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忠编著的这本《音响工程设计与音响调音技 术(第3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音响工程和音响调 音中所用的音响设备及其使用,重点介绍了声场设计 方法以及抑制啸叫的方法,尤其对*新的数字调音台 、数字音频工作站等数字音响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容包括音响调音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声 学基础知识、音频线缆与接插件、电声器件、声源设 备、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以及音响系统、音响工程 设计、扩声系统的调节和灯光基础知识。本书内容注 重实际使用和实际设计方法,力求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现代音响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及音 响调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音响调音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响系统组成
第二节 音响调音工作简介
第三节 音响工程和音响调音中常用的工具、设备和焊接技术
第四节 电声设备技术指标的意义和测量
第五节 常用音频测量仪的种类、用途和简单工作原理
第二章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路基础知识
第二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三节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
第四节 整流电路及直流稳压电路
第五节 电压放大电路
第六节 功率放大电路
第七节 数字信号基础知识
第八节 信号的输入、输出形式及传输方式
第三章 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声波的物理量
第二节 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三节 声波传播的几种状态
第四节 相关电声名词术语
第五节 混响和混响时间
第六节 室内声场环境
第七节 语言和音乐的特性、乐声的频率
第四章 音视频线缆与接插件
第一节 音频线缆的用途、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音频信号接插件的用途、种类和特点
第五章 电声器件
第一节 传声器
第二节 扬声器与扬声器系统
第三节 监听耳机
第六章 音源设备
第一节 卡座
第二节 电唱机
第三节 电子乐器(电子钢琴)
第四节 激光唱机和视盘机
第五节 MD录放机
第七章 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
第一节 调音台
第二节 调音台电平调节举例及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第三节 频率均衡器
第四节 压限器
第五节 延时器
第六节 混响效果器
第七节 噪声门
第八节 电子分频器
第九节 声激励器
第十节 反馈抑制器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调优”过程的细致描绘上,这部分内容显然是作者长期一线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参数设置,而是深入到了听觉心理学与声学物理的交叉地带。书中有一段关于“相位对齐”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不仅解释了声波的相位叠加原理,还结合实际中扬声器指向性差异导致的相位差问题,给出了在不同听音位置进行相位校正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更关键的是,它强调了调音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设置。它提到了在不同环境湿度、温度下,声学特性会发生微妙变化,要求调音师具备根据现场环境反馈进行实时微调的能力。书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行业秘笈”性质的技巧,比如如何在复杂背景噪音环境中通过特定的EQ曲线来提升人声的清晰度,或者如何利用房间模式抑制的低频驻波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这些内容不是教科书上常见的标准答案,而是需要经验积累才能领悟的“手感”和“直觉”,但作者通过文字将其清晰地传递了出来,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真的值得单独提一下。在技术书籍中,一张高质量的示意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关于心形指向性拾音模式的极坐标图,还是复杂的信号流程图,都绘制得极其规范和专业。尤其是那些关于扬声器阵列的覆盖角度计算图,以及延时线阵列(Line Array)的垂直覆盖模拟图,线条清晰,标注明确,让人一目了然。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关于古典声学设计中“早期反射声”几何布局的图示,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当代数字音频书籍中经常被简化或忽略。作者对这些传统声学原理的保留和深入剖析,彰显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音频工程发展脉络的尊重。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设备的技术规格说明部分,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解释了这些参数(如阻尼系数、频响平直度曲线的意义)在实际系统搭建中会如何影响最终的听感效果。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风格,让读者在面对具体设备选型时,拥有更强的判断力和理论支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一种从“技术人员”到“系统架构师”的思维跨越。很多音频书籍侧重于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调音台或如何设置均衡器,这些都属于“术”的层面。然而,这本书似乎更致力于培养读者的“道”——也就是全局观和系统优化能力。它没有浪费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每款设备的具体操作界面,而是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符合声学规范的整体系统。比如,在讨论扩声系统设计时,它引入了“系统增益结构”这一核心概念,并详细阐述了从前端输入到后端功率放大器,每一个环节的电平设定和阻抗匹配策略,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在我过往的经验中,许多工程事故或调音难题,往往源于对系统增益结构的不当处理。这本书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了结构化的检查清单和故障排除流程。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始终围绕“系统完整性”进行论述的写作手法,对于希望成为项目总设计师的读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它教你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教你如何操作。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非常高的期待买了这本书,毕竟现在市面上的音频技术书籍,要么过于浅显,只讲皮毛;要么就是太过于晦涩,充满了只有资深专家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和缩写。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难度的“圣经”。在初步浏览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声学现象和电子线路原理,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和恰到好处的类比进行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新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要义。例如,它对混响时间(RT60)的阐述,不仅仅是给出一个计算公式,更是深入探讨了影响混响特性的房间材料、几何形状,以及如何通过吸声体和扩散体进行精细控制的全过程。这种层层递进、注重内在联系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理解的深入性。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区分讨论,比如音乐厅、剧院、体育场馆和会议系统的设计侧重点差异,这表明作者对实际工程中的“因地制宜”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套万能公式。这种详尽的场景化分析,对于指导实际项目落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那种老式音响设备的图样配上现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用模拟设备调试声音的年代,同时也暗示了内容可能会涵盖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的广阔范围。我拿起这本书时,最先关注的是它的厚度和字体排版,很明显,这绝对不是一本轻薄的入门读物。内页纸张的质量也挺不错,印刷清晰,图表布局合理,看起来像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教科书或专业参考书的质感。我翻阅了一些章节的目录,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实际工程案例的剖析,比如关于声场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在音频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类型扩声系统的设计考量等内容。从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在力求构建一个从声学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系统集成与优化调优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对于那些想系统学习音频工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快速上手”操作技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噪声控制和电磁兼容性的部分,这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期待书中能提供扎实的解决方案和详尽的分析案例。整体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气息,让人感觉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行业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