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忠编著的这本《音响工程设计与音响调音技 术(第3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音响工程和音响调 音中所用的音响设备及其使用,重点介绍了声场设计 方法以及抑制啸叫的方法,尤其对*新的数字调音台 、数字音频工作站等数字音响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容包括音响调音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声 学基础知识、音频线缆与接插件、电声器件、声源设 备、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以及音响系统、音响工程 设计、扩声系统的调节和灯光基础知识。本书内容注 重实际使用和实际设计方法,力求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现代音响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及音 响调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音响调音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响系统组成
第二节 音响调音工作简介
第三节 音响工程和音响调音中常用的工具、设备和焊接技术
第四节 电声设备技术指标的意义和测量
第五节 常用音频测量仪的种类、用途和简单工作原理
第二章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路基础知识
第二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三节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
第四节 整流电路及直流稳压电路
第五节 电压放大电路
第六节 功率放大电路
第七节 数字信号基础知识
第八节 信号的输入、输出形式及传输方式
第三章 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声波的物理量
第二节 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三节 声波传播的几种状态
第四节 相关电声名词术语
第五节 混响和混响时间
第六节 室内声场环境
第七节 语言和音乐的特性、乐声的频率
第四章 音视频线缆与接插件
第一节 音频线缆的用途、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音频信号接插件的用途、种类和特点
第五章 电声器件
第一节 传声器
第二节 扬声器与扬声器系统
第三节 监听耳机
第六章 音源设备
第一节 卡座
第二节 电唱机
第三节 电子乐器(电子钢琴)
第四节 激光唱机和视盘机
第五节 MD录放机
第七章 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
第一节 调音台
第二节 调音台电平调节举例及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第三节 频率均衡器
第四节 压限器
第五节 延时器
第六节 混响效果器
第七节 噪声门
第八节 电子分频器
第九节 声激励器
第十节 反馈抑制器
这本书简直是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福音!我刚入手的时候,主要是被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详尽的案例分析所吸引。书中对声学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次接触音频工程的人也能很快理解混响时间、声压级这些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比如,对于不同空间(音乐厅、影院、录音棚)的设计要求,作者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参数范围和实现路径。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处理室内低频驻波问题,那段描述得极其细致,从理论分析到实际的吸音体放置位置,都提供了清晰的指导。这种既有“为什么”又有“怎么办”的结构,让阅读过程非常流畅,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有收获。特别是对各种声学材料特性的对比分析,非常实用,我根据书里的建议优化了我自己工作室的声学环境,效果提升立竿见影。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组织得井井有条,绝对是工具书架上的常备良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大师进行一对一的私塾教学。它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亲和力,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干巴巴的,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作者显然在行业内耕耘多年,对实践中的“陷阱”了如指掌。书中很多章节都穿插了作者个人的“经验之谈”——那些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的“潜规则”。例如,在讨论监听音箱摆位时,它不仅提到了标准的等边三角形原则,还特别强调了房间的几何对称性对声场均衡性的决定性影响,甚至细致到墙面扩散体与吸收体的黄金比例分配。我特别欣赏它在数字音频处理(DSP)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陷入晦涩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卷积混响和延迟补偿的底层逻辑,这对我理解高级效果器的内部工作机制帮助极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人不仅学会了操作,更学会了背后的思考逻辑。
评分我手里有很多关于音频技术的书籍,但这一本的实操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为不同场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手册。我最近在为一个小型剧场的扩声系统做方案,这本书简直成了我的“行动指南”。它对不同类型麦克风的拾音特性、指向性在不同拾音距离下的变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图表说明。当我需要为一个多功能会议室设计一套兼顾语音清晰度和背景音乐播放的系统时,书中关于反馈抑制的章节帮我快速定位了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了多种层级递进的解决方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平衡”这个概念的理解。在讨论音响系统增益结构时,他反复强调的不是某个绝对数值的正确,而是系统内部各单元(从前置放大器到功率放大器)之间的动态余量匹配,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是其他书很少强调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调参数”的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个“设计系统”的工程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绝对是顶级的,这对于理解复杂的信号流和设备连接至关重要。很多技术书籍要么图示模糊不清,要么只有文字描述,让人在脑海中构建模型时十分费力。但这本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书中大量的系统架构图,清晰地展示了从信号源输入到最终扬声器输出的完整路径,并且对每一个关键节点(如矩阵路由、延时处理器)的功能都做了精确标注。特别是关于功放选型和线材阻抗匹配的部分,作者使用了清晰的流程图来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负载阻抗和传输距离选择合适的线规,这极大地减少了我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因线路损耗导致的调音困扰。而且,排版上对关键术语和公式的加粗处理非常到位,使得需要快速查阅特定信息的读者可以高效地定位重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调音技术”这个部分买的,结果发现它在“工程设计”部分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这本书对扩声系统的设计流程描述得极其系统化和科学化。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使用调音台”这种表层技能上,而是深入到了前期声场勘测、系统初级设计、现场调试和最终验收的完整生命周期。书中提到的一套基于传递函数测量的系统调优方法,我尝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后,发现相比传统的听感判断,系统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有了质的飞跃。作者对于处理现场复杂声学环境的经验分享尤其宝贵,比如如何在一个高混响且有大量移动观众的体育馆内,通过精确调整区域延迟和电平,确保前后排听感的统一性。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能够陪伴一个音频工程师度过从入门到资深的全过程,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绝对是行业内的精品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