讀體驗,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高深理論的心理門檻。我甚至願意在沒有特定查閱需求的時候,也把它放在手邊翻閱,就像在欣賞一部結構嚴謹的學術“作品”,而不是單純的工具書。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特彆是它對先進優化技術的融閤,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之前在做雷達信號處理的項目時,最頭疼的就是如何在高噪聲環境下,既要保持高分辨率,又要兼顧計算的實時性。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隻談理論深度,對實際的計算復雜度和收斂性討論不足;要麼就是過於側重工程實現,基礎理論又講得太淺。這本書卻做到瞭完美的平衡。它對拉格朗日乘子法、卡爾曼濾波的變體,以及近端梯度法等高級優化工具在波束賦形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數學推導和性能對比。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次梯度優化”那章節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算法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次梯度選擇策略對波束性能的影響,這一點對於追求極緻性能的研發人員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迴去審視瞭我手頭的代碼,發現瞭很多之前忽略的性能瓶頸點,並據此優化瞭一套混閤優化策略,效果立竿見影,計算量明顯下降,但主瓣寬度幾乎沒有損失。這說明作者不僅是理論大傢,對工程落地也有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花瞭大概兩個月的時間,配閤著其他一些入門級的資料一起研讀瞭這本書的上部。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的幾章確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特彆是關於陣列流形幾何特性的討論,非常抽象。然而,正是這種“啃硬骨頭”的過程,讓我對整個信號處理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將“優化”視為一個孤立的數學工具,而是將其內化成瞭解決陣列信號處理問題的核心思想。作者反復強調瞭“問題的轉化”——如何將一個物理目標(比如抑製乾擾、提高增益)高效地轉化為一個可求解的數學優化問題。書中提供的那些針對特定應用場景(如MIMO、大規模MIMO)的優化框架範例,展現瞭極高的實用價值。它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這種對“為什麼”的深入探究,是區分優秀教材和普通參考書的關鍵所在。它培養的不是一個公式的執行者,而是一個能構建新算法的工程師。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電磁兼容性研究的人員,我發現這本書對“空間認知”的構建非常有幫助,這遠超齣瞭傳統通信信號處理的範疇。書中對波束的“形狀”和“指嚮性”的描述,不再僅僅停留在方嚮圖的二維圖像上,而是深入到瞭高維空間中的可行域分析。這種幾何直覺的培養,對於我們處理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信號隔離和乾擾源定位至關重要。書中對“魯棒性”的討論尤其精彩,它詳細分析瞭當陣元誤差、相位不一緻性齣現時,不同優化算法(如L1範數最小化與L2範數最小化)的性能衰減麯綫差異。這種對不確定性建模的嚴謹態度,讓這本書具有瞭更強的跨學科應用潛力。我甚至開始思考,書中所建立的優化框架是否可以遷移到我們聲學陣列處理中去,因為底層數學模型具有驚人的相似性。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每次都能有新收獲的重量級著作,其價值將隨著我的經驗積纍而不斷提升。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無綫通信領域摸爬滾打的人準備的“救命稻草”!我剛開始接觸陣列信號處理那會兒,感覺就像是掉進瞭一個迷宮,各種波束形成算法看得我頭暈眼花,特彆是涉及到優化理論的那部分,抽象得讓人想逃跑。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一開始就堆砌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公式,而是循序漸進地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作者似乎深諳我們這些實操人員的痛點,總能在關鍵時刻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把復雜的概念點破。比如,對於傳統空域濾波的局限性分析,寫得深入淺齣,讓我一下子明白瞭為什麼非凸優化在實際應用中如此重要。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授手把手地領進瞭門,不再是那種死記硬背公式的狀態,而是真正開始理解背後的物理意義和數學邏輯。尤其對那些涉及約束條件的構建和目標函數的選擇,書中都有非常詳盡的案例分析,這對於我後續進行算法改進和實際係統設計,提供瞭極大的啓發和信心。這絕對不是那種隻會搬運教科書內容的平庸之作,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思考”陣列信號處理問題的全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