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社锋著的《优化阵列信号处理(上波束优化理 论与方法)(精)》系统地介绍传感器阵列优化信号处 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全书共14章,分为上、下两 册,上册主要讨论波束设计的问题,介绍阵列信号处 理基本概念与模型、窄带阵列信号处理,以及宽带阵 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方法;下册主要讨论模态阵列处 理与方位估计的问题,介绍声学阵列模态处理理论与 方法,以及目标方位谱估计理论与方法。书中融入了 作者近二十年来从事阵列信号处理方面科研工作的实 际经验,纳入了作者在**外重要刊物发表的数十篇 论文,同时采纳了少量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部分相关 内容。
本书可作为声呐、雷达、麦克风阵列、无线通信 等阵列信号处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 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参 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阵列信号处理应用范围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阵增益与稳健性
1.2.2 波束图优化设计
1.2.3 恒定主瓣响应波束设计
1.2.4 波束形成器的实现
1.2.5 模态阵列信号处理
1.2.6 目标方位估计
1.2.7 二阶锥规划求解方法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阵列信号处理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基阵
2.2.2 信号模型
2.2.3 噪声场模型
2.2.4 基阵接收数据模型
2.2.5 快拍数据模型
2.3 波束形成
2.3.1 波束形成表达形式
2.3.2 窄带波束形成
2.3.3 窄带波束形成器的性能参数
2.3.4 波束扫描方位谱
2.4 常见的波束形成器
2.4.1 常规波束形成器
2.4.2 *佳波束形成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规则阵波束设计
3.1 引言
3.2 线阵
3.2.1 连续线阵
3.2.2 均匀线列阵
3.2.3 二元阵
3.2.4 均匀线列阵窗函数加权
3.3 矩形阵
3.3.1 波束图乘积定理
3.3.2 均匀矩形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束稳健性分析
4.1 引言
4.2 *佳波束形成器稳健性影响因素
4.3 导向向量失配对波束性能的影响
4.4 协方差矩阵失配对波束性能的影响
4.4.1 样本协方差矩阵求逆波束形成
4.4.2 样本协方差矩阵求逆法波束性能
4.5 超增益波束形成器的稳健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稳健波束设计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本身非常硬核,但拿在手里阅读的体验却出奇地好。作为一本精装书,纸张的质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专业级别的要求。在阅读那些涉及大量矩阵运算和矢量分析的部分时,符号的区分度非常高,即便是在阅读一些复杂的向量求导过程,也不会因为模糊的印刷而产生误判,这对于需要反复核对公式细节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便利。另外,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得极其自然,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感觉每章都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作者似乎一直在用一条清晰的线索牵引着读者,从基础的阵元选择到复杂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每一步的提升都是有理有据的。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高深理论的心理门槛。我甚至愿意在没有特定查阅需求的时候,也把它放在手边翻阅,就像在欣赏一部结构严谨的学术“作品”,而不是单纯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它对先进优化技术的融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之前在做雷达信号处理的项目时,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在高噪声环境下,既要保持高分辨率,又要兼顾计算的实时性。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只谈理论深度,对实际的计算复杂度和收敛性讨论不足;要么就是过于侧重工程实现,基础理论又讲得太浅。这本书却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它对拉格朗日乘子法、卡尔曼滤波的变体,以及近端梯度法等高级优化工具在波束赋形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性能对比。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次梯度优化”那章节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算法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次梯度选择策略对波束性能的影响,这一点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研发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回去审视了我手头的代码,发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性能瓶颈点,并据此优化了一套混合优化策略,效果立竿见影,计算量明显下降,但主瓣宽度几乎没有损失。这说明作者不仅是理论大家,对工程落地也有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无线通信领域摸爬滚打的人准备的“救命稻草”!我刚开始接触阵列信号处理那会儿,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迷宫,各种波束形成算法看得我头晕眼花,特别是涉及到优化理论的那部分,抽象得让人想逃跑。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作者似乎深谙我们这些实操人员的痛点,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点破。比如,对于传统空域滤波的局限性分析,写得深入浅出,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非凸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如此重要。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手把手地领进了门,不再是那种死记硬背公式的状态,而是真正开始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和数学逻辑。尤其对那些涉及约束条件的构建和目标函数的选择,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后续进行算法改进和实际系统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信心。这绝对不是那种只会搬运教科书内容的平庸之作,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考”阵列信号处理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磁兼容性研究的人员,我发现这本书对“空间认知”的构建非常有帮助,这远超出了传统通信信号处理的范畴。书中对波束的“形状”和“指向性”的描述,不再仅仅停留在方向图的二维图像上,而是深入到了高维空间中的可行域分析。这种几何直觉的培养,对于我们处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隔离和干扰源定位至关重要。书中对“鲁棒性”的讨论尤其精彩,它详细分析了当阵元误差、相位不一致性出现时,不同优化算法(如L1范数最小化与L2范数最小化)的性能衰减曲线差异。这种对不确定性建模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跨学科应用潜力。我甚至开始思考,书中所建立的优化框架是否可以迁移到我们声学阵列处理中去,因为底层数学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收获的重量级著作,其价值将随着我的经验积累而不断提升。
评分我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配合着其他一些入门级的资料一起研读了这本书的上部。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的几章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特别是关于阵列流形几何特性的讨论,非常抽象。然而,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让我对整个信号处理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优化”视为一个孤立的数学工具,而是将其内化成了解决阵列信号处理问题的核心思想。作者反复强调了“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个物理目标(比如抑制干扰、提高增益)高效地转化为一个可求解的数学优化问题。书中提供的那些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MIMO、大规模MIMO)的优化框架范例,展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入探究,是区分优秀教材和普通参考书的关键所在。它培养的不是一个公式的执行者,而是一个能构建新算法的工程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